基本信息
书名:“去工业化”之都市金融中心研究:以北京为例
定价:38.00元
作者:冯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3012508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去工业化”之都市金融中心研究:以北京为例》对金融中心构建中金融企业集聚导致第二产业企业迁移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微观数据和投入产出模型对该影响进行论证。
第二,从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角度出发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
《“去工业化”之都市金融中心研究:以北京为例》主要考察北京市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去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考察金融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北京市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应采取何种措施促使金融机构集聚。本书纵向地考察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探讨国际金融中心是如何沿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演进。本书把北京与上海、香港、东京三个典型的金融中心构建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地考察北京构建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北京构建金融中心的外环境。本书还考察了北京产业结构变迁史,试图从产业优化和选择视角探索北京构建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把握北京的产业结构变迁及其金融中心构建的趋势。本书通过实证分析,划分了北京的显著优势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和比较劣势产业。后,本书提出,北京金融中心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综合国力、合理的经济结构、不断提升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的金融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目录
前 言
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和现状
第二章 北京市各区县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章 产业结构文献综述
第四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五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波动
第六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北京市优产业结构测算
第八章 影响产业结构的外生变量研究
第九章 北京和东京产业结构案例分析
第十章 北京和纽约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第十一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与投资管理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数十项国家部委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多年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管,现担任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金融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去工业化”不仅仅是制造业的萎缩,更是城市功能和服务业升级的标志。而“都市金融中心”则是这种升级的最高体现之一。这本书以北京为例,深入探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之所以对此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北京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金融枢纽。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出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逻辑?它将如何分析北京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成功地构建起自身的金融生态系统?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转型对北京的城市形态、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选题恰好触及了我长期以来在思考城市发展问题时,最感兴趣的核心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去工业化’之都市金融中心研究:以北京为例”一经映入眼帘,便立刻勾起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对城市变迁的直观感受。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曾经熙熙攘攘的工厂区域逐渐被高耸的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所取代,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机械的轰鸣,而是键盘的敲击声和人潮的涌动。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一种经济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北京,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与现代化梦想的城市,它的“去工业化”进程,以及如何成功转型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学术化的语言,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向我这样对经济学专业术语不甚了解的读者,解释清楚这个复杂的过程。它会讲到,那些曾经支撑城市发展的制造业,是如何逐渐退出舞台,而那些金融服务业,又是如何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引擎的?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经济的演进路径和驱动力非常着迷,尤其是“去工业化”这个概念,它既代表着一种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也暗示着潜在的挑战与机遇。当“去工业化”与“都市金融中心”这两个概念结合,并且聚焦于北京这样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时,这本书的价值立刻凸显出来。我个人对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和城市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北京在这方面无疑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北京在“去工业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和壮大其金融产业,包括金融机构的类型、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监管的政策以及金融人才的聚集等。同时,我也想了解,这种转型是否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例如产业空心化、收入差距的扩大,或者对传统城市功能的影响。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的爱好者,我对于“去工业化”这一宏观经济现象在具体城市层面的表现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切合当下许多大都市的发展现实,尤其是“都市金融中心”这一提法,更是精准地抓住了现代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书籍,但很多都偏向于宏观分析,缺乏对具体城市案例的深入剖析。而以北京为例进行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经济发展轨迹和城市转型过程无疑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界定“去工业化”在北京的体现,是仅仅指工业产值占比的下降,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就业模式、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书中对都市金融中心的论述,也希望能深入到金融机构的聚集、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运作等方面,从而展现北京如何一步步巩固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都市的冷静与现代感,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对“去工业化”这个概念在繁华都市中的具体体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一直以来都对城市的发展脉络和经济结构演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一个城市不再依赖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转向服务业和金融业时,那种内在的转型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及以北京为例,这让我尤为期待。北京这座城市,从历史上就承载着政治、文化的功能,近代以来工业也曾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它无疑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之一。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它背后驱动的因素是什么?去工业化是否意味着城市失去了其“制造”的能力,转而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和“金融”的载体?这些问题,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解答,并且能够从中窥见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