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
定价:35.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0.5元,折扣70
作者:赵柏功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36427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转型的成功,理论界对所谓“中国模式”的研究也愈发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因素在货币制度中的定位与作用。中国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与西方国家形似的货币制度,但是无论是在作用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中国的货币制度还是与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全面深入揭示中国货币制度变迁中的因素,对于深刻认识中国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评价货币制度绩效,以及判断未来货币制度的演进趋势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此外,中国市场化转型以来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与涉及货币计量、货币控制以及相关组织架构的货币制度的功用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不容抹煞,其作用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如何更好定位角色,修正作用,提升货币制度的绩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将国家理论、寻租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融合一体的分析框架,从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衡量货币制度的绩效以及的收益,并借助演化博弈模型来分析货币制度变迁的趋势,通过归纳和演绎,*终得出因素的适当定位与合理作用。
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不容抹煞,其作用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如何更好定位角色,修正作用,提升货币制度的绩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书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将国家理论、寻租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融合一体的分析框架,从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衡量货币制度的绩效以及的收益,并借助演化博弈模型来分析货币制度变迁的趋势,通过归纳和演绎,终得出因素的适当定位与合理作用。
目录
1导论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1
1��2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2
1��3研究方法与假设前提4
1��4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5
1��5创新与不足6
2与货币制度:理论综述8
2��1制度为何重要8
2��2:行为与职能10
2��2��1外生视角下的10
2��2��2经济人假设、内生化和职能11
2��2��3行为的进一步解释:诺思国家模型与寻租理论13
2��3与货币制度选择18
2��3��1货币、金融与经济增长18
2��3��2西方现代货币制度:基于传统货币经济理论20
2��3��3货币制度选择范围的扩展:基于金融发展理论25
2��3��4后危机时代货币制度的共识: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8
2��4本章小结32
3中国货币制度演进:过程与逻辑34
3��1信用货币制度构建的历程34
3��1��1外部强行植入时期(1845—1896年)34
3��1��2主导建立时期(1897—1911年)36
3��1��3市场内生发展时期(1912—1934年)37
3��1��4主导控制时期(1935—1952年)38
3��1��5完全控制时期(1953—1983年)42
3��2中国货币制度的“构建”特性与“强”传统45
3��3本章小结47
〖1〗目录〖1〗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4转型时期货币制度中的因素:一般性描述48
4��1货币制度结构中的作用48
4��1��1货币制度中的参与主体——从货币供给模型说起48
4��1��2与企业50
4��1��3与中央银行54
4��1��4与商业银行57
4��1��5与居民61
4��1��6、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三位一体体制的延续63
4��2货币制度变迁的模式:控制下的渐进转型65
4��3本章小结66
5内在货币的外在化与控制:一个例证68
5��1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辨析68
5��1��1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重释义之一:因果观69
5��1��2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重释义之二:控制观71
5��1��3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重释义之三:内涵观74
5��1��4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三重释义之间的关系75
5��2外在人民币创造:债务追索与坏账核销78
5��3人民币外生性的实证分析83
5��3��1理论模型与数据83
5��3��2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92
5��3��3VAR模型分析与结果93
5��3��4实证结论101
5��4本章小结102
6转型时期控制货币的经济分析104
6��1对货币的控制:基于铸币税的分析104
6��1��1铸币税的性质及中国计量104
6��1��2铸币税大值与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106
6��1��3抑制通胀的手段:价格控制与利率指数化108
6��1��4信贷规模控制达到稳定物价的效果了吗110
6��2对货币的控制:基于金融剩余的分析113
6��2��1金融剩余与体制内增长113
6��2��2金融剩余的体制内侵蚀:国有银行坏账118
6��2��3金融剩余的体制外侵蚀:国有银行租金120
6��3控制货币的社会福利分析123
6��4控制货币的收益计算126
6��5关于民间金融132
6��6本章小结135
7因素何以进退:一个演化博弈视角137
7��1不同模式的货币制度变迁绩效的简单比较137
7��1��1制度绩效与收益137
7��1��2基于新古典信贷均衡模型的四类货币制度绩效比较140
7��2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货币制度变迁趋势分析149
7��2��1演化博弈模型的相关假设150
7��2��2演化博弈模型分析153
7��2��3分析结果的经济解释154
7��3货币制度演进趋势对比——兼谈的“进”与“退”159
7��3��1中俄对比:基于转型经济的分析159
7��3��2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西方货币制度演进162
7��3��3中国货币制度中因素的进退167
7��4本章小结168
8结论和政策建议170
8��1全书结论170
8��2政策建议171
附录175
附录1外生性与内生性:计量经济学的规定175
附录2铸币税大值的代数推导177
附录3控制货币的收益计算:数据选取、处理及结果178
参考文献187
索引207
后记211
赵柏功,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从事银行理财业务。曾在《改革与理论》《经济经纬》《理论界》《中国城市金融》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等多项课题研究,相关成果荣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银行业协会首届财富管理征文比赛奖等奖项。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尽管书名《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听上去严肃,但其内容的展开方式却极具吸引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像是精心构建的一个逻辑迷宫,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中国货币制度背后的深层动因。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的逻辑严谨性。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剥茧,从不同角度审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如,在探讨利率调整如何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差异。他举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例子,描述了它们在面临贷款利率上升时,如何被迫压缩生产规模,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这种细节的刻画,让货币政策的宏观影响变得具体而生动。此外,书中对金融监管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仅仅批判监管的不足,而是深入分析了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促进创新的监管框架。他通过回顾历次金融风险事件,揭示了监管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对当前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具借鉴意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以及“会怎么样”,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演变充满好奇,而《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经济肌理的深度访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解读。他并没有拘泥于对GDP增长率的机械分析,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如何驱动或制约经济发展。例如,书中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分析,我以为会是一堆冰冷的政策文件解读,结果作者却通过描绘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何挽救了经济,并且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措施在为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可能埋下了某些长期问题的种子。这种对政策双刃剑效应的精准把握,让我对中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具体的市场波动事件,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吸引外资的影响,让我对这些复杂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带领读者去理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成就,这种真诚和深刻,是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这本书时,我预设了它会是一本充满学术术语和理论模型的“硬菜”,但实际的阅读过程却如同一场精彩的推理剧,每一章节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谜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通货膨胀和价格体系改革时所展现出的高超叙事技巧。书中并非直接给出通胀的原因,而是通过回溯不同历史时期,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双轨制的形成,以及后来价格改革的艰难历程,来层层铺垫。作者用大量生动的市场观察和人物访谈,还原了当时人们对于价格变动的感受和讨论,比如菜市场里人们对猪肉价格的争论,国营商店和个体户价格的差异,这些细节让我深刻理解了价格体系改革对于整个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书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房地产视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市场,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货币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深入分析了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居民财富结构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崛起,并且讨论了这种崛起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长期影响,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的结合,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一步步揭开了中国货币制度背后的重重迷雾。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制度的著作,虽然书名是《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但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尽管标题听起来非常学术和宏大,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接地气,仿佛作者一直在试图解构那些看似复杂难懂的经济理论,用一种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方式来呈现。举个例子,书中在探讨货币供给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模型,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普通家庭如何从计划经济下的“粮票时代”一步步走向商品经济,如何开始接触到“钱”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描述当时人们如何看待储蓄,如何理解物价上涨,甚至是如何在街头巷尾讨论“钞票的价值”,让我这个读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切身体会到货币制度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轨迹。特别是书中关于汇率形成机制的那一部分,我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专业术语,结果作者却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人民币与美元的“赛跑”娓娓道来,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国外的东西很便宜,有时候又觉得很贵,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甚至引发了我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间经济博弈的深入思考。总体来说,这本书虽然有着一本正经的书名,但其内容却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性,让我对中国货币制度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考察”中国货币制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剖析。书名《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因素: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考察》其实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的精彩在于作者如何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的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吸引。例如,当作者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时,他并没有仅仅聚焦于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普通中国人在海外购物、留学,甚至移民的过程中,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情况。他通过讲述一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比如一个中国学生在国外用人民币支付学费的便利性,一个中国游客在泰国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实际影响,也对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关于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的章节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移动支付、 P2P 等创新形式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创新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让过去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人们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一个小镇上的个体户如何通过手机贷款迅速扩大生意,或者一位农民如何通过手机支付便利地购买农资。这种对社会变革的细致描摹,让我看到了货币制度变迁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能量。这本书不是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