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曾诗鸿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49503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本奖项旨在推动中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财政金融科学研究,搭建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倡导兼容并蓄、学贯中西、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本书由6章构成,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章利用所能获得的文献对若干概念(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不良贷款与动态路径的概念等)进行了解释,并且对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紧迫性(选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意义(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作了论述,有利于引起管理部门与学术界的进一步重视。
第2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总结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发现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间的关系紧密。发现国内外的文献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微观机制阐述不够,即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以企业代表所有的借款人)的行为分析不够。银行不良资产的*动态路径没有讨论,本书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3章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节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与金融监管部门(如日本的大藏省)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对企业的贷款为不良贷款是已知的假定上,且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参数变化对他们效用的影响,进一步影响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逃避监督检查的概率的大小,从而影响到不良贷款的大小。第2节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并不准确知道是否是不良贷款,论述了第2节的论点(假说):之所以产生高比例银行不良贷款是因为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不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有逃债的动机。如果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十分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没有逃债的动机,就完全可以把不良贷款降低到自然率水平。综合节与第2节的结论,我们发现: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借款者)有逃债的动机造成的。
第4章从*控制论出发,以总的贷款余额为控制变量,以不良贷款为状态变量,建立了一个含有不良贷款与贷款余额的效用函数和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不良贷款的动态模型,然后分析了模型的动态路径,从假设开始演绎发现了哈密尔乘子(影子价格)是银行不良贷款的边际负效用的倍数,倍数是由参数决定的,因为在不同的模型中,影子价格的经济学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时发现存在鞍径与鞍点均衡。当参变量发生变化,鞍点发生变化,进一步会影响总的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第4章证明了一个假说:均衡银行不良贷款是在宏观环境下由监管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决定的〔尽管微观经济因素相同,但是如果宏观环境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的不同。反之,尽管宏观环境相同,但是如果微观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的不同〕。
第5章从中国和日本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与隐蔽实出发,用第4章开发的模型对中国和日本高不良贷款比例进行了解释,同时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了在不同条件下中国和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以利用此模型解释与预测其他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
第6章对本书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学术贡献、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了总结。
1 导言:若干概念与选题意义
1.1 若干基本概念
1.2 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紧迫性
1.2.1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3 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意义
1.3.1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意义
1.3.2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有关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简述
2.2 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与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
2.2.1 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状况
2.2.2 国内有关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
2.3 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2.3.1 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
2.3.2 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 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一
3.1 国有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分析
3.1.1 研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经理行为的必要性
3.1.2 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
3.1.3 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一般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4 小结
3.2 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
3.2.1 研究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的必要性
3.2.2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
3.2.3 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一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建立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路径模型及其意义分析
4.1 建立优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模型
4.1.1 效用函数与假设
4.1.2 建立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
4.2 分析参变量的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
……
5 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应用——解释下预测中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6 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曾诗鸿(曾用名:曾斌),男,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理论与市场、货币银行、金融工程、国际贸易等。在国际国内一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和主编教材数部。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这本书,收获颇丰。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金融脆弱性这一核心概念。书中对于不良贷款生成机制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策略,以及监管体系的有效性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监管机制动态演进的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随着时间推移,监管政策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并从中汲取教训。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金融脆弱性特征的对比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视野。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金融体系运作规律,特别是银行风险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金融脆弱性的书,叫做《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尽管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银行不良贷款这一普遍存在的金融问题,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模型,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仿佛将我带入了真实的金融市场观察室。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银行体系在面对经济波动时的反应描述所吸引。那些关于监管政策如何从最初的“救火队”心态逐渐演变为更具前瞻性的风险防范机制的阐述,让我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演进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讨论,比如早期预警信号的捕捉,以及监管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应采取的不同策略,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金融从业者准备的,对于任何对宏观经济运行、金融市场稳定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金融体系中隐藏的风险是如何悄然滋生的,又如何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干预得以缓解,这种“幕后故事”的揭示,着实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让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探讨银行不良贷款是如何产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触,层层剥茧,揭示了金融体系中潜在的脆弱性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监管博弈的描写,那种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猫鼠游戏”,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书中对于一些经典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当时决策者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精细的智慧来维护。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金融领域的“脆弱性”概念都感到有些抽象,直到我读了《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这本书。作者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将金融脆弱性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银行不良贷款生成过程的描述,就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让我看到了各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风险的累积。我被书中对监管机制的深入剖析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监管政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对金融监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未来金融脆弱性可能出现的趋势的展望,也让我充满了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让我对如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对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颇为关注的研究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新颖视角和扎实论证的学术著作。《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清晰,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微观的银行个体行为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金融脆弱性”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量化方法,提供了相当详细的阐述,这对于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对于书中关于监管机制演变部分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监管改革,揭示了监管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此外,书中对不良贷款生成路径的动态分析,结合了定性描述和定量建模,为理解银行风险累积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虽然内容偏向学术,但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足以让任何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的读者感到振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