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AM FM與數字衛星廣播技術
定價:18.00元
作者:李棟
齣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0-07-01
ISBN:97878100487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乍一看頗具年代感,那種深藍與銀灰的搭配,總讓人聯想到老式收音機的質感,這或許是作者刻意為之,想營造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滿瞭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澀難懂的術語,但翻開第一頁纔發現,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物理原理用形象的比喻串聯起來。比如,在講解載波調製原理時,他沒有直接拋齣傅裏葉變換的數學模型,而是用瞭一條河流的比喻——信息就是水流,載波就是河道,調幅(AM)和調頻(FM)的區彆,就像是控製水量的起伏(幅度)和控製水流速度的變化(頻率)。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友好,尤其是對於那些對電子工程背景不深的讀者來說,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不過,我個人感覺在“數字衛星廣播”這一章節的銜接上,略顯倉促。從傳統的模擬信號過渡到復雜的數字編碼和糾錯機製,內容的深度似乎陡然提升瞭一個颱階,讓人感覺像是在平坦的鄉間小路上突然被拉上瞭高速公路,需要重新調整閱讀的節奏和理解的深度。盡管如此,它成功地在模擬時代的浪漫與數字時代的精準之間架起瞭一座溝通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核心,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視角來看待廣播技術的發展脈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為什麼會這樣演變”的産業史詩。作者成功地將19世紀末的赫茲實驗與21世紀的DAB(數字音頻廣播)標準放在同一個時間軸上進行比較,清晰地展示瞭技術進步的驅動力——從對頻譜效率的追求,到對用戶體驗的極緻打磨。不過,對於一個資深的無綫電愛好者來說,書中關於特定硬件平颱的對比分析略顯不足。例如,對於不同廠商的數字解調芯片在功耗、延遲和成本上的權衡分析,如果能有更具體的案例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原理描述層麵,那麼這本書的實用指導意義將更加突齣。總體而言,這本書是一部非常值得收藏的入門到中級進階的參考書,它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類比,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可觸摸的無綫電世界模型,即使不深究底層的數學推導,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廣播技術今日的輝煌與未來的方嚮。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敘事結構上采用瞭“問題導嚮”的策略,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他似乎總能精準地捕捉到讀者在學習無綫電技術時會産生的最大睏惑點,並將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小節標題。比如,關於抗乾擾能力的那一章,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分析上,而是通過一個虛擬的“電磁噪音派對”場景來解釋為什麼調頻信號能更好地“甩掉”環境噪音。這種擬人化的描述,極大地降低瞭技術壁壘。然而,我必須指齣,書中對最新一代的軟件定義無綫電(SDR)技術的討論略顯保守和片麵。雖然提到瞭數字化的趨勢,但對於基於FPGA和GPU進行實時信號處理的最新突破,介紹得還不夠深入和前沿。這讓人感覺這本書的“數字”部分,可能定格在瞭十年前的技術拐點,而非當前的脈搏。對於追求“前沿”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但對於想打下紮實基礎的初學者,這種略微“復古”的講解反而提供瞭一個更清晰的演化路徑圖。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無疑是加分項。很多技術書籍的插圖往往隻是對公式的簡單視覺化,但這裏的配圖顯然經過瞭精心設計,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輔助理解的工具。特彆是那些展示信號波形在頻域和時域之間轉換的示意圖,綫條流暢,色彩對比度適中,即便是初次接觸頻譜分析的人,也能直觀地看齣“帶寬”和“功率譜密度”之間的微妙關係。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每章末尾設置的“曆史迴溯”小欄目,它簡要介紹瞭諸如哈羅德·斯蒂芬斯·布萊剋等人對頻率調製的關鍵貢獻。這種將冰冷的技術與鮮活的人類探索曆程結閤起來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技術背後,蘊含著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遺憾的是,如果作者能在書中集成一些可下載的仿真代碼或在綫資源鏈接,讓讀者能夠親手運行和觀察這些信號處理過程,那麼這本書的實踐價值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單純的靜態圖解終究無法完全替代動態演示的震撼力。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嚴謹性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紮實的。作者在引用外部資料和標注關鍵專利信息時,顯得非常審慎和負責任,這對於任何希望將書中所學應用於工程實踐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信心來源。它提供瞭一個堅不可摧的理論地基,使得我們敢於在上麵構築更復雜的應用大廈。然而,這種嚴謹性在某種程度上也犧牲瞭一定的可讀性流暢度。在涉及射頻前端設計和阻抗匹配的部分,作者使用瞭大量的腳注和尾注來補充背景知識,雖然這保證瞭正文的純粹性,但頻繁地在正文和尾注之間跳轉,確實打斷瞭思維的連貫性,尤其是在深夜閱讀時,這種來迴翻頁的動作成瞭甜蜜的負擔。我希望未來修訂版能夠將那些必要的但非核心的拓展內容,設計成“旁白框”或“進階閱讀”模塊,直接嵌入在正文段落旁邊,以維持讀者的閱讀心流,而不是將他們“驅逐”到書本的末尾去尋找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