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AM FM与数字卫星广播技术
定价:18.00元
作者:李栋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7-01
ISBN:97878100487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策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读者在学习无线电技术时会产生的最大困惑点,并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小节标题。比如,关于抗干扰能力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是通过一个虚拟的“电磁噪音派对”场景来解释为什么调频信号能更好地“甩掉”环境噪音。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然而,我必须指出,书中对最新一代的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的讨论略显保守和片面。虽然提到了数字化的趋势,但对于基于FPGA和GPU进行实时信号处理的最新突破,介绍得还不够深入和前沿。这让人感觉这本书的“数字”部分,可能定格在了十年前的技术拐点,而非当前的脉搏。对于追求“前沿”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对于想打下扎实基础的初学者,这种略微“复古”的讲解反而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演化路径图。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广播技术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的产业史诗。作者成功地将19世纪末的赫兹实验与21世纪的DAB(数字音频广播)标准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上进行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从对频谱效率的追求,到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打磨。不过,对于一个资深的无线电爱好者来说,书中关于特定硬件平台的对比分析略显不足。例如,对于不同厂商的数字解调芯片在功耗、延迟和成本上的权衡分析,如果能有更具体的案例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原理描述层面,那么这本书的实用指导意义将更加突出。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收藏的入门到中级进阶的参考书,它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类比,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触摸的无线电世界模型,即使不深究底层的数学推导,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广播技术今日的辉煌与未来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颇具年代感,那种深蓝与银灰的搭配,总让人联想到老式收音机的质感,这或许是作者刻意为之,想营造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术语,但翻开第一页才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物理原理用形象的比喻串联起来。比如,在讲解载波调制原理时,他没有直接抛出傅里叶变换的数学模型,而是用了一条河流的比喻——信息就是水流,载波就是河道,调幅(AM)和调频(FM)的区别,就像是控制水量的起伏(幅度)和控制水流速度的变化(频率)。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友好,尤其是对于那些对电子工程背景不深的读者来说,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不过,我个人感觉在“数字卫星广播”这一章节的衔接上,略显仓促。从传统的模拟信号过渡到复杂的数字编码和纠错机制,内容的深度似乎陡然提升了一个台阶,让人感觉像是在平坦的乡间小路上突然被拉上了高速公路,需要重新调整阅读的节奏和理解的深度。尽管如此,它成功地在模拟时代的浪漫与数字时代的精准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严谨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扎实的。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和标注关键专利信息时,显得非常审慎和负责任,这对于任何希望将书中所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信心来源。它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地基,使得我们敢于在上面构筑更复杂的应用大厦。然而,这种严谨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流畅度。在涉及射频前端设计和阻抗匹配的部分,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脚注和尾注来补充背景知识,虽然这保证了正文的纯粹性,但频繁地在正文和尾注之间跳转,确实打断了思维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深夜阅读时,这种来回翻页的动作成了甜蜜的负担。我希望未来修订版能够将那些必要的但非核心的拓展内容,设计成“旁白框”或“进阶阅读”模块,直接嵌入在正文段落旁边,以维持读者的阅读心流,而不是将他们“驱逐”到书本的末尾去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无疑是加分项。很多技术书籍的插图往往只是对公式的简单视觉化,但这里的配图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辅助理解的工具。特别是那些展示信号波形在频域和时域之间转换的示意图,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度适中,即便是初次接触频谱分析的人,也能直观地看出“带宽”和“功率谱密度”之间的微妙关系。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历史回溯”小栏目,它简要介绍了诸如哈罗德·斯蒂芬斯·布莱克等人对频率调制的关键贡献。这种将冰冷的技术与鲜活的人类探索历程结合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技术背后,蕴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遗憾的是,如果作者能在书中集成一些可下载的仿真代码或在线资源链接,让读者能够亲手运行和观察这些信号处理过程,那么这本书的实践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单纯的静态图解终究无法完全替代动态演示的震撼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