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跆拳道入门到黑带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林大参,陈琳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671090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公共体育专业化运动丛书:跆拳道入门到黑带》由跆拳道教练亲自示范,跆拳道品势技术分解动作及要领一目了然,图文并茂,易读、易懂、易学、易练。
内容提要
《公共体育专业化运动丛书:跆拳道入门到黑带》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实践应用,基本按照“入门与提高”的思路编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易读、易懂、易学、易练。重点介绍了跆拳道的准备活动与专项辅助训练、竞技跆拳道技术、跆拳道品势技术、常用训练方法。特别详细介绍了品势技术的基本动作要领与动作分解,从太极一章到太极八章,后介绍了跆拳道黑带一段品势技术。可作为跆拳道专项课教材,也可作为跆拳道练习者学习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林大参,跆拳道黑带五段,跆拳道裁判员,上海市跆拳道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教师。多年来,曾担任全国跆拳道项目的全运会、城运会、锦标赛、冠军赛、青年赛、少年赛等比赛的裁判工作,以及担任上海市跆拳道项目的市运会、市民运动会、锦标赛、公开赛、邀请赛等比赛的裁判长。指导和训练上海大学体育学院跆拳道俱乐部深受学生青睐与好评。
陈琳,跆拳道一级裁判员,上海市跆拳道协会竞赛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上海大学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教师,曾担任上海市跆拳道项目各类重大比赛的裁判工作。指导和训练上海大学跆拳道俱乐部深受好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方面,老实说,给我一种很陈旧的感觉,就像是八十年代的武术教材翻印过来的。色彩运用非常单调,基本上都是黑白灰,偶尔出现几张彩色插图,但清晰度和动作捕捉的流畅性也远不如现代的教学视频或书籍。尤其是那些关于腿法和套路的分解动作图,线条感很弱,很多关键的身体转折点和受力方向,仅凭静态的图片是很难准确传达的。我尝试跟着书中的图示练习几次下劈腿,结果姿势总是怪怪的,总感觉自己动作的延伸性和爆发力出不来,最后不得不去上网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辅助理解。这让我不禁在想,既然是一本“入门”书籍,为什么不在视觉设计上多下点功夫,用更清晰、更具动感的图片或者图表来辅助说明呢?这种图文分离、甚至有些脱节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如果作者能更注重将动作的“动态美”和“力学原理”通过视觉化手段完美结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理论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照着练习的实操手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到中后期关于品势(或者叫套路)的内容时,似乎过于强调了“精神层面”和“意境”的培养,而对那些需要反复打磨的细节——比如步伐的轻重转换、呼吸与动作的同步性——的着墨显得力不从心。我理解武术讲究心法,但对于一个还在为如何标准地完成一个侧踢而努力的练习者而言,过早地灌输过于抽象的哲学思考,反而会让我更加迷茫。例如,书中提到“要以气御形”,这个概念本身很深刻,但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法来帮助读者感受“气”的流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练习(比如腹式呼吸的进阶应用),来辅助身体更好地完成某个特定动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描述。这种内容上的侧重,使得这本书更偏向于对已习练者进行理念上的提升,而非对新手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我来说,我更需要的是那些枯燥但至关重要的重复性练习指导,而不是那些高深莫测的武道精神阐述。
评分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本书在涉及“伤病预防”和“体能训练”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时,内容显得极其薄弱和敷衍。作为一项高强度的身体对抗运动,如何在训练过程中保护关节、拉伸肌肉、以及制定科学的体能递增计划,是每一个初学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点。书中对热身和放松的介绍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几句话带过,完全没有针对跆拳道特定发力模式可能对踝关节、膝关节和腰部造成的压力提供任何专业的预防性建议或康复性拉伸动作。我不得不自己去查阅运动医学方面的书籍来补充这部分知识。一本全面的“入门”到“黑带”的指导书,理应将运动员的长期健康放在核心位置去考量。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如何打”,而忽略了“如何安全地持续打下去”,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使得它在指导全面性上大打折扣,让人觉得它只是一份偏向于技术招式的指南,而非一个全方位的武道培养蓝本。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真是让我这个对武术一窍不通的新手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刚翻开的时候,我就被那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解搞得晕头转向。感觉作者似乎是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直接就跳到了很多高阶的理论层面。比如,关于“寸劲”的讲解,写得非常晦涩,光是文字描述,我就得反复阅读好几遍,还得时不时地对照着书里的示意图,但即便是那样,那种形神兼备的理解似乎依然遥不可及。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更生活化的、手把手教导的入门步骤,比如,最基础的站姿,脚尖应该朝哪个角度,膝盖应该微微弯曲到什么程度,这些最细微的差别,书里提得非常笼统,仿佛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常识。对于像我这样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种“跳跃式”的教学方式,坦白讲,挫败感挺强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可以让人立刻上手练习的、充满热情的引导,而不是这种偏学术、偏理论的叙述风格。总而言之,对于想从零开始、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坚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设置得有点高了,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武术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实用的“入门”指南。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根本没有找对“入门”的正确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知识点的递进逻辑,让我感到非常跳跃和不连贯。例如,在第三章还在详细描述如何正确握拳和基础拳法的击打路线时,突然在下一章就开始讨论一些与实战对抗相关的战术策略了,中间缺少了对“距离感”和“移动步伐”这些承上启下的基础训练的系统性介绍。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让读者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图。我阅读的时候,常常需要不断地来回翻阅,试图找出缺失的中间环节。一个好的入门教材,理应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稳固地向上构建知识体系,确保每一个新学的动作和理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前置基础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不太好,它像是把一本厚厚的全集,粗暴地切分成了几大部分,导致很多本该紧密联系的知识点被生硬地割裂开来。如果能按照“站桩→基础手型→基础腿法→基础步法→基础组合→初级套路”这样的线性流程来组织内容,学习体验会流畅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