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
定价:33.00元
作者:李士英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1006469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遗产。“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已成为中国和新闻媒体倍加关注的国内品牌赛事,是有希望成为奥运体育项目的中华民族体育项目(李岚清语)”,此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术散打这一古老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项产业进入市场,研究分析其市场化运作过程,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构建职业散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及理论概念体系,为散打运动向职业化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武术散打王赛事个性化的市场定位——市场现状分析
2.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分析
2.2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和武术散打市场化程度
2.3 武术散打赛事市场的构成要素
2.4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观众市场分析
2.5 小结
3 企业化的赛事运营管理模式——武术散打赛事公司的产生
3.1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竞赛组织与管理
3.2 武术散打运动队的组织管理
3.3 小结
4 民族体育品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策略(1)
4.1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产品特性
4.2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市场定位以获得竞争优势
4.3 “中国武术散打王”民族体育品牌的建立
4.4 小结
5 “古为今用”的经营理念以提高赛事服务质量
——产品策路(2)
5.1 散打王赛事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因素分析
5.2 散打王赛事提高职能服务质量因素分析
5.3 散打竞赛质量体系建立
5.4 小结
6 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有形展示
6.1 武术散打王赛事的物质环境
6.2 武术散打王赛事的信息沟通
6.3 武术散打王赛事的价格
6.4 小结
7 明星形象代言与铁杆散打迷初步形成——人和过程
7.1 武术散打赛事的生产者
7.2 武术散打赛事产品市场的消费者——忠实的散打观众初步形成
7.3 小结
8 武术散打赛事合理的价格定位——定价(价格)策略
8.1 定价的影响因素
8.2 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定价实务
8.3 小结
9 多种媒体合作促销方式——促销策路
9.1 散打王赛事促销特点
9.2 散打王赛事的促销方式
9.3 小结
10 单场外卖分销方式——分销策略(渠道)
10.1 中介组织(中间商)的含义及形式
10.2 散打王赛事的分销方式
10.3 小结
11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发展
11.1 职业拳击市场化运作的成功之路
11.2 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与职业拳击的差异
11.3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1.4 小结
结论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士英,男,1967年1月28出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术散打裁判,武术七段,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生体育协会武术分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大学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审核专家组(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组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试图为一匹野马套上现代的缰绳,既要保留它奔腾的力量,又必须引导它走向既定的赛道。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充满张力和思辨深度的作品。当我们谈论“文化输出”时,往往流于口号,但真正的文化输出,背后必然是成熟、可持续的运作体系作为支撑。散打的国际影响力,与其在国内市场的商业成熟度是息息相关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其在国际推广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问题——即,当它离开本土语境时,如何调整其表现形式才能被全球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又不至于稀释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既能立足本土、又能面向全球的“文化商品化”策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产业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以烫金的标题,一股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初拿到手时,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有一种厚重感,显然在印刷和装订上是下了番功夫的。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间距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图片和现代比赛的抓拍,清晰度极高,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的细节都捕捉得淋漓尽致,这对于任何一个对视觉体验有要求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质感,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第一印象非常好,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内容之外的美学追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翻开目录时,一个非常现代的术语吸引了我的注意——“运作模式”。这个词汇本身就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是那种陈旧的、只谈拳理和套路的传统武术书籍。相反,它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商业管理学的分析框架,试图用现代的商业逻辑来解构一个古老的搏击体系。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毕竟武术常常被贴上“神秘”、“保守”的标签,如果能成功地将其置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有价值的尝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市场化”的边界,它是否仅仅指商业赞助和职业联赛的建立,还是包含了知识产权的开发、周边产品的设计,乃至国际推广中的文化差异应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敢于用最现实的眼光去审视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传统文化。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总是对那些在夹缝中成长的垂直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往往伴随着规则的重塑、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粉丝经济的崛起。散打,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搏击运动,其市场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体制、地域文化乃至国际体育组织规则的多重制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够深刻地揭示这些制约因素是如何被克服或者绕开的。例如,它如何平衡国家体育总局的宏观调控与民间资本的逐利行为?职业选手的收入结构是否健康?观众黏性如何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型分析,哪怕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对于整个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产业化转型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结合的深度案例分析,这本专注于武术散打的研究,从其题目透露出的方向来看,似乎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特别关注那些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土壤的故事,毕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如何“走出去”的困境。好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要深入到实践的一线,去剖析那些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商业化尝试背后的逻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案例支撑,去描摹出散打这项运动从竞技走向市场的具体路径图,包括赞助商的引入机制、大众普及的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平衡“搏击”的残酷性与“体育”的观赏性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