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變遷(1945-2008)
:58.00元
售價:39.4元,便宜18.6元,摺扣67
作者:張世響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64401498
字數:
頁碼:3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現代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變遷(1945-2008)(精)》由兩大部分組成。部分為《現代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變遷(1945-2008)(精)》的主體部分,包括十一章內容,前兩章介紹瞭日本體育教育的理論以及日本體育教育的現狀與改革迴顧,第三章~第十一章分彆論述瞭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主體、目標、運動領域、課程設置、學習內容、學習指導、學習形態、學習過程以及學習評價等。第二部分為《現代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變遷(1945-2008)(精)》的補充部分,係統地、完整地介紹瞭日本自1945~2008年的曆次《學習指導要領》中的目標和內容,這部分的全部內容均由筆者翻譯成漢語,而且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和把握部分的內容十分必要;同時,也可供我國研究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同行們作參考使用。
序言
部分
章 緒論
一、日本體育教育學的學科建立及其性質
二、體育教育學的研究領域、對象和內容
三、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棚關法律、法規及組織機構
第二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現狀與改革迴顧
一、學校體育教育的現行政策與規定
二、學校體育教育的開始及其前期的發展
三、戰後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迴顧
第三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主體
一、體育教育的學習者——學生的情況及其變化
二、體育教育的指導者——體育教師的變化
三、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
一、體育教育目標的設定
二、體育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和目標領域
三、戰後教育教育目標的變遷
四、體育教育目標的改革趨勢
第五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運動領域
一、運動領域的分類
二、戰後日本運動領域分類的改革與發展
三、圍繞運動領域分類展開的探討
四、運動項目框架的運動分類理論
第六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課程設置
一、教育課程的含義及種類
二、從《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看學校體育教育課程的改革
三、現行《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教育課程設置及2008年《學習指導要領》修訂
四、體育教育課時規定與教育課程設置
第七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習內容
一、學習內容的概念、性質和意義
二、學習內容構成的改革
三、從《學習指導要領》修訂看體育學習內容的改革
第八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習指導
一、學習指導的概念與策略
二、學習指導的具體方法
三、學習指導理論在體育教育中的實踐
四、學習指導的前沿課題
第九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習形態
一、學習形態的概念及種類
二、學習形態的特徵
三、學習形態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實踐
四、學習形態的前沿課題
第十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習過程
一、學習過程與教授過程
二、體育教育的學習過程及其特點
三、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階段
四、快樂體育學習過程的研究課題
第十一章 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習評價
一、評價、教育評價、體育評價的概念
二、體育學習評價理論及應用
三、體育的教學評價
四、關於體育評定
第二部分
一、1947年製定的《學校體育指導綱要》中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二、1949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小學體育編(試行)》中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三、1951年修訂的《初中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保健體育科體育編(試案)》中保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四、1953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編》中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五、1956年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保健體育編》中保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六、1958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1960年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保健體育
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七、1968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1969年修訂的《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1970年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
體育、保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八、1977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1978年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保健體育
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九、1989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保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十、1998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1999年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保健體育
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十一、2008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體育、保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初翻開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其磅礴的史料梳理能力所摺服。它不僅僅是一本教育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細緻入微的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盡管作者的視角集中在宏觀的製度變遷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時所采用的敘事口吻差異。在描述冷戰前夕的體育教育復興時,文字充滿瞭莊重感和對國傢意誌的側重;而到瞭1980年代末,探討全民健康與“終身體育”理念興起時,筆觸則變得更為細膩和個人化,關注點轉嚮瞭學生個體對身體與休閑的權利訴求。這種風格的轉變,本身就印證瞭日本社會價值觀的深層波動。書中對“競爭”與“參與”二元對立的深入剖析,讓我對當代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傾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清晰地勾勒齣,在一個高度強調效率和競爭的社會中,如何艱難地在追求卓越與保障個體福祉之間尋找平衡點。這種對復雜矛盾的坦誠呈現,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遠超一般教科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麵映照齣日本社會核心焦慮的鏡子。
評分這部關於現代日本學校體育教育變遷的著作,雖然聚焦於1945年至2008年的特定曆史跨度,但其對教育史、社會變遷與文化思潮的深度剖析,著實引人入勝。我最近讀到瞭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學術專著,它詳盡地描繪瞭日本戰後至21世紀初體育教育領域所經曆的劇烈轉型。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嚴謹,從戰後的重建與美軍影響下的思潮重塑,逐步深入到經濟高速增長期對“強健國民”的追求,再到泡沫經濟破裂後教育理念的調整與國際化浪潮的衝擊。作者並非僅僅羅列政策更迭,而是巧妙地將體育課的課時變化、器械更新、乃至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置於宏大的社會經濟背景之下進行解讀。例如,書中對“體育會係”文化與現代學生自主性培養之間張力的探討,就極其精闢。它揭示瞭看似僵化的體育訓練背後,是如何與日本社會對秩序、集體主義和個人成就的復雜期待交織在一起的。讀完全書,我深刻體會到,體育教育絕非孤立的學科,而是民族精神和時代脈搏最直接的晴雨錶。它成功地將枯燥的教育史梳理成瞭一部生動的現代日本社會轉型史。
評分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整閤能力,它絕不是簡單地陳述“體育課教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是這樣教”。從教育哲學的演變——從明治維新的西方模仿到戰後的民主化改造,再到後現代對身體主體性的重新認識——作者構建瞭一個邏輯嚴密的思想脈絡。我尤其贊嘆作者在引用和對比不同學派觀點時的遊刃有餘。例如,在討論義務教育階段的“武道”復興問題時,作者不僅引用瞭教育行政文件,還穿插瞭當時社會輿論對“精神教育”的焦慮,使得政策背後的意識形態鬥爭躍然紙上。這種多維度的證據鏈條,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對我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反思我們自身教育體係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慣例,究竟是植根於曆史的必然,還是某一特定時代思潮的産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體教育”這個概念的理解被徹底拓寬瞭,它不再僅僅是關於運動技能的傳授,而是關於公民身份、社會規範建構乃至國傢認同的工程。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體育隻是身體活動”的刻闆印象,將其提升到瞭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分析高度。其敘事風格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在精心修復一幅破損的壁畫,他不僅還原瞭圖案的細節,更解釋瞭顔料的化學構成和每一處裂痕的曆史意義。書中對1990年代以來“學校體育的非成人化”趨勢的探討尤為精彩,它揭示瞭在社會安全感下降、父母焦慮加劇的背景下,學校體育活動如何麵臨來自傢長的更嚴格的審查和限製。這種對“風險規避”文化如何重塑兒童體育經曆的分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全書結構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件、教師訪談記錄乃至學生論文樣本,使得論證立體而富有層次感。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東亞現代化進程中教育體製如何應對全球化、個體化衝擊的絕佳個案,讀來令人心悅誠服,深思不已。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具有挑戰性,但迴報是巨大的。它的學術深度體現在對細節的掌控上,尤其是在梳理1970年代後,隨著日本社會進入成熟期,體育教育如何從“國傢建設”的工具,逐漸轉嚮關注“生活質量”和“個體福祉”的過程。作者對“保健體育”課程標準的變遷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每一次修改背後復雜的政治角力與利益集團的博弈。相比於那種輕描淡寫、隻關注亮點的曆史敘事,這本書毫不避諱地展現瞭改革的陣痛與保守勢力的阻力。書中描繪的教師群體在新的教育理念與舊有的學校文化壓力下的兩難境地,讓我感同身受。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剋製,卻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教育理想的深刻關切。它像一部厚重的史詩,講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物質繁榮之後,開始重新審視其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與人格養成,其復雜性遠超任何簡單的口號所能概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