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
: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邱丽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030224767
字数:267000
页码:1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全书共8章,主要介绍了: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状态及性能指标;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差动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及性能指标;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类及应用举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本书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的全部内容,各章配有小结及习题。全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在内容组织和编写安排上有难有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和机电等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攀登”。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你全神贯注、手持示波器和万用表才能真正“驯服”的宝典。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运算放大器(Op-Amp)应用部分的详尽论述。从理想运放到实际的非理想模型,从基本的加法器、积分器到更高级的Sallen-Key滤波器设计,每一个实例都配有详尽的数学推导,毫不回避那些复杂的积分和微分方程。这迫使我必须重新捡起高等数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当我第一次尝试搭建一个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时,书中给出的元件值计算公式和实际搭建后的频率响应曲线对比,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力求完美无瑕,这在快餐式学习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虽然过程很累,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感觉自己的电路设计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厚重的《模拟电子技术》简直是工程学习的“圣经”!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面对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抽象的理论,头都大了。书里对BJT和MOSFET的工作原理讲解得极其透彻,从最基础的PN结特性到复杂的放大器设计,简直是层层递进,毫不含糊。特别是关于反馈理论那一部分,作者似乎深知初学者的痛点,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负反馈如何稳定增益、改善带宽这些高深的概念阐述得明明白白。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共射极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相位关系,对着书本上的波形图研究了好久,终于茅塞顿开。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精心绘制的等效电路图,比很多网上零散的资料清晰多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是很多教材所缺乏的。对于任何想在电子工程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我将它视为我电子学习生涯中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没事的时候还会翻阅一下,总能发现新的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模拟电子技术》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实用性和深度之间的完美平衡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侧重理论的抽象,读完后依然不知如何动手;要么过于偏重实验步骤的罗列,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深入剖析。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在每一个关键的电路结构后面,都会紧跟着一个“设计实例”或者“工程考量”。比如,在讲解功率放大器(如AB类推挽电路)时,它不仅仅分析了效率和失真问题,还深入探讨了散热器的选择和热稳定性的设计,这些都是课堂上老师一笔带过的内容。这种前瞻性的设计视角,让我明白了模拟电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性能指标,更要考虑成本、体积和可靠性。对于我们这些未来要走向实际研发岗位的学生来说,这种工程化的思维训练价值连城。它让我从一个只知道“搭积木”的初学者,开始向一个有能力进行系统性电路思考的设计者转变。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模拟电子技术》,我会选择“全面”。它不仅仅涵盖了基础的放大电路和稳压电路,更是将现代模拟电路设计中的许多前沿和交叉领域都囊括了进来。例如,它对开关电容电路和数据转换器(ADC/DAC)的基本架构有独到的见解,尽管这些内容在一些专门的数模/模数转换教材中会更深入,但作为一本综合性的模拟电子技术书籍,能将这些内容以如此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实属不易。我对其中关于非线性失真分析的章节尤为赞赏,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谐波失真(THD)计算上,而是引入了交叉调制失真等更复杂的指标,并分析了如何通过电路结构优化来抑制它们。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更复杂的混合信号系统设计挑战。它让我明白,模拟电子技术远比想象中更精妙,它不仅仅是电阻、电容、晶体管的组合,而是一门融合了物理、数学和工程艺术的学科。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电子世界的“模拟”部分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确实让我感到压力山大,它更像是一本为研究生准备的教材,而非本科生入门读物。不过,正是这种“榨干”读者的过程,才造就了其非凡的价值。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噪声分析的部分印象极其深刻。以往我对噪声的理解仅限于“干扰”,但书中系统性地讲解了热噪声、散弹噪声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低噪声放大器(LNA)的设计来优化信噪比(SNR)。这对于我后来接触射频前端电路设计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作者对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EMC)的探讨,也远超一般教材的广度,涉及到了PCB布局对高频信号传输的影响。阅读此书时,我强烈建议读者不要跳过任何一个角落的脚注或附录,因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知识点,往往是连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关键桥梁。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啃”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精髓的巨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