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移动互联网异构接入与融合控制 | 作者 | 刘千里,魏子忠,陈量,田永春,于全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378118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首先阐述了电信网和互联网两大主要阵营在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新研究进展,系统地描述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其次介绍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移动自组织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异构的无线接入网络,然后重点对SDN、NFV、网络虚拟化、云计算平台以及4G移动网络控制等新兴的网络控制技术进行了阐述,随后分别对链路层垂直切换、名址分离、应用层移动业务支撑等移动性管理技术以及分层、跨层QoS保障技术进行总结分析,末尾介绍了无线资源管理、接入策略管理、端到端重配置技术和融合业务管理等移动异构网络的融合管理技术。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新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综合体;4.反映了目前异构无线网络融合领域新的研究进展。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那种带着点年代感的深蓝色调,一眼就能看出是专业领域的硬核读物,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让人感觉内容会非常扎实。我之前对移动通信和网络融合这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总觉得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隔着一道坎。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庞大的章节结构吸引了,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底层协议到上层应用的全景图。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异构接入”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前5G乃至未来6G网络中,设备如何在Wi-Fi、蜂窝网络、LPWAN等不同技术之间无缝切换,以及如何保证用户体验的连续性至关重要。作者团队在引言中提到的那种“多维度的资源协同优化”思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需要一套精妙的控制机制来平衡不同网络特性的复杂工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控制算法的数学基础,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我这样的实践者找到解决实际部署问题的钥匙。从目录来看,它对能效和安全性也进行了探讨,这在资源受限的物联网场景中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
评分从侧面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们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我购买它,是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看到未来几年移动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尤其看重“移动互联网”这个定语,它意味着本书的落脚点终究是要服务于海量用户和多样化业务的需求。因此,书中对于如何将复杂的控制逻辑转化为高效、低延迟的实现方案,应该是重点探讨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边缘计算(MEC)与融合控制相结合的探讨,毕竟,将控制权下放到网络边缘是降低延迟、提升本地化服务体验的必然趋势。如果书中能探讨如何让边缘节点协同工作,共同维护一个全局一致的接入控制策略,同时避免中心化控制的瓶颈,那将是这本书在当前技术浪潮中的一个亮点。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工程可操作性的移动异构接入的控制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气息非常浓厚,从排版到公式的密度,都透露出严谨的研究态度。我关注到作者团队来自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这使得我对书中描述的理论模型的可信度非常高。我特别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跨层优化思想感兴趣。在传统的网络架构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通常是独立优化的,但异构接入的复杂性要求必须打破这种壁垒。我希望书中能清晰地描绘出,如何将来自物理层信道质量的实时信息,有效地反馈给网络层的路由决策模块,并指导应用层的流量整形。这种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的双向协同控制,是实现真正的“智能网络”的关键。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数学框架来描述这种跨层信息交互的代价与收益,并给出具体的优化目标函数,那么对于我进行前沿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应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张未来网络控制架构的蓝图。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想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的技术瓶颈:在超高密度接入场景下,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榨干现有频谱资源的同时,避免出现明显的性能衰退。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融合控制”,这正是我需要的“智慧大脑”。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会详细阐述一套基于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案。如果它真的能给出如何训练模型以适应未知网络拓扑变化的方法,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深入到控制环路的细节,比如反馈机制的设计、收敛速度的分析,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足够健壮的容错机制来应对传感器或控制节点的瞬时失效。一个优秀的控制理论不仅要能解决“最优”问题,更要能解决“鲁棒”问题。我非常期待看到不同接入技术(比如毫米波、Sub-6GHz、V2X等)的数据流在同一个控制平面下是如何被统一调度的,这需要极高的抽象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点像在啃一块结构复杂的牛排,需要耐心和专业的工具才能品出其精髓。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融合控制”的章节抱有极高的期望。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设备同时连接多个网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何定义一个统一的“最佳路径选择”模型,并且这个模型还能快速响应瞬息万变的网络状态,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QoS(服务质量)和 QoE(用户体验)量化并纳入统一优化框架的理论指导。这本书似乎尝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如果它能结合最新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理念来设计控制平面,那价值就更大了。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跨域认证和策略一致性问题的,毕竟,一旦接入网络发生切换,安全策略的无缝迁移是保障业务连续性的生命线。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仿真案例或者实验数据来佐证其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那就太完美了,纯理论推导有时候还是让人感觉缺乏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