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东、刘肯编著的《激光原理(普通高等教育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首先阐 述激光与普通光的本质区别,使读者对于激光有一个 总体认识;接下来讨论激光谐振腔、高斯光束和高斯 光束的变换,读者可以了解激光谐振腔和激光光束的 性质,掌握激光光束的变换规律和操控方法;通过激 光器经典理论和半经典理论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激 光放大和振荡的基本规律;激光器模式控制和脉冲激 光器部分则主要讲述如何对激光器进行操控来实现激 光的高频率分辨或者高时间分辨;*后对于常见的典 型激光器作了简单介绍,使读者对于不同类型激光器 的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激光原理课程教 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师生及工程技术 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 光波的相干性描述
1.1 激光的概念
1.2 光波的模式密度
1.3 光波的纵向相干性
1.4 横向相干性
1.5 集光率与辐射度
习题
第2章 光学谐振腔的一般性质
2.1 平行平面镜腔的光强透射率
2.2 谐振频率
2.3 模式频率宽度
2.4 光子寿命与品质因子
习题
第3章 高斯光束与激光谐振腔
3.1 对称共焦腔中的自再现模
3.2 高斯光束
3.3 薄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
3.4 一般球面镜光学谐振腔中的高斯光束
3.5 高阶模
3.6 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习题
第4章 高斯光束传输变换
4.1 高斯光束的聚焦
4.2 高斯光束的准直
4.3 光线光学的矩阵方法和高斯光束的传输变换
习题
第5章 受激辐射和光增益
5.1 受激辐射
5.2 自发辐射的经典谐振子模型
5.3 激光增益
5.4 增益截面
5.5 非辐射跃迁和量子效率
习题
第6章 激光放大器
6.1 三能级系统与四能级系统的粒子数变化的速率方程
6.2 增益饱和
6.3 放大器增益
6.4 光纤放大器
习题
第7章 连续波激光器
7.1 激光产生的条件
7.2 激光器稳态运转
习题
第8章 激光器的半经典理论
8.1 密度矩阵
8.2 集居数矩阵
8.3 电磁场方程
8.4 激光器的单模运转和速率方程解
8.5 激光器的多模运转
8.6 两模运转和模竞争问题
8.7 三模运转和锁模
习题
第9章 气体激光器
9.1 运动原子的多普勒效应
9.2 气体原子激光器振荡的定性讨论
9.3 气体原子辐射的频率分布
9.4 非均匀加宽增益介质的增益系数
9.5 气体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光强
习题
**0章 激光器模式控制
10.1 均匀加宽增益介质激光器
10.2 非均匀加宽增益介质激光器
10.3 激光器的稳频
习题
**1章 脉冲激光器
11.1 Q开关激光器理论
11.2 Q开关激光器产生激光脉冲的过程
11.3 激光器Q开关实现方法
11.4 激光器锁模原理
11.5 激光器锁模的方法
习题
**2章 典型激光器简介
12.1 原子激光器
12.2 分子激光器
12.3 离子激光器和准分子激光器
12.4 固体激光器
12.5 光纤激光器
习题
**3章 半导体激光器
13.1 半导体材料的性质
13.2 半导体激光器的谐振腔
13.3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13.4 半导体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习题
附录A 薄透镜对光束的变换性质
附录B 方形球面镜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附录C **1章式(1145)的推导
附录D 布拉格声光光栅的衍射效率与光纤光栅的反射率
附录E 符号索引
附录F 习题参考答案与解答
参考文献
坦率地说,作为一本专业教材,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几乎涵盖了激光领域所有基础且核心的知识点,但更难得的是它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分类时的清晰度。它没有采用那种大杂烩式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树结构。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非线性光学效应时所采取的由浅入深的态度,首先从宏观现象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介质响应理论,这样的铺陈使得复杂的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变得可以被理性地分析和预测。对于一个希望全面掌握激光技术基础,并为未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的读者而言,这本教材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且权威的基石。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体现了其作为“规划教材”的专业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殿堂里徘徊,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非常喜欢它在介绍不同类型激光器(如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等)时所采用的结构化描述方式,每一个部分的介绍都清晰地列出了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典型应用场景,阅读起来效率极高。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实验技术的介绍也相当到位,即便是对实验操作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字和图示大致了解实验的搭建思路和关键参数的控制要点。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动手设计和调试光路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是很多纯理论教材所缺乏的宝贵财富。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套教材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沉稳而又充满探索欲的语调,仿佛作者是一位对光科学充满热情的探险家,正带领我们揭开激光技术的神秘面纱。它的理论深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求,又为后续的专业研究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那部分内容,作者没有将它简单地视为一个孤立的章节,而是将其与半导体物理、非线性光学等前沿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激光技术在整个电子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甚至发现,一些在其他教材中被一笔带过的概念,在这里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不得不佩服编者在内容取舍上的匠心独ای。对于致力于未来从事相关研发工作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打下坚实基础的绝佳选择。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我记得在学习波动光学那一章节时,那些精美的插图几乎是手把手地带着我走过了傅里叶变换和衍射的深奥路径。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的认知障碍在哪里,所以他们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来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解激光的受激辐射原理时,书中用了一个很生动的类比,让原本抽象的量子跃迁过程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书中对关键术语的定义极其严谨,这对于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例题设计上的巧妙之处,那些看似基础的计算题,实则暗藏着对核心概念的深度考察,做完之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体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耐心指导,让你在攻克难关时充满了信心。
评分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是极其舒适和连贯的。它的章节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每一个新的理论点都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必然延伸。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做一次小小的知识点梳理,这极大地降低了知识断层的风险。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力的理工科学习者来说,是保持学习动力的关键。而且,书中的排版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需求,字体和行间距的设计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门可能枯燥的硬核学科,转化成了一次充满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阅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