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袁弋非著的《5G-NR信道编码/5G丛书》以 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 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 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 ,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 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 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大学授课教 师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工程技术及科研教 学的参考书。
袁弋非,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朗讯(后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从事3G和4G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无线标准技术总监,负责4G和5G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信道编码、资源调度、非正交多址、窄带物联网等。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NR)的系统要求
1.2.1 主要场景
1.2.2 关键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1.2.3 调制编码的性能仿真参数
1.3 信道编码的主要方案
1.3.1 低密度校验码(LDPC)
1.3.2 极化码(Polar Code)
1.3.3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
1.3.4 Turbo码
1.3.5 外层编码(Outer Code)
1.3.6 其他*级编码方案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密度校验码(LDPC)
2.1 LDPC的产生和发展
2.2 LDPC码的基本原理
2.2.1 Gallager码
2.2.2 规则LDPC和非规则
2.2.3 置信度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2.4 实用的解码方法
2.2.5 性能的理论分析
2.3 准循环LDPC码(QC-LDPC)
2.3.1 扩展矩阵
2.3.2 基础矩阵的基本结构
2.3.3 编码算法
2.3.4 准循环LDPC码的多码长设计
2.3.5 基于QC-LDPC码的多码率设计
2.3.6 基于QC-LDPC码的精细码率调整
2.3.7 一般LDPC码的短圈特性
2.3.8 QC-LDPC码的短圈特性
2.4 QC-LDPC码的译码结构
2.4.1 全并行译码(Full-parallel)
2.4.2 行并行译码(Row-parallel)
2.4.3 块并行译码(Block-parallel)
2.5 LDPC在5G-NR中的标准进展
2.5.1 提升值设计
2.5.2 紧凑型基本图设计
2.5.3 基本图
2.5.4 速率匹配
2.5.5 交织
2.5.6 分段
2.5.7 信道质量指示(CQI)表格和编码调制方案(MCS)表格
2.5.8 传输块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确定
2.6 复杂度、吞吐量和解码时延
2.6.1 复杂度
2.6.2 吞吐量
2.6.3 解码时延
2.7 链路性能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现代感的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科技力量。我本来是对通信领域接触不多,但冲着这个名字和设计,还是忍不住买了一本。拿到手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适,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我本来期望它能像一本入门指南一样,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立刻被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图表淹没了。这绝对不是给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咖啡桌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深入的学术报告集。我试图理解其中关于帧结构和资源块分配的部分,但即便我努力对照着图示进行想象,那些抽象的数学描述依然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我猜测,这本书的受众应该是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想对5G有一个宏观认识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更像是知识的宝库,但却没有提供打开宝库的钥匙,让我略感失落。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确实令人侧目,它完全没有回避任何技术细节,这一点对于追求极致准确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注意到书中多次引用了最新的国际标准文档和前沿研究论文,这保证了内容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当我翻到关于波束赋形和大规模MIMO结合的部分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对于工程实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他似乎预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傅里叶变换、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基础,直接进入了应用层面的复杂建模。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深挖”,它不是在“广撒网”地介绍5G的各个方面,而是聚焦于通信链路中“信道编码”这一核心环节,并将其剖析到骨子里。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商业应用案例或者市场趋势的探讨,但几乎找不到。全书专注于技术本体论的阐述,这种纯粹的学术风格,虽然值得尊敬,但却让我想了解“这个技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愿望落空了。它更像是一份内部技术规范的详尽解读,而不是面向更广泛工程师群体的技术普及读物。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的术语的统一性和严谨性堪称典范。作者在全书范围内对核心概念的定义和符号的使用保持了一致性,这在多作者合作或跨章节写作的专业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每次引用一个复杂的术语,比如“信道冲激响应”或“译码器的后处理阶段”,它都会被精准地界定,这对于需要精确引用的场合非常重要。然而,正因为这种极致的专业化,使得它在信息传递的效率上对读者提出了极高的预设要求。我尝试将其中关于Turbo码的结构描述给一位刚毕业的电子信息工程师看,对方也表示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跟上进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信息的密度和精确性,它将一个特定领域的精髓浓缩在有限的篇幅内,其份量之重,远超出了物理上的页数。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郑重对待、并随时准备好查阅其他工具书才能攻克的堡垒。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这一点我必须肯定。每一章节的逻辑递进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路线图,虽然内容本身深奥到令人眩晕,但至少作者在组织材料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编码方案的对比时,使用了大量的表格和对比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阅读的负担。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我这种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依然是“痛苦并快乐着”——快乐在于感受到知识的厚重,痛苦在于理解的滞后。比如,在讨论到LDPC码的迭代解码过程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校验矩阵的构建和译码过程的每一步,那种严谨程度令人敬佩。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就像直接让你去解一个复杂的微积分题,而你连基本的代数公式都还没能完全掌握。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高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优化策略,最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受作者给出的结论,而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工程实现细节。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权威的参考手册,而非引人入胜的叙事作品。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稍微显得有些枯燥,它没有用任何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回顾来“软化”主题。直接跳入编码理论的数学基础,对于我这种习惯了从故事和案例切入的读者来说,确实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书中的图示,虽然准确无误,但大多是黑白的、功能性的流程图,缺乏视觉上的引导性,使得那些复杂的迭代算法在纸面上显得密密麻麻,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模型来对应书中的某些矩阵运算,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彩色插图或者动态演示的辅助(这是纸质书的局限),这种尝试很快就失败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上的驾驭能力,但他似乎更倾向于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而牺牲了读者的“亲近感”。这本书更像是教科书的升级版,需要配合导师的讲解或者其他辅助学习资料才能真正消化,单凭一己之力啃下来,难度系数极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