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第9卷)(平)

古代文明(第9卷)(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文明
  • 历史
  • 考古学
  • 文化
  • 古代史
  • 文明
  • 平装本
  • 第9卷
  • 历史研究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9531
商品编码:297567578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文明(第9卷)(平)

定价:128.00元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10395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代文明(第9卷)》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辑的不定期连续性考古文集。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商代至宋元时期有关具体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是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09年发掘报告和陕西宝鸡市将家庙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目录


东下冯“圆形建筑基址”的用途
从盐业考古新发现看《管子·轻重》篇
渔国铜器生产体系研究
应用X射线成像对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
辨识东胡遗存
侯马铸铜遗址研究三题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
日本传世宋元漆器的考古学观察——以13~14世纪的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中心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09年发掘报告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2009年发掘报告
宝鸡市蒋家庙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明脉络:世界古代文明史》 卷九:熔炉与新生——晚期帝国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 本卷《文明脉络:世界古代文明史》的第九卷,名为《熔炉与新生——晚期帝国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并非聚焦于古代文明的早期萌芽或中期的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复杂、动荡却又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庞大帝国在鼎盛之后,如何面对内部的挑战、外部的压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宗教、思想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塑造出新的文明形态。 本卷的核心主题在于“熔炉”与“新生”的辩证关系。在晚期帝国时代,曾经孤立发展的文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流。帝国的扩张、贸易路线的延伸、民族迁徙以及宗教传播,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熔炉”,将原本相对独立的文化元素汇聚在一起,产生出新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这种融合并非总是平静和谐,而是充满了张力与冲突,但正是这种碰撞,催生了新的文明“新生”。 我们将首先审视那些曾经辉煌的帝国,如罗马帝国晚期、汉帝国晚期、笈多王朝以及帕提亚帝国等,在政治、经济、军事层面所遭遇的普遍性困境。这包括统治体系的僵化、经济的衰退、边疆的压力、内部的分裂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然而,本卷并非着重于描绘帝国的衰落,而是着眼于在这些危机之中,社会结构如何发生微妙的调整,新的社会群体如何兴起,以及既有权力结构如何试图应对变化。例如,在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最终成为国教,不仅是宗教的胜利,更是社会权力格局重塑的标志。 随后,本卷将深入探讨文化层面的“熔炉”现象。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交流,例如希腊罗马哲学与东方宗教的互动,佛教在中亚和东亚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以及印度教在南亚次大陆的演变和影响。这些交流不仅体现在学术著作和宗教典籍中,更深刻地反映在艺术、建筑、语言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上。例如,犍陀罗艺术便是希腊雕塑风格与佛教题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昭示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汇。 宗教在晚期帝国时代的变迁,是本卷关注的另一重要方面。许多古老的宗教信仰在与新兴宗教的竞争和对话中,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适应。同时,一些新兴宗教,如基督教、摩尼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虽然其崛起主要在后帝国时代,但其萌芽和早期传播已开始显现影响),以其普适性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突破了地域和种群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强大纽带。我们将考察这些宗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如何吸引信徒,以及如何参与到政治和文化权力之争中。 在经济层面,本卷将关注贸易路线的扩展和商品流通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国际贸易网络的活跃,不仅促进了物质的交换,更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也催生了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阶层的兴起,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等级造成了冲击。我们将考察这些经济活动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此外,本卷还将特别关注“新生”的文化形态。当古老的帝国逐渐式微,新的政治实体和文化中心开始涌现。这些新的力量,在继承前代文明遗产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景观。例如,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融合了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基督教信仰以及东方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政治体制。波斯萨珊王朝在继承阿契美尼德帝国衣钵的同时,也融合了新的宗教和文化思想。 本卷将以宏大的视角,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艺术品和宗教经典的细致解读,展现晚期帝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试图呈现的,不仅仅是帝国的兴衰,更是文明基因的流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人类社会如何不断地自我更新与重塑。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蛮族”的民族,如何在与帝国的互动中,逐渐吸收其先进文化,并最终成为新的文明创造者。 《熔炉与新生——晚期帝国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旨在揭示,文明的发展并非直线型的进步,而是充满了曲折、融合与再生的过程。理解晚期帝国时代,就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根源,理解文明如何在冲突与对话中,不断孕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本卷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些曾经塑造了今日世界的深层力量,去认识文明的韧性与创造力。我们将看到,在看似衰败的帝国废墟之上,新生的文明之火正熊熊燃烧,为人类历史书写下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堆砌,更是在尝试揭示那些驱动古代文明兴衰的根本性因素。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似乎都能在古代文明的兴衰更替中找到某种遥远的映照。比如,书中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如何影响早期社会稳定性的探讨,让我对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了更迫切的警醒。还有,那些关于权力结构、社会阶层固化如何最终导致文明衰落的分析,也让我对当下社会治理的模式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本书促使我跳出单一的叙事视角,去理解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教科书上简单的事件列表,而是一部充满人性挣扎、智慧闪光和悲剧循环的宏大史诗。这种反思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文明”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更多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触感也十分舒适。我一直对古代文明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的遗迹。拿到这本《古代文明(第9卷)(平)》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的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文字排版也很舒服,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文明中的书籍,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正是如此。光是看着目录,就充满了期待,似乎里面藏着无数未解之谜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早期人类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技术发展的章节,总觉得这些方面能最直观地反映一个文明的精髓。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和编排上的用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已经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旅程,能够在这个卷本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细节描绘上的功力。它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微观之处。例如,书中对某一个古代遗址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考古发现,更是通过对出土器物的细节描述,比如一件陶器的纹饰、一把石斧的磨损痕迹,来勾勒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技艺水平甚至情感世界。这种“见微知著”的写法,让冰冷的考古发现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能听到古人在忙碌时的交谈,感受到他们劳作时的汗水,甚至触摸到他们手中器物的温度。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古代文明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而生动的人类活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古代艺术家、工匠、甚至普通劳动者生活的侧面描写,这让我看到了文明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个体,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阅读体验更加饱满和富有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在试图打破传统史学对于“大一统”、“帝国辉煌”的过度强调,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边缘地带、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被遗忘的角落。它所展现的古代文明,不再是单一的、同质化的,而是充满了多元、碰撞和交流。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看到了那些看似微小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播、融合,最终孕育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少数几个中心化的强大文明,而是由无数个大小各异、相互连接的文明碎片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这种打破常规的视角,让我对古代世界的认知框架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新的期待,渴望去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很看重那些有扎实研究基础、观点清晰的书籍。这本书在引用史料、分析证据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每一条论点都似乎有理有据,引人信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引导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学术讨论方式,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智慧的对话。书中对于研究方法、考古证据解读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古代文明的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理解复杂论证的过程。这种在知识与方法上都能获得提升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