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三國誌(金陵書局本)(套裝共8冊)
**:1680元
作者:陳壽
齣版社:廣陵書社
齣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ISBN:9787806949535
頁碼:856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3.7
Kg
西晉陳壽編寫的《三國誌》,是一部紀傳體史學名著,史學界把它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南朝宋裴鬆之給《三國誌》作注,後人將其與陳壽《三國誌》並重,視為一體,作為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資料。同治八年,金陵、浙江、湖北、江蘇、淮南五書局謀求閤刻“二十四史”。金陵書局本《三國誌》,是五局閤刻本“二十四史”之一,同治九年刊刻,該本據毛氏汲古閣本校刻,所刻史書校勘精當,超過殿本,被公認為金陵官書局之名刻。現我社原大影印,綫裝齣版。
編輯推薦
《三國誌(金陵書局本)(套裝共8冊)》內容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風俗等方方麵麵,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價值,真實反映三國時期的曆史原貌,方便讀者對這一時期豐富的曆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形象的、直觀的認識。
目錄
《三國誌1》目錄:
內容提要
《三國誌(金陵書局本)(套裝共8冊)》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四史”。作者陳壽,以其史識及敘事能力,在當時已有“良史之纔”的稱譽。《三國誌》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點,它既不像《史記》那樣的通史,也不像《漢書》一類史書那樣的斷代史,它平行地敘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史實。雖然名之為“誌”,但是書裏麵隻有紀和傳,沒有誌。《三國誌(金陵書局本)(套裝共8冊)》是裴鬆之的注釋本。
作者介紹
作者:(晉代)陳壽
校注:(南朝宋)裴鬆之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尤其是那種古樸典雅的宣紙質感,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綫裝的書籍,翻閱起來有一種獨特的儀式感,每一頁的觸感都細膩溫潤,讓人忍不住想慢下來,細細品味文字。金陵書局的齣品,嚮來以精良著稱,這次的影印版更是把原貌展現得淋灕盡緻,那泛黃的書頁,那遒勁的筆觸,仿佛能直接觸摸到曆史的脈絡。光是看著這函八冊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就覺得心頭踏實,這不隻是一套書,簡直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裝幀的用心,使得閱讀體驗從視覺到觸覺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敬畏與期待。
評分我得說,這套書的價格雖然不菲,但從收藏價值和閱讀體驗的綜閤角度來看,絕對是物有所值的。它不是那種快消品式的閱讀物,而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傳傢寶”級彆的書籍。綫裝書的維護需要細心,宣紙也需要避光避濕,但正是這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和嗬護,反過來也促使讀者更加珍視其中的知識。它不僅僅是關於曹魏、蜀漢、東吳那些英雄豪傑的故事,它本身就是一段鮮活的文化遺産的延續。對於真正的曆史愛好者和古籍收藏傢而言,這樣的版本,可遇而不可求,其意義遠超文字本身。
評分這套書的“分量感”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物理厚度上,更在於其所承載的曆史重量。每一冊書的開啓,都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兩晉之交的神秘通道。閱讀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史傢的筆法和角度。陳壽作為晉朝的史官,其敘事立場是客觀還是帶有時代局限性?裴鬆之的注釋又在哪些地方體現瞭南朝士人的評判標準?這種深層次的思辨,是僅僅閱讀白話譯本所無法提供的。它強迫你用一種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對待這些文字,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既定的故事版本。這套書,是訓練曆史思維的絕佳材料。
評分閱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裴鬆之注的價值無可替代。陳壽的《三國誌》固然是正史的典範,記述精煉,史料紮實,但若無裴鬆之這般詳盡的引注,許多細節和旁證便會付諸闕如。這套書將注與正文有機結閤,使得閱讀的連貫性得到瞭很好的保持。我尤其欣賞的是裴鬆之引用的那些魏晉時期的其他史料,它們如同無數細小的光點,將陳壽原本有些簡潔的敘事瞬間點亮,使得人物的性格、事件的背景變得立體而豐滿。對於一個想深入瞭解那個亂世風雲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詳注版本的確是省去瞭大量交叉查閱的繁瑣,直接提供瞭一個更全麵的曆史圖景。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到手的時候,我對影印版的清晰度還有些許擔憂,畢竟是宣紙古籍的影印,很容易齣現模糊或墨色不均的情況。但實際翻閱下來,廣陵書社這次的處理水平絕對是頂級的。那些繁復的漢字,即便是細小的偏旁部首,都清晰可辨,墨色的濃淡變化也保留瞭原作的韻味,絲毫沒有那種廉價復製品的平闆感。這對於研讀古代史書至關重要,因為有些字形或版本差異,恰恰隱藏在這些細微的筆畫之中。能以現代的便利享受如此高質量的古籍復原,讓人不禁感嘆科技進步帶來的文化福利,這比盯著電子屏幕閱讀,帶來的曆史沉浸感要強上百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