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理论概要

通信网理论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阳著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网络
  • 通信原理
  • 网络理论
  • 数据通信
  • 信息论
  • 信号处理
  • 无线通信
  • 网络优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7060
商品编码:297628656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网理论概要

定价:22.00元

作者:纪阳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635170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7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丁程硕士的专业基础教材,主要介绍通信网的概念、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载体服务的基本机制、网络的业务分析和排队论原理、网络拓扑分析原理、多址接人原理和分析、调度算法原理以及网络的可靠性理论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类、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通信网络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中标有*的章节,供工程硕士参考,不作为教学必选内容。

目录


章 引论
1.1 概述
1.2 通信系统
1.3 通信网
1.4 通信网的类型
1.5 通信网的应用与服务
1.5.1 网络应用举例
1.5.2 服务模式
1.6 通信网的组网拓扑结构
1.6.1 网状型网
1.6.2 星型网
1.6.3 复合型网
1.6.4 环形网
1.6.5 总线型网
1.6.6 树型网
1.7 通信网的设计要素
第2章 网络载体服务的基本网络机制
2.1 基本网络机制概述
2.2 多路复用
2.3 交换与路由
2.4 差错控制
2.4.1 交替比特位协议
2.4.2 返回N协议
2.4.3 选择重发协议
2.5 流量控制
2.6 资源分配
第3章 通信网结构
3.1 图论基础
3.1.1 基本定义
3.1.2 图的联结性
3.1.3 树
3.1.4 割和环
3.1.5 平面性和对偶性
3.1.6 图的矩阵表示
3.2 短路径问题
3.2.1 短主树
3.2.2 端间的短路径
3.3 流量分配问题
3.3.1 流量优化的一般性问题
3.3.2 大流问题
3.3.3 佳流问题
第4章 网内业务分析理论
4.1 排队论基础
4.1.1 基本概念
4.1.2 M/M/1问题
4.1.3 M/M/m(n)问题
*4.1.4 一般排队问题
4.2 通信网的业务模型与分析
4.2.1 各种测度和指标
4.2.2 业务分析举例
4.3 提高网效率的一些措施
4.3.1 大群化效应
4.3.2 延迟效应
*4.3.3 综合效应
*4.3.4 迂回效应
第5章 多址接入系统分析
5.1 纯阿罗华系统
5.2 时隙阿罗华系统
5.3 载波监听多址接人系统
5.4 轮询方式
5.5 各种多址系统的比较
*第6章 分组调度
6.1 分组调度概述
6.1.1 分组调度算法中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
6.1.2 分组排队策略
6.1.3 分组调度功能
6.1.4 分组调度算法分类
6.2 分组调度算法本质分析
6.3 分组调度算法的性能指标
6.4 基于GPS模型的算法
6.4.1 GPS调度算法
6.4.2 P-GPS调度算法
6.4.3 WFQ调度算法
6.5 其他分组调度算法
6.5.1 基于静态优先级的算法
6.5.2 基于轮询的算法
6.5.3 基于时延的算法
6.5.4 分层链路共享算法
6.5.5 核心无状态算法
6.5.6 基于服务曲线的算法
6.5.7 比例区分算法
6.5.8 结合缓冲管理的算法
6.6 分组调度算法小结
第7章 通信网的可靠性
7.1 可靠性理论概要
7.1.1 不可修复系统的可靠度
7.1.2 可修复系统的可靠度
7.1.3 复杂系统的分解
7.1.4 可靠性设计
7.2 通信网的可靠性
7.3 可靠网的规划设计
参考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海浪之下:深海生态系统奥秘》 一、序章:潜入无垠的蓝 本书并非关于高耸入云的信号塔,亦非探讨信息如何在节点间流转。它将带您潜入地球表面下更广阔、更神秘的领域——无垠的深海。深海,这个占地球海洋总面积近90%的区域,承载着我们所知甚少的生命形式,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更扮演着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一同穿越层层碧波,揭开笼罩在这片黑暗王国之上的重重迷雾,探索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如何演化,又如何维系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 二、光线尽头的生命:深海生物的生存智慧 在阳光无法穿透的漆黑世界里,生命如何孕育和繁衍?《海浪之下》将首先聚焦于深海生物的非凡适应性。我们将看到那些在极高压力、极低温度和几乎没有食物的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 生物发光:黑暗中的交流与捕猎:您将了解到,许多深海生物并不依赖外部光源,而是自身就能发出光芒。这种生物发光并非仅仅为了照明,更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方式,用于吸引配偶、警告敌人、伪装自身,甚至是诱捕猎物。我们将剖析不同生物发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演化出独一无二的发光模式。例如,深海鮟鱇鱼那盏“灯笼”的秘密,以及那些能在黑暗中闪烁出神秘光晕的鱿鱼,它们的光芒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存策略? 极端环境下的新陈代谢: 在能量极其稀缺的深海,生物必须发展出高效的新陈代谢机制。我们将探讨那些能够利用微量化学物质生存的化能合成细菌,它们是深海食物链的基石,也揭示了生命可以不依赖阳光而存在。同时,我们还将观察那些“饥饿”的捕食者,它们如何凭借敏锐的感知器官和高效的能量储存能力,在漫长的等待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猎物。 奇形怪状的生命体: 从深海巨鱿的庞大身躯,到那些微小的、如同幽灵般漂浮的浮游生物,深海生物的形态之多样令人目眩神迷。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生物在形态上的特化,例如,那些为了在压力下保持稳定而变得透明或胶状的身体,以及那些为了在黑暗中感知猎物而极度发达的触须和感官。这些形态的演化,无不展现了生命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鬼斧神工。 三、海底的脉动:深海地质与化学的奇迹 深海并非静止不变的黑暗深渊,而是地质活动和化学反应的活跃场所。本章将引导您探索海底的“脉动”,理解这些地质力量如何塑造深海环境,又如何孕育生命。 海底热泉:生命起源的摇篮?:我们将前往神秘的海底热泉,在那里,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化学物质涌出,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热泉喷口的极端温度和化学成分,非但没有阻碍生命,反而孕育了大量独特的生物群落,例如管状蠕虫、贻贝和丰年虾。我们将深入探讨热泉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其中的硫化物等物质如何被微生物利用,形成化能合成的基础。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命存在条件的认知,甚至引发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猜想。 深海沉积物:历史的记录者:厚厚的沉积物覆盖着深海的海床,它们如同地球的年轮,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我们将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钻探和分析这些沉积物,来重建过去的海洋环境、生物群落以及地球的演化过程。每一次沉积,都是一个微小的故事,汇聚起来,便是地球波澜壮阔的史诗。 海底山脉与海沟:地球的“伤痕”与“皱纹”:覆盖着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山脉和深邃的海沟,是地球构造活动留下的印记。我们将探索这些巨大的地质构造,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洋流、生物分布乃至全球气候。那些鲜为人知的海沟深处,是否隐藏着更多未知的生命?海底山脉的生物多样性又为何如此丰富? 四、深海的“呼吸”:连接全球的海洋系统 深海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大气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深海环流:全球“传送带”:我们将解析深海环流的形成机制,例如温盐环流,以及它如何像巨大的“传送带”一样,将氧气、营养物质和热量输送到全球各大洋。这种缓慢而强大的环流,对全球气候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它在何时开始,又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所处的海洋环境? 碳汇的秘密:深海的“储蓄罐”:海洋,尤其是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我们将在书中探讨深海如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了解深海碳汇的功能,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人类活动对深海碳汇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深海的“馈赠”:影响陆地生态:深海的营养物质和溶解氧,也通过洋流和生物迁徙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例如,浮游生物的死亡和沉降,将碳带入深海,而某些鱼类的洄游,则将海洋的能量带到陆地。这种看似遥远的联系,却深刻地维系着地球生命的平衡。 五、人类的探索与未来:保护这片蓝色星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深海的探索日益深入,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责任。 深海探索的工具与方法:我们将回顾人类探索深海的历程,介绍从早期的潜水钟到现代的深潜器、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等先进的探测设备。这些工具的每一次升级,都为我们揭开了深海面纱的一角,带来了新的发现。 深海资源的开发与争议: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锰结核和富钴结壳,这引发了关于深海资源开发的激烈讨论。我们将探讨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对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这片未被驯服的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深海保护的必要性:面对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全球性挑战,深海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书将强调保护深海生物多样性、维护深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对于人类自身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将呼吁更多人关注深海,理解其价值,并采取行动,共同守护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蓝色世界。 结语:一窥未知的广阔 《海浪之下:深海生态系统奥秘》并非一本关于信息传播的著作。它是一扇窗口,带领您窥视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领域。通过对深海生物、地质、化学以及其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激发您对这片蓝色星球的敬畏之心,并促使您思考人类与海洋的未来关系。让我们一同潜入这片无垠的蓝,去感受那里的生命脉动,去理解那里的生存法则,去珍视那里的无价之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制作得极为用心,这对于一本涉及面广、专业名词密集的技术著作而言,是衡量其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我习惯于在阅读遇到不熟悉的缩写时,立即查阅书后的资源,而这本书的索引设计令人感到无比高效。不仅主要的专业术语被清晰地罗列出来,就连一些在特定章节中才出现的、但对理解上下文至关重要的概念,也被巧妙地纳入了检索体系。而且,与许多只有字母顺序排列的索引不同,这本书的术语解释往往指向了该概念首次被详细阐述的页码,而非仅仅是出现的页码,这极大地节省了我来回翻阅查找的时间。另外,书后的参考书目部分,给出的资料更新及时,覆盖了从经典论文到近五年重要会议的成果,这表明编著者在编撰过程中,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而非仅是整理旧有资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编著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确保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的教材,更是一本可以长期信赖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故障诊断与性能评估这一块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是令人称赞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实际部署中的“痛点”。书中对各种延迟来源的分解,例如传输延迟、排队延迟、处理延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量化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来估算它们在不同负载下的变化趋势。更实用的是,它对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监控工具(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商业工具,但原理是通用的)来反推瓶颈所在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步骤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抖动分析”的那一章,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音视频流媒体应用中,延迟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低于延迟的稳定性。书中提供的几种基于统计学的抖动测量方法,对比了它们的优劣,这对于网络运维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实战参考手册。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理论抽象与工程实践中的“眼见为实”的困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用色大胆而富有现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跳跃的橙色线条,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脉动与活力。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超出了我的预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也显得颇为耐用。装订得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必担心书脊会过早松动。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巧妙,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使得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压迫,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盯着技术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印刷得异常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微的标注也能一眼看清,这在技术类书籍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成功地将“技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心理预期和愉悦的物理体验。这本书的物理属性,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深度内容,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研究这本书中关于网络拓扑结构演进的那几章,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在阐述理论模型时的那种逻辑上的严密性与层层递进的结构感。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最新的技术名词,而是耐心地从最基础的节点连接概念开始,逐步引入环形、星形、网状结构,并对每种结构在冗余性、延迟和部署成本上的权衡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历史案例来佐证其理论观点,比如早期ARPANET的设计哲学对现代互联网骨干网的影响,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网络设计”这个概念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种设计?”而不是“这个设计是什么?”。书中的推导过程清晰明了,即便是涉及到高阶的图论和概率模型,作者也总能提供直观的物理类比,使得原本晦涩的数学语言变得可触摸、可理解。这种教学上的匠心,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的骨架”搭建得牢固而优美。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沉稳而又略显幽默的引导感。在讨论拥塞控制算法的经典难题时,作者采用了类似“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将TCP Reno、Tahoe以及后来的NewReno的迭代发展,描绘成一场不断修正错误、追求效率极限的智力竞赛。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极大地减轻了啃读复杂算法时的枯燥感。举个例子,当解释AIMD(加性增加,乘性递减)策略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宴会上客人添酒”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看似简单的策略能在混乱的网络中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很多章节的结尾,都附带了“思考题”或者“进一步探讨”的小节,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指向了当前研究热点或者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无疑是在鼓励读者,特别是科研人员,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面对这些已建立的理论基石,而不是盲目崇拜。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