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文賞析套裝2冊 陶庵夢憶注箋校+浮生六記 古代文學隨筆國學典藏傳統文化暢銷書籍陶庵夢憶張岱浮生

明清美文賞析套裝2冊 陶庵夢憶注箋校+浮生六記 古代文學隨筆國學典藏傳統文化暢銷書籍陶庵夢憶張岱浮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清文學
  • 古籍
  • 國學
  • 隨筆
  • 文學鑒賞
  • 張岱
  • 陶庵夢憶
  • 浮生六記
  • 傳統文化
  • 典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梓濠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40782
商品編碼:29762902897
叢書名: 陶庵夢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具體描述

說明:套裝書為圖書組閤係列,跟係統生成的寶貝參數可能存在偏差,請以套裝寶貝詳情頁參數為準!

浮生六記

書名:《浮生六記》        

齣版社:開明齣版社

書號:9787513136013

齣版日期:2017年9月    

頁碼:280

定價:36元          

開本:32開

內容介紹:

 

 

《浮生六記》共六記,妙在《閨房記樂》《閑情記趣》這兩記。隨著瀋復細膩的筆觸,明眸皓齒、聰明精緻、溫婉善良的陳蕓像從畫捲裏走瞭齣來,嚮我們投來淺淺的微笑。當我們沉浸在瀋復描繪的清新有趣、幸福美滿、令人艷羨的二人世界時,瀋復話頭一轉,寫齣瞭第三記《坎坷記愁》。原來前兩記的自由與美好是由灰色做背景的,兩人並非事事遂心順意。他們兩次被父母逐齣傢門。*一次是因為陳蕓在父母間代寫傢信,母疑其述事不當,父以為陳蕓不屑代筆。又因陳蕓幫父張羅納妾一事,左右夾擊,惹怒瞭婆婆。加上各種細枝末節,傢裏不再接納他們。兩年後,誤會纔解除,冰釋前嫌。第二次是已有血疾的陳蕓自覺生命不會太長久,為瀋復打算計,極力幫瀋復納妾,但所托非人。結果二人又被逐齣傢門。至此,我們得知在瀋復眼裏聰明絕頂、纔華橫溢的陳蕓是不受公婆喜歡的。與瀋復詩詞唱和、琴瑟相鳴之餘,她隱忍著遭受傢人非議、冷落的為難與痛苦。*終陳蕓用自己的生命驗證瞭“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第四記《浪遊記快》記錄的是瀋復多處遊曆的所見所聞,文中較少提及陳蕓,少瞭陳蕓的身影、風采,行文亦黯淡瞭不少。沒有陳蕓的參與,瀋復的人生該少瞭多少樂趣。

 

此次重版,汲取各傢所長。正文在各版名傢點校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譯文以保留原文骨氣神韻為標準追求明白曉暢,附錄則收錄瞭兩篇僞作,旨在圓“六記”之名,以饗讀者。期待這樣的嘗試能夠重燃《浮生六記》忠實讀者的閱讀熱情,再次在瀋復的字裏行間領略這部作品的精彩;希冀這樣的努力能夠啓迪潛在讀者的閱讀興趣,進入瀋復用真情實感織就的文字世界感受這部作品的魅力。若能通過這樣一本小書激活你我骨子裏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自信與對生活的熱愛,那就是再驚喜不過的事情瞭。

 

 

作者介紹:

 

瀋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傢。擅長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齣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傢,父是官府幕僚,他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婚後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願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蕓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妻死後,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陶庵夢憶注箋校

目 錄 幾點說明 序   捲一鍾山 報恩塔 天颱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戲 筠芝亭 砎園 葑門荷宕 越俗掃墓 奔雲石 木猶龍 天硯 吳中絕技 濮仲謙雕刻   捲二 孔廟檜 孔林 燕子磯050 魯藩煙火 053硃雲峽女戲 055紹興琴派 057花石綱遺石 059焦山064 錶勝庵066 梅花書屋071 不二齋073 砂罐锡注075 瀋梅岡077 岣嶁山房080 三世藏書085   捲三 絲社090 南鎮祈夢 092禊泉 098蘭雪茶 102白洋潮 106陽和泉 111閔老子茶 115龍噴池 118硃文懿傢桂 120逍遙樓122 天鏡園125包涵所 127鬥雞社130 棲霞132 湖心亭看雪 134陳章侯   捲四 不係園142 秦淮河房145 兗州閱武147 牛首山打獵149 楊神廟颱閣153 雪精155 嚴助廟158 乳酪162 二十四橋風月163 世美堂燈166 寜瞭170 張氏聲伎171 方物174 祁止祥癖177 泰安州客店180   捲五 範長白184 於園189 諸工191 姚簡叔畫192 爐峰月195 湘湖197 柳敬亭說書199 樊江陳氏橘202 治沅堂205 虎丘中鞦夜209 麋公211 揚州清明212 金山競渡216 劉暉吉女戲219 硃楚生222 揚州瘦馬223   捲六 彭天锡串戲228 目蓮戲229 甘文颱爐232 紹興燈景233 韻山235 天童寺僧238 水滸牌240 煙雨樓244 硃氏收藏246 仲叔古董248 噱社251 魯府鬆棚255 一尺雪256 菊海257 曹山259 齊景公墓花樽262   捲七 西湖香市266 鹿苑寺方柿272 西湖七月半274 及時雨276 山艇子279 懸杪亭281 雷殿283 龍山雪286 龐公池288 品山堂魚宕290 鬆花石294 閏中鞦296 愚公榖297 定海水操302 阿育王寺捨利303 過劍門307 冰山記309   捲八 龍山放燈314 王月生318 張東榖好酒320 樓船323 阮圓海戲325 花閣327 範與蘭329 蟹會331 露兄333 閏元宵335 閤采牌339 瑞草溪亭341 瑯嬛福地346 附錄 張岱撰《陶庵夢憶?序》引用 書目 內容簡介       本書所記大多是作者身經曆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麵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構成瞭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捲,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絕妙的《》。       其中雖有貴族子弟的閑情逸緻、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 、 、古董等的紀錄,因此也被研究明代 的學者視為重要文獻。 在綫讀

鍾山

      鍾山上有雲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三人閤,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誌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輦之不起。太祖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榖寺塔之。今寺僧數韆人,日食一莊田焉。陵寢定,閉外羨,人不及知。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殿一,後山蒼莽而已。壬午七月,硃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麵龍,甚華重。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稍咳,內侍輒叱曰:“莫驚駕!”近閣下一座,稍前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後妊為己子,事甚秘。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極簡陋。硃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東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齣,龍袱蓋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太常官屬至,牛正麵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所。已,舁至饗殿。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雲。戊寅,岱寓鷲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氣一股,衝入牛鬥,百有餘日矣。岱夜起視,見之。自是流賊猖獗,處處告警。壬午,硃成國與王應華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齣為薪,發根,隧其下數丈,識者以為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注釋】

〔龍蛻藏焉〕蛻(音退),蟬、蛇之類脫下的皮。蛻,亦具“屍體”義,如“遺蛻”。龍蛻,指明朝開國皇帝硃元璋遺骸。

〔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輦之不起〕匝,環繞一周為“匝”;輦(音撚),載運。

〔舁靈榖寺塔之〕舁(音於),抬;塔,名詞用作動詞,“葬”義。和尚葬用塔,少林寺有塔林,為和尚葬所。靈榖寺,在南京鍾山。

〔陵寢定,閉外羨〕羨,墓道。

〔去舄輕趾〕脫去鞋,輕腳走。舄(音戲),鞋;趾,腳。

〔或坐或否〕否,對“坐”的否定,指“坐”以外如倚等姿態。

〔杯棬二〕杯棬(音圈),《孟子?告子上》:“以杞柳為杯棬。”趙岐注:“杯棬,杯素也。”焦循正義:“《大戴記?曾子事父母篇》:盧辯注雲:‘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蓋杯為總名,其未雕未飾時,名其質為棬,因而杯器之不雕不飾者,即通名為棬也。”

〔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牛、豕、羊三牲,稱太牢;羊、豕,稱少牢。《禮記?王製》:“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祭用太牢,天子之製。此所謂“太牢一”,專指牛;“少牢一”,專指羊。幾,桌。

〔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官屬,指太常寺長官及其僚屬;犧牲所,宰殺太牢、少牢的場所。

〔已〕(音潛),用開水去毛。晁補之《豬齒臼化佛贊》:“揚湯毛,毛須彌聚。”

 

【箋疏】

〔鍾山上有雲氣〕

鍾山,在南京。

嘉慶《新修江寜府誌?山水》捲六:“鍾山,在上元東北朝陽門外,其周迴六十裏,其高一百五十八丈,一名金陵山,一名蔣山,一名紫金山,一名神烈山。”上元,縣名,衙在府城南京。

〔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三人閤,穴遂定〕

高皇帝,明太祖硃元璋;劉誠意,即劉基;徐中山,即徐達;湯東甌,即湯和。劉、徐、湯三人各書“獨龍阜玩珠峰”。嘉慶《新修江寜府誌?古跡》捲十:“明太祖孝陵,在鍾山之陽,與馬皇後閤葬,懿文太子附於左。嘉靖十年,更名鍾山為神烈山。”照片所示,即高皇帝孝陵。

〔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誌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輦之不起。太祖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榖寺塔之〕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國的創立者,因稱吳大帝。公元220~252年在位。曾與劉備聯閤,大敗曹操於赤壁。

“梁誌公和尚”,誌公和尚俗姓硃,稱以“梁”,是因其為梁朝人,逝於梁天監十二年(513)故。唐詩人李白,撰有《誌公畫贊》,載《李太白集注》第二十八捲,曰:“水中之月,瞭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錦幪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梁,扇迷陳語。丹青聖容,何往何所?”題下清王琦注曰:“《傳燈錄》寶誌禪師金城人,姓硃氏,少齣傢,止道林寺修習禪定。宋太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長數寸,徙跣執锡杖,杖頭擐剪刀、尺、銅鑒,或掛一兩尺帛,數日不食無飢容。時或歌吟,詞如讖記,士庶皆共事之。齊建元中,武帝謂師惑眾,收付建康獄。明旦,人見其入市,及檢獄如故。建康令以事聞帝,延之於宮中之後堂。師在華林園,忽一日,重著三布帽,亦不知於何所得之。俄而武帝崩,豫章王文惠太子繼薨,由是禁師齣入。梁高祖即位,下詔曰:誌公跡拘塵垢,神□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則遁仙高者,乃以俗士常情空相拘製,何其鄙陋一至於此,自今勿得復禁。天監十二年鼕,忽告眾僧,令移金剛神像齣置寺外,密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舉體香煖。臨亡燃一燭,以付後閣捨人吳慶,慶以事聞帝,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囑我也。’因厚禮葬於鍾山獨龍阜,仍立開善精捨,敕陸倕製銘於塚內,王筠勒碑於寺門,處處傳其遺像焉。《南史》:沙門釋寶誌雖剃須發,而常冠下裙帽衲袍,故俗呼為誌公。”

陸倕《誌法師墓誌銘》,刊《全梁文》。銘曰:“法師自說姓硃,名保誌,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齊故特進吳人張緒、興皇寺僧釋法義,並見法師於宋太始初,齣入鍾山,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徙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數日不食,豫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四處。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門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像齣置戶外,語僧眾雲:‘菩薩當去!’爾後旬日,無疾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望方墳而隕涕,瞻白帳而拊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辭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跡帝京。緒胄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湧齣,猶如空現。哀茲景像,湣此風電。將導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言風偃。業窮難詔,因謝弗援。慧雲晝歇,慈燈夜昏。”

誌公卒年,墓誌銘與王琦注差一年。

〔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

莊田,舊時皇室、貴族、官僚、寺觀等雇人耕種或齣佃的田地。田以畝計,此“三百六十”後無量詞“畝”,疑指為“莊田三百六十處”。徙後誌公墓在靈榖寺,“莊田三百六十”其數,約與年日數等,供奉誌公香火,當然也要顧及寺中和尚,故下句曰“今寺僧數韆人,日食一莊田焉”。若“三百六十”莊田為“畝”,一日一畝,數韆和尚“日食一莊田”,能飽肚皮?因此,一處莊田非隻一畝。

〔壬午七月,硃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

俗以陰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壬午,明崇禎十五年(1542),是年張岱四十六歲。

“太常”,職祭祀禮樂之太常寺省稱。硃兆宣,山陰白洋人。硃恒嶽燮元四子曰“兆宣”。《紹興白洋硃氏宗譜?明少師恒嶽公傳》:“季曰兆宣,官生,戶部主事、通議大夫、順天府尹。”張岱與白洋硃氏,排起來多少有點姻關係,通過在南京“簿太常”的白洋人硃兆宣,壬午七月十五孝陵祭高皇帝,因此得以往觀。

〔近閣下一座,稍前為妃,是成祖生母〕

在饗殿“近閣下”,妃能有“一座”,應始於永樂朝。洪武幾多妃子,如不是成祖朕意,她能占得?“成祖生,孝慈皇後妊為己子,事甚秘”,既然“事甚密”,置座妃於饗殿“近閣下”,說明成祖知道妃是其“生母”的,或許在當時,在一定範圍內,這並不是一個秘密,否則,大臣疏問,眾多後妃為何妃獨尊?成祖將何以答?

“孝慈皇後妊為己子,事甚秘”,是對“成祖齣高皇後”的揭露。“成祖齣高皇後”,是嗣齣正統皇權觀念的需要,是禦用的一種鼓吹手法,其形成時間,應與將妃置座饗殿“近閣下”相前後。“成祖齣高皇後”,也影響到瞭《明史》的撰寫,《明史?本紀第五》捲五載“成祖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後”。

〔硃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東瓜湯一甌而已〕

狀祭器祭品簡陋。簋,圓口,圈足,或有耳並帶蓋,也有方形,古代食用器具,貴族用一般質為青銅。簋、壺,樽以木,做工不精而顯“粗樸”。“黍數粒”,何其少也;“東瓜湯”,即鼕瓜湯。鼕瓜,菜中賤物。以鼕瓜為湯,且“一甌”,甌,小盆,真“極簡陋”。

〔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雲〕

“主祀”及“陪祀”者“魏國”,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裔孫。《明史?徐達傳》捲一百二十五載:“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於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韆石。予世券。”又載:“自承宗至弘基,六世皆守備南京,領軍府事。”張岱壬午(崇禎十五年)中元祭期往觀,是日主祀之魏國,當是徐弘基。

〔今果有甲申之變〕

甲申,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剋北京,崇禎自縊,明亡。是年張岱四十八歲。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孝陵,高皇帝硃元璋墓。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太祖崩,葬於孝陵,始受祭祀,由此而“二百八十二年”,至“今歲清明”,是康熙十八年(1679)清明,朝代更替,遂“不得一盂麥飯”祭。是年張岱八十三歲。

 

【校勘】

〔戊寅,岱寓鷲峰寺〕

戊寅,明崇禎十一年(1638),是年張岱四十二歲。自此句起至文末,乾隆甲寅本無,據《硯雲甲編》本補。


《明清文心擷英:經典隨筆名傢精選》 (一套包含《歸田錄》、《夢溪筆談》、《聊齋誌異》(選篇)、《花間集》(選篇)的文集) 內容簡介 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明清兩代無疑是散文創作的璀璨時期,湧現齣無數閃耀著智慧光芒、流傳韆古的傑作。它們以其獨特的筆觸,描繪瞭時代的風貌,刻畫瞭人性的百態,抒發瞭士人的情懷,至今仍讓我們領略到古人的風雅與深刻。本套《明清文心擷英:經典隨筆名傢精選》精選瞭明清時期四位文學巨匠的代錶性隨筆作品,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壇畫捲,讓讀者穿越時空,與古人的思想對話,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一捲:《歸田錄》—— 吳自牧筆下的市井百態與士人心事 《歸田錄》是南宋陸遊的散文集,雖然成書於明清之前,但其記述南宋時期社會風貌、民情風俗、人物軼事等內容,為後世明清文學提供瞭重要的藉鑒和滋養,其記述的嚴謹與生動,也深受明清士人的推崇與喜愛,因此在本套精選中予以收錄,以彰顯中華散文的傳承與發展。 吳自牧,字The second name,號The third name,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傢、史學傢。他一生仕途坎坷,最終選擇歸隱,寄情於筆墨,將畢生所學與所見所聞,融匯於《歸田錄》之中。這本書並非大段的議論或抒情,而是以零散的筆記形式,記錄瞭宋代社會的方方麵麵。 在《歸田錄》中,讀者可以讀到關於宋代朝堂上的各種趣聞軼事,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官員,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智慧與愚昧,都被吳自牧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齣來。這些記載,遠比官方史書更加鮮活生動,更具人情味。我們能看到宰相如何巧妙地化解危機,能體會到文人在政治鬥爭中的無奈與掙紮,也能感受到普通百姓在時代洪流中的喜怒哀樂。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市井生活的細緻描繪。吳自牧以一種充滿好奇與觀察的目光,記錄瞭宋代城市的繁榮景象。從熱鬧非凡的街頭巷尾,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再到形形色色的市民,一切都躍然紙上。他寫酒肆茶樓裏的喧囂,寫節令市集上的熱鬧,寫孩童們的嬉戲,寫商販的叫賣。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感受古代都市的勃勃生機。 此外,《歸田錄》也飽含著作者個人的情感與思考。他時而對國傢大事的憂慮,時而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時而對友人情誼的珍視。字裏行間,透露齣一位士人深沉的傢國情懷和對人生價值的追尋。他對曆史的看法,對人性的洞察,也常常引發讀者深思。 《歸田錄》的語言風格樸實自然,不尚雕琢,卻又蘊含著深厚的功力。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以最簡潔的語言,準確地傳達齣事物的神韻。這種“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正是中國古典散文的精髓所在。 第二捲:《夢溪筆談》—— 瀋括的科學奇思與博學智慧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傢、政治傢瀋括的一部筆記體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學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現瀋括本人淵博學識、敏銳觀察力、嚴謹邏輯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傑作。雖然成書於北宋,但其科學思想和方法對後世明清的知識分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其內容之豐富、見解之深刻,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瀋括,字少卿,號夢溪。他的一生,既是位卓越的科學傢,也是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外交傢。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視野開闊,他的求知欲極強。《夢溪筆談》是他晚年編撰而成,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工程、軍事、曆史、文學、藝術等幾乎所有領域。 在《夢溪筆談》中,瀋括以驚人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記錄瞭他的科學發現與思考。他詳細描述瞭地磁現象,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地磁偏角的人;他記載瞭雕版印刷術的工藝流程,並提齣瞭改進建議;他在數學上,對“隙積”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提齣瞭“會圓術”;在天文方麵,他對月食、日食進行瞭精確的觀測和推算,並提齣瞭“天球轉動”的模型;在光學方麵,他記載瞭“小孔成像”的原理。這些記載,無一不體現瞭他超越時代的科學智慧。 然而,《夢溪筆談》的魅力遠不止於此。瀋括的筆觸也充滿瞭生活情趣和人文關懷。他記錄瞭各種奇聞異事,有趣的典故,以及他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他對民間工藝、風俗習慣的描寫,同樣生動有趣,讓我們得以瞭解宋代社會的多元麵貌。他甚至還記錄瞭一些關於音樂、繪畫、建築的見解,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博學多纔的士人的廣闊視野。 瀋括的敘述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他善於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同時又不乏幽默感。他對事物的分析,總是能夠抓住本質,條理清晰,令人信服。《夢溪筆談》的價值,在於它不僅保存瞭豐富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求知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第三捲:《聊齋誌異》(選篇)—— 蒲鬆齡筆下的鬼魅人間與世情百態 《聊齋誌異》是中國古代科幻小說史上的一座豐碑,作者蒲鬆齡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創作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誌怪故事。本書精選瞭其中最具代錶性、藝術價值最高的篇章,力求呈現給讀者一個亦真亦幻、鬼魅與人間交織的奇妙世界。 蒲鬆齡,字柳泉,號聊齋居士。他一生潦倒,科舉不第,將畢生的纔華與情感,寄托於《聊齋誌異》的創作之中。他筆下的故事,多以狐鬼花妖為題材,但其真實目的,卻在於諷刺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公與醜惡,謳歌人性的真善美。 在《聊齋誌異》的世界裏,人與鬼、妖、仙之間,界限並非涇渭分明。美麗的狐女,她們的愛情往往比凡人的愛情更加純潔真摯;善良的鬼魂,她們的悲慘遭遇,映照齣人世間的冷酷無情;通靈的精怪,它們的齣現,常常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隱喻和反思。蒲鬆齡以“花妖狐魅”為媒介,巧妙地揭示瞭封建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人心的險惡,以及女性的悲慘命運。 本書精選的篇章,涵蓋瞭《聊齋誌異》的多種風格與主題。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如《嬰寜》中天真爛漫的少女;有令人唏噓的悲劇,如《聶小倩》中人鬼殊途的愛情;有發人深省的寓言,如《促織》中揭露的官吏敲詐;也有令人捧腹的幽默,如《席方平》中對冥界司法的諷刺。 蒲鬆齡的文筆,清麗典雅,想象奇特,善於營造氛圍。他筆下的描寫,既有驚心動魄的場麵,也有細膩入微的情感刻畫。他將誌怪小說的藝術手法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使其不僅僅是簡單的鬼神故事,更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度的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 通過這些精選的篇章,讀者不僅能領略到古代文人豐富的想象力,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蒲鬆齡對當時社會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對美好人性的贊頌。這些故事,穿越瞭時空的限製,至今仍能引發我們的共鳴與思考。 第四捲:《花間集》(選篇)—— 晚唐五代詞壇的綺艷風華 《花間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一部文人詞集,匯集瞭晚唐和五代時期18位詞人的作品。本書精選瞭其中最具代錶性、藝術成就最高的詞作,旨在讓讀者領略晚唐五代詞壇的綺艷風華,感受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情趣。 《花間集》的齣現,標誌著詞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已經走嚮成熟。其作者們,如溫庭筠、韋莊、馮延巳等,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文人。他們繼承瞭詩歌的傳統,又在此基礎上,注入瞭新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追求。 《花間集》中的詞作,多以描寫女性的美麗、愛情的纏綿、離愁彆緒以及閨閣情事為主。它們以其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境,和悠揚的韻律,構成瞭獨特的“花間詞風”。這些詞作,仿佛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將女性的嬌媚、情感的起伏、以及淡淡的哀愁,描繪得淋灕盡緻。 本書精選的篇章,將帶領讀者走進那個如夢似幻的文學世界。我們可以讀到溫庭筠筆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韆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的淒美;可以品味韋莊“人人盡說江南美,遊人隻閤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閑適;更能體會到馮延巳“幾句相思,依然是,月落烏啼”的婉轉。 《花間集》的語言,極其講究聲韻和色彩。詞人們善於運用疊字、對仗、比喻等手法,營造齣音樂般的節奏和畫麵般的意境。它們用最美的詞語,描繪最細膩的情感,將讀者帶入一種如醉如癡的審美體驗之中。 雖然《花間集》的詞作,在題材和情感上,似乎有所局限,但其藝術成就是不可否認的。它們不僅為後世詞的發展奠定瞭基礎,更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通過這些精選的詞作,讀者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更能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精緻與婉約之美。 《明清文心擷英:經典隨筆名傢精選》 是一次穿越古今的文學之旅。它不僅是一套書籍,更是通往古代中國文化深處的一扇窗口。通過這些精選的篇章,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人的思想,品味古人的情懷。這套書,適閤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渴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讀者。它將帶領您在文字的海洋中,尋覓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珍珠,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對我來說,遠不止於紙張和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的時代,體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和情感。我喜歡書中那種懷舊的氛圍,它讓我對過去産生一種深深的眷戀。有時,我會想象著作者當年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情景,他們身處怎樣的環境,有著怎樣的心境。這種想象,讓閱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這本書也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教科書式的講解,而是通過鮮活的故事,將文化融入其中。我從中看到瞭古人的生活智慧,他們的審美情趣,他們的價值觀念。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枯燥的知識灌輸來得更加深刻。我經常會把書中的一些場景和人物,與我現在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從中汲取靈感,調整自己的心態。總而言之,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它讓我感到,自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跨越瞭時空的界限,産生瞭深刻的連接。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一直都很喜歡,那種古樸典雅的感覺,拿在手裏就讓人覺得很有分量,像是捧著一件珍貴的古董。翻開第一頁,那淡淡的油墨香就撲鼻而來,瞬間將我拉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雖然我並非專業的古籍研究者,但對於傳統文化的喜愛由來已久,尤其偏愛那些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的文字。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經典文學的渴求。封麵設計非常用心,沒有過多的花哨,卻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厚重。內頁的排版我也很欣賞,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讀起來不費眼力。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書籍,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靜靜地陪伴著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給我片刻的寜靜與思考。我喜歡在午後,泡上一杯清茶,捧著它,細細品味那些曾經的風華。這本書的紙張質量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不會輕易泛黃,相信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從內到外都感到愉悅的書籍,不僅僅是內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的太迷人瞭,那種古色古香的韻味,仿佛是從古老捲軸中飄散齣來的墨香。我以前對文言文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文字卻齣奇地流暢優美,即使有些詞句不甚理解,也能從整體的語境中感受到那份意境。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仿佛經過韆錘百煉。他的描寫細緻入微,卻又不失灑脫,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景物的描寫,那些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在他的筆下都活瞭起來,仿佛觸手可及。這種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讓我嘆為觀止。而且,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充滿瞭智慧的閃光,那些對人生哲理的闡述,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我常常會被其中一些精闢的句子所打動,甚至忍不住抄寫下來,作為人生的座右銘。這本書讓我領略到瞭中國傳統文學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語言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洗禮。我曾試圖尋找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解讀,但最終還是決定迴歸到最純粹的閱讀體驗,讓文字直接觸動我的內心。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那些沉睡的情感和思考。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有時,我會因為書中的某個句子而停下腳步,反復咀嚼,體會其深意。有時,我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陷入沉思,迴味自己的人生經曆,進行對比和反思。這本書沒有說教式的論斷,也沒有枯燥的理論,它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真摯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能引發我內心最深刻的共鳴。我喜歡書中那種淡泊寜靜的意境,它讓我從喧囂的世界中抽離齣來,迴歸到內心的平靜。它教會我,即使麵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也要保持一顆淡然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邊的人。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財富,不在於物質的豐裕,而在於精神的富足。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所蘊含的深沉情感和細膩的筆觸。我尤其沉迷於作者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場景,在他的筆下卻煥發齣勃勃生機。無論是春日裏初綻的花朵,還是夏夜裏悄然爬上窗欞的月光,亦或是鞦風中蕭瑟的落葉,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作者一同感受著喜怒哀樂,體驗著人生的悲歡離閤。書中的人物刻畫也十分生動,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鮮活個體。他們的故事,或許在今日看來,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但那種對真摯情感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是永恒不變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的那種淡淡的憂傷,它不是絕望的哀嘆,而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這種情感的穿透力,讓我幾度潸然淚下,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即使身處亂世,即使命運多舛,人類內心深處對愛與美的追求,永遠不會熄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