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文赏析套装2册 陶庵梦忆注笺校+浮生六记 古代文学随笔国学典藏传统文化畅销书籍陶庵梦忆张岱浮生

明清美文赏析套装2册 陶庵梦忆注笺校+浮生六记 古代文学随笔国学典藏传统文化畅销书籍陶庵梦忆张岱浮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文学
  • 古籍
  • 国学
  • 随笔
  • 文学鉴赏
  • 张岱
  • 陶庵梦忆
  • 浮生六记
  • 传统文化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梓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0782
商品编码:29762902897
丛书名: 陶庵梦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说明:套装书为图书组合系列,跟系统生成的宝贝参数可能存在偏差,请以套装宝贝详情页参数为准!

浮生六记

书名:《浮生六记》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书号:9787513136013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页码:280

定价:36元          

开本:32开

内容介绍:

 

 

《浮生六记》共六记,妙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这两记。随着沈复细腻的笔触,明眸皓齿、聪明精致、温婉善良的陈芸像从画卷里走了出来,向我们投来浅浅的微笑。当我们沉浸在沈复描绘的清新有趣、幸福美满、令人艳羡的二人世界时,沈复话头一转,写出了第三记《坎坷记愁》。原来前两记的自由与美好是由灰色做背景的,两人并非事事遂心顺意。他们两次被父母逐出家门。*一次是因为陈芸在父母间代写家信,母疑其述事不当,父以为陈芸不屑代笔。又因陈芸帮父张罗纳妾一事,左右夹击,惹怒了婆婆。加上各种细枝末节,家里不再接纳他们。两年后,误会才解除,冰释前嫌。第二次是已有血疾的陈芸自觉生命不会太长久,为沈复打算计,极力帮沈复纳妾,但所托非人。结果二人又被逐出家门。至此,我们得知在沈复眼里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陈芸是不受公婆喜欢的。与沈复诗词唱和、琴瑟相鸣之余,她隐忍着遭受家人非议、冷落的为难与痛苦。*终陈芸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四记《浪游记快》记录的是沈复多处游历的所见所闻,文中较少提及陈芸,少了陈芸的身影、风采,行文亦黯淡了不少。没有陈芸的参与,沈复的人生该少了多少乐趣。

 

此次重版,汲取各家所长。正文在各版名家点校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译文以保留原文骨气神韵为标准追求明白晓畅,附录则收录了两篇伪作,旨在圆“六记”之名,以飨读者。期待这样的尝试能够重燃《浮生六记》忠实读者的阅读热情,再次在沈复的字里行间领略这部作品的精彩;希冀这样的努力能够启迪潜在读者的阅读兴趣,进入沈复用真情实感织就的文字世界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若能通过这样一本小书激活你我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自信与对生活的热爱,那就是再惊喜不过的事情了。

 

 

作者介绍: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父是官府幕僚,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陶庵梦忆注笺校

目 录 几点说明 序   卷一钟山 报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戏 筠芝亭 砎园 葑门荷宕 越俗扫墓 奔云石 木犹龙 天砚 吴中绝技 濮仲谦雕刻   卷二 孔庙桧 孔林 燕子矶050 鲁藩烟火 053朱云崃女戏 055绍兴琴派 057花石纲遗石 059焦山064 表胜庵066 梅花书屋071 不二斋073 砂罐锡注075 沈梅冈077 岣嵝山房080 三世藏书085   卷三 丝社090 南镇祈梦 092禊泉 098兰雪茶 102白洋潮 106阳和泉 111闵老子茶 115龙喷池 118朱文懿家桂 120逍遥楼122 天镜园125包涵所 127斗鸡社130 栖霞132 湖心亭看雪 134陈章侯   卷四 不系园142 秦淮河房145 兗州阅武147 牛首山打猎149 杨神庙台阁153 雪精155 严助庙158 乳酪162 二十四桥风月163 世美堂灯166 宁了170 张氏声伎171 方物174 祁止祥癖177 泰安州客店180   卷五 范长白184 于园189 诸工191 姚简叔画192 炉峰月195 湘湖197 柳敬亭说书199 樊江陈氏橘202 治沅堂205 虎丘中秋夜209 麋公211 扬州清明212 金山竞渡216 刘晖吉女戏219 朱楚生222 扬州瘦马223   卷六 彭天锡串戏228 目莲戏229 甘文台炉232 绍兴灯景233 韵山235 天童寺僧238 水浒牌240 烟雨楼244 朱氏收藏246 仲叔古董248 噱社251 鲁府松棚255 一尺雪256 菊海257 曹山259 齐景公墓花樽262   卷七 西湖香市266 鹿苑寺方柿272 西湖七月半274 及时雨276 山艇子279 悬杪亭281 雷殿283 龙山雪286 庞公池288 品山堂鱼宕290 松花石294 闰中秋296 愚公谷297 定海水操302 阿育王寺舍利303 过剑门307 冰山记309   卷八 龙山放灯314 王月生318 张东谷好酒320 楼船323 阮圆海戏325 花阁327 范与兰329 蟹会331 露兄333 闰元宵335 合采牌339 瑞草溪亭341 瑯嬛福地346 附录 张岱撰《陶庵梦忆?序》引用 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所记大多是作者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       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 、 、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 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在线读

钟山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太祖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极简陋。硃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所。已,舁至飨殿。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戊寅,岱寓鹫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气一股,冲入牛斗,百有余日矣。岱夜起视,见之。自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以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注释】

〔龙蜕藏焉〕蜕(音退),蝉、蛇之类脱下的皮。蜕,亦具“尸体”义,如“遗蜕”。龙蜕,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遗骸。

〔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匝,环绕一周为“匝”;辇(音捻),载运。

〔舁灵谷寺塔之〕舁(音于),抬;塔,名词用作动词,“葬”义。和尚葬用塔,少林寺有塔林,为和尚葬所。灵谷寺,在南京钟山。

〔陵寝定,闭外羡〕羡,墓道。

〔去舄轻趾〕脱去鞋,轻脚走。舄(音戏),鞋;趾,脚。

〔或坐或否〕否,对“坐”的否定,指“坐”以外如倚等姿态。

〔杯棬二〕杯棬(音圈),《孟子?告子上》:“以杞柳为杯棬。”赵岐注:“杯棬,杯素也。”焦循正义:“《大戴记?曾子事父母篇》:卢辩注云:‘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盖杯为总名,其未雕未饰时,名其质为棬,因而杯器之不雕不饰者,即通名为棬也。”

〔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牛、豕、羊三牲,称太牢;羊、豕,称少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祭用太牢,天子之制。此所谓“太牢一”,专指牛;“少牢一”,专指羊。几,桌。

〔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官属,指太常寺长官及其僚属;牺牲所,宰杀太牢、少牢的场所。

〔已〕(音潜),用开水去毛。晁补之《猪齿臼化佛赞》:“扬汤毛,毛须弥聚。”

 

【笺疏】

〔钟山上有云气〕

钟山,在南京。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山水》卷六:“钟山,在上元东北朝阳门外,其周回六十里,其高一百五十八丈,一名金陵山,一名蒋山,一名紫金山,一名神烈山。”上元,县名,衙在府城南京。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刘诚意,即刘基;徐中山,即徐达;汤东瓯,即汤和。刘、徐、汤三人各书“独龙阜玩珠峰”。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古迹》卷十:“明太祖孝陵,在钟山之阳,与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附于左。嘉靖十年,更名钟山为神烈山。”照片所示,即高皇帝孝陵。

〔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太祖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

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立者,因称吴大帝。公元220~252年在位。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梁志公和尚”,志公和尚俗姓朱,称以“梁”,是因其为梁朝人,逝于梁天监十二年(513)故。唐诗人李白,撰有《志公画赞》,载《李太白集注》第二十八卷,曰:“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题下清王琦注曰:“《传灯录》宝志禅师金城人,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习禅定。宋太始初,忽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徙跣执锡杖,杖头擐剪刀、尺、铜鉴,或挂一两尺帛,数日不食无饥容。时或歌吟,词如谶记,士庶皆共事之。齐建元中,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明旦,人见其入市,及检狱如故。建康令以事闻帝,延之于宫中之后堂。师在华林园,忽一日,重著三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俄而武帝崩,豫章王文惠太子继薨,由是禁师出入。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则遁仙高者,乃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勿得复禁。天监十二年冬,忽告众僧,令移金刚神像出置寺外,密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举体香煖。临亡燃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以事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也。’因厚礼葬于钟山独龙阜,仍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门,处处传其遗像焉。《南史》:沙门释宝志虽剃须发,而常冠下裙帽衲袍,故俗呼为志公。”

陆倕《志法师墓志铭》,刊《全梁文》。铭曰:“法师自说姓朱,名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齐故特进吴人张绪、兴皇寺僧释法义,并见法师于宋太始初,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可五六十岁,未知其异也。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徙跣,负杖挟镜,或征索酒肴,或数日不食,豫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身四处。天监十三年,即化于华林门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刚像出置户外,语僧众云:‘菩萨当去!’尔后旬日,无疾而殒,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殡葬资须事丰供厚,望方坟而陨涕,瞻白帐而拊心。爰诏有司式刊景行,辞曰:欲化毗城,金粟降灵。猗欤大士,权迹帝京。绪胄莫详,邑居罕见。譬彼涌出,犹如空现。哀兹景像,愍此风电。将导舟梁,假我方便。形烦心寂,外荒内辩。观往测来,睹微知显。动足墟立,发言风偃。业穷难诏,因谢弗援。慧云昼歇,慈灯夜昏。”

志公卒年,墓志铭与王琦注差一年。

〔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

庄田,旧时皇室、贵族、官僚、寺观等雇人耕种或出佃的田地。田以亩计,此“三百六十”后无量词“亩”,疑指为“庄田三百六十处”。徙后志公墓在灵谷寺,“庄田三百六十”其数,约与年日数等,供奉志公香火,当然也要顾及寺中和尚,故下句曰“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若“三百六十”庄田为“亩”,一日一亩,数千和尚“日食一庄田”,能饱肚皮?因此,一处庄田非只一亩。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

俗以阴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壬午,明崇祯十五年(1542),是年张岱四十六岁。

“太常”,职祭祀礼乐之太常寺省称。朱兆宣,山阴白洋人。朱恒岳燮元四子曰“兆宣”。《绍兴白洋朱氏宗谱?明少师恒岳公传》:“季曰兆宣,官生,户部主事、通议大夫、顺天府尹。”张岱与白洋朱氏,排起来多少有点姻关系,通过在南京“簿太常”的白洋人朱兆宣,壬午七月十五孝陵祭高皇帝,因此得以往观。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妃,是成祖生母〕

在飨殿“近阁下”,妃能有“一座”,应始于永乐朝。洪武几多妃子,如不是成祖朕意,她能占得?“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既然“事甚密”,置座妃于飨殿“近阁下”,说明成祖知道妃是其“生母”的,或许在当时,在一定范围内,这并不是一个秘密,否则,大臣疏问,众多后妃为何妃独尊?成祖将何以答?

“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是对“成祖出高皇后”的揭露。“成祖出高皇后”,是嗣出正统皇权观念的需要,是御用的一种鼓吹手法,其形成时间,应与将妃置座飨殿“近阁下”相前后。“成祖出高皇后”,也影响到了《明史》的撰写,《明史?本纪第五》卷五载“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硃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

状祭器祭品简陋。簋,圆口,圈足,或有耳并带盖,也有方形,古代食用器具,贵族用一般质为青铜。簋、壶,樽以木,做工不精而显“粗朴”。“黍数粒”,何其少也;“东瓜汤”,即冬瓜汤。冬瓜,菜中贱物。以冬瓜为汤,且“一瓯”,瓯,小盆,真“极简陋”。

〔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

“主祀”及“陪祀”者“魏国”,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裔孙。《明史?徐达传》卷一百二十五载:“诏振旅还京师,帝迎劳于龙江。乃下诏大封功臣,授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又载:“自承宗至弘基,六世皆守备南京,领军府事。”张岱壬午(崇祯十五年)中元祭期往观,是日主祀之魏国,当是徐弘基。

〔今果有甲申之变〕

甲申,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克北京,崇祯自缢,明亡。是年张岱四十八岁。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孝陵,高皇帝朱元璋墓。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太祖崩,葬于孝陵,始受祭祀,由此而“二百八十二年”,至“今岁清明”,是康熙十八年(1679)清明,朝代更替,遂“不得一盂麦饭”祭。是年张岱八十三岁。

 

【校勘】

〔戊寅,岱寓鹫峰寺〕

戊寅,明崇祯十一年(1638),是年张岱四十二岁。自此句起至文末,乾隆甲寅本无,据《砚云甲编》本补。


《明清文心撷英:经典随笔名家精选》 (一套包含《归田录》、《梦溪笔谈》、《聊斋志异》(选篇)、《花间集》(选篇)的文集)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明清两代无疑是散文创作的璀璨时期,涌现出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流传千古的杰作。它们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风貌,刻画了人性的百态,抒发了士人的情怀,至今仍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风雅与深刻。本套《明清文心撷英:经典随笔名家精选》精选了明清时期四位文学巨匠的代表性随笔作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坛画卷,让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人的思想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卷:《归田录》—— 吴自牧笔下的市井百态与士人心事 《归田录》是南宋陆游的散文集,虽然成书于明清之前,但其记述南宋时期社会风貌、民情风俗、人物轶事等内容,为后世明清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滋养,其记述的严谨与生动,也深受明清士人的推崇与喜爱,因此在本套精选中予以收录,以彰显中华散文的传承与发展。 吴自牧,字The second name,号The third name,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最终选择归隐,寄情于笔墨,将毕生所学与所见所闻,融汇于《归田录》之中。这本书并非大段的议论或抒情,而是以零散的笔记形式,记录了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归田录》中,读者可以读到关于宋代朝堂上的各种趣闻轶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官员,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智慧与愚昧,都被吴自牧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这些记载,远比官方史书更加鲜活生动,更具人情味。我们能看到宰相如何巧妙地化解危机,能体会到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也能感受到普通百姓在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吴自牧以一种充满好奇与观察的目光,记录了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从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尾,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再到形形色色的市民,一切都跃然纸上。他写酒肆茶楼里的喧嚣,写节令市集上的热闹,写孩童们的嬉戏,写商贩的叫卖。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感受古代都市的勃勃生机。 此外,《归田录》也饱含着作者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他时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时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时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士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他对历史的看法,对人性的洞察,也常常引发读者深思。 《归田录》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不尚雕琢,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事物的神韵。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髓所在。 第二卷:《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奇思与博学智慧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沈括本人渊博学识、敏锐观察力、严谨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杰作。虽然成书于北宋,但其科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明清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之丰富、见解之深刻,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沈括,字少卿,号梦溪。他的一生,既是位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视野开阔,他的求知欲极强。《梦溪笔谈》是他晚年编撰而成,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工程、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以惊人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记录了他的科学发现与思考。他详细描述了地磁现象,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地磁偏角的人;他记载了雕版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他在数学上,对“隙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会圆术”;在天文方面,他对月食、日食进行了精确的观测和推算,并提出了“天球转动”的模型;在光学方面,他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这些记载,无一不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科学智慧。 然而,《梦溪笔谈》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沈括的笔触也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他记录了各种奇闻异事,有趣的典故,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他对民间工艺、风俗习惯的描写,同样生动有趣,让我们得以了解宋代社会的多元面貌。他甚至还记录了一些关于音乐、绘画、建筑的见解,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士人的广阔视野。 沈括的叙述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同时又不乏幽默感。他对事物的分析,总是能够抓住本质,条理清晰,令人信服。《梦溪笔谈》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求知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第三卷:《聊斋志异》(选篇)—— 蒲松龄笔下的鬼魅人间与世情百态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科幻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作者蒲松龄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志怪故事。本书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篇章,力求呈现给读者一个亦真亦幻、鬼魅与人间交织的奇妙世界。 蒲松龄,字柳泉,号聊斋居士。他一生潦倒,科举不第,将毕生的才华与情感,寄托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他笔下的故事,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但其真实目的,却在于讽刺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丑恶,讴歌人性的真善美。 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人与鬼、妖、仙之间,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美丽的狐女,她们的爱情往往比凡人的爱情更加纯洁真挚;善良的鬼魂,她们的悲惨遭遇,映照出人世间的冷酷无情;通灵的精怪,它们的出现,常常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和反思。蒲松龄以“花妖狐魅”为媒介,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心的险恶,以及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书精选的篇章,涵盖了《聊斋志异》的多种风格与主题。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婴宁》中天真烂漫的少女;有令人唏嘘的悲剧,如《聂小倩》中人鬼殊途的爱情;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如《促织》中揭露的官吏敲诈;也有令人捧腹的幽默,如《席方平》中对冥界司法的讽刺。 蒲松龄的文笔,清丽典雅,想象奇特,善于营造氛围。他笔下的描写,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他将志怪小说的艺术手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使其不仅仅是简单的鬼神故事,更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丰富的想象力,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这些故事,穿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与思考。 第四卷:《花间集》(选篇)—— 晚唐五代词坛的绮艳风华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一部文人词集,汇集了晚唐和五代时期18位词人的作品。本书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词作,旨在让读者领略晚唐五代词坛的绮艳风华,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 《花间集》的出现,标志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已经走向成熟。其作者们,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文人。他们继承了诗歌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 《花间集》中的词作,多以描写女性的美丽、爱情的缠绵、离愁别绪以及闺阁情事为主。它们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境,和悠扬的韵律,构成了独特的“花间词风”。这些词作,仿佛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将女性的娇媚、情感的起伏、以及淡淡的哀愁,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书精选的篇章,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如梦似幻的文学世界。我们可以读到温庭筠笔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凄美;可以品味韦庄“人人尽说江南美,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适;更能体会到冯延巳“几句相思,依然是,月落乌啼”的婉转。 《花间集》的语言,极其讲究声韵和色彩。词人们善于运用叠字、对仗、比喻等手法,营造出音乐般的节奏和画面般的意境。它们用最美的词语,描绘最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审美体验之中。 虽然《花间集》的词作,在题材和情感上,似乎有所局限,但其艺术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它们不仅为后世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些精选的词作,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更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精致与婉约之美。 《明清文心撷英:经典随笔名家精选》 是一次穿越古今的文学之旅。它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通往古代中国文化深处的一扇窗口。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人的思想,品味古人的情怀。这套书,适合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它将带领您在文字的海洋中,寻觅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珠,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我尤其沉迷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却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春日里初绽的花朵,还是夏夜里悄然爬上窗棂的月光,亦或是秋风中萧瑟的落叶,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作者一同感受着喜怒哀乐,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的人物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在今日看来,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那种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永恒不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它不是绝望的哀叹,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这种情感的穿透力,让我几度潸然泪下,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即使身处乱世,即使命运多舛,人类内心深处对爱与美的追求,永远不会熄灭。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曾试图寻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解读,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到最纯粹的阅读体验,让文字直接触动我的内心。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些沉睡的情感和思考。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有时,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句子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体会其深意。有时,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和反思。这本书没有说教式的论断,也没有枯燥的理论,它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能引发我内心最深刻的共鸣。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泊宁静的意境,它让我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它教会我,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也要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让人觉得很有分量,像是捧着一件珍贵的古董。翻开第一页,那淡淡的油墨香就扑鼻而来,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由来已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文字。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经典文学的渴求。封面设计非常用心,没有过多的花哨,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内页的排版我也很欣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读起来不费眼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书籍,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给我片刻的宁静与思考。我喜欢在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捧着它,细细品味那些曾经的风华。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会轻易泛黄,相信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内到外都感到愉悦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迷人了,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仿佛是从古老卷轴中飘散出来的墨香。我以前对文言文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文字却出奇地流畅优美,即使有些词句不甚理解,也能从整体的语境中感受到那份意境。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千锤百炼。他的描写细致入微,却又不失洒脱,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景物的描写,那些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让我叹为观止。而且,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那些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常常会被其中一些精辟的句子所打动,甚至忍不住抄写下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对我来说,远不止于纸张和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体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喜欢书中那种怀旧的氛围,它让我对过去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有时,我会想象着作者当年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他们身处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心境。这种想象,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这本书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将文化融入其中。我从中看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价值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枯燥的知识灌输来得更加深刻。我经常会把书中的一些场景和人物,与我现在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汲取灵感,调整自己的心态。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感到,自己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