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套装书为图书组合系列,跟系统生成的宝贝参数可能存在偏差,请以套装宝贝详情页参数为准!
书名:《浮生六记》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书号:9787513136013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页码:280
定价:36元
开本:32开
内容介绍:
《浮生六记》共六记,妙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这两记。随着沈复细腻的笔触,明眸皓齿、聪明精致、温婉善良的陈芸像从画卷里走了出来,向我们投来浅浅的微笑。当我们沉浸在沈复描绘的清新有趣、幸福美满、令人艳羡的二人世界时,沈复话头一转,写出了第三记《坎坷记愁》。原来前两记的自由与美好是由灰色做背景的,两人并非事事遂心顺意。他们两次被父母逐出家门。*一次是因为陈芸在父母间代写家信,母疑其述事不当,父以为陈芸不屑代笔。又因陈芸帮父张罗纳妾一事,左右夹击,惹怒了婆婆。加上各种细枝末节,家里不再接纳他们。两年后,误会才解除,冰释前嫌。第二次是已有血疾的陈芸自觉生命不会太长久,为沈复打算计,极力帮沈复纳妾,但所托非人。结果二人又被逐出家门。至此,我们得知在沈复眼里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陈芸是不受公婆喜欢的。与沈复诗词唱和、琴瑟相鸣之余,她隐忍着遭受家人非议、冷落的为难与痛苦。*终陈芸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四记《浪游记快》记录的是沈复多处游历的所见所闻,文中较少提及陈芸,少了陈芸的身影、风采,行文亦黯淡了不少。没有陈芸的参与,沈复的人生该少了多少乐趣。
此次重版,汲取各家所长。正文在各版名家点校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译文以保留原文骨气神韵为标准追求明白晓畅,附录则收录了两篇伪作,旨在圆“六记”之名,以飨读者。期待这样的尝试能够重燃《浮生六记》忠实读者的阅读热情,再次在沈复的字里行间领略这部作品的精彩;希冀这样的努力能够启迪潜在读者的阅读兴趣,进入沈复用真情实感织就的文字世界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若能通过这样一本小书激活你我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自信与对生活的热爱,那就是再惊喜不过的事情了。
作者介绍: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父是官府幕僚,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钟山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太祖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极简陋。硃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所。已,舁至飨殿。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戊寅,岱寓鹫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气一股,冲入牛斗,百有余日矣。岱夜起视,见之。自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以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注释】
〔龙蜕藏焉〕蜕(音退),蝉、蛇之类脱下的皮。蜕,亦具“尸体”义,如“遗蜕”。龙蜕,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遗骸。
〔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匝,环绕一周为“匝”;辇(音捻),载运。
〔舁灵谷寺塔之〕舁(音于),抬;塔,名词用作动词,“葬”义。和尚葬用塔,少林寺有塔林,为和尚葬所。灵谷寺,在南京钟山。
〔陵寝定,闭外羡〕羡,墓道。
〔去舄轻趾〕脱去鞋,轻脚走。舄(音戏),鞋;趾,脚。
〔或坐或否〕否,对“坐”的否定,指“坐”以外如倚等姿态。
〔杯棬二〕杯棬(音圈),《孟子?告子上》:“以杞柳为杯棬。”赵岐注:“杯棬,杯素也。”焦循正义:“《大戴记?曾子事父母篇》:卢辩注云:‘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盖杯为总名,其未雕未饰时,名其质为棬,因而杯器之不雕不饰者,即通名为棬也。”
〔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牛、豕、羊三牲,称太牢;羊、豕,称少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祭用太牢,天子之制。此所谓“太牢一”,专指牛;“少牢一”,专指羊。几,桌。
〔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官属,指太常寺长官及其僚属;牺牲所,宰杀太牢、少牢的场所。
〔已〕(音潜),用开水去毛。晁补之《猪齿臼化佛赞》:“扬汤毛,毛须弥聚。”
【笺疏】
〔钟山上有云气〕
钟山,在南京。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山水》卷六:“钟山,在上元东北朝阳门外,其周回六十里,其高一百五十八丈,一名金陵山,一名蒋山,一名紫金山,一名神烈山。”上元,县名,衙在府城南京。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刘诚意,即刘基;徐中山,即徐达;汤东瓯,即汤和。刘、徐、汤三人各书“独龙阜玩珠峰”。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古迹》卷十:“明太祖孝陵,在钟山之阳,与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附于左。嘉靖十年,更名钟山为神烈山。”照片所示,即高皇帝孝陵。
〔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太祖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
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立者,因称吴大帝。公元220~252年在位。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梁志公和尚”,志公和尚俗姓朱,称以“梁”,是因其为梁朝人,逝于梁天监十二年(513)故。唐诗人李白,撰有《志公画赞》,载《李太白集注》第二十八卷,曰:“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题下清王琦注曰:“《传灯录》宝志禅师金城人,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习禅定。宋太始初,忽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徙跣执锡杖,杖头擐剪刀、尺、铜鉴,或挂一两尺帛,数日不食无饥容。时或歌吟,词如谶记,士庶皆共事之。齐建元中,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明旦,人见其入市,及检狱如故。建康令以事闻帝,延之于宫中之后堂。师在华林园,忽一日,重著三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俄而武帝崩,豫章王文惠太子继薨,由是禁师出入。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则遁仙高者,乃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勿得复禁。天监十二年冬,忽告众僧,令移金刚神像出置寺外,密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举体香煖。临亡燃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以事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也。’因厚礼葬于钟山独龙阜,仍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门,处处传其遗像焉。《南史》:沙门释宝志虽剃须发,而常冠下裙帽衲袍,故俗呼为志公。”
陆倕《志法师墓志铭》,刊《全梁文》。铭曰:“法师自说姓朱,名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齐故特进吴人张绪、兴皇寺僧释法义,并见法师于宋太始初,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可五六十岁,未知其异也。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徙跣,负杖挟镜,或征索酒肴,或数日不食,豫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身四处。天监十三年,即化于华林门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刚像出置户外,语僧众云:‘菩萨当去!’尔后旬日,无疾而殒,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殡葬资须事丰供厚,望方坟而陨涕,瞻白帐而拊心。爰诏有司式刊景行,辞曰:欲化毗城,金粟降灵。猗欤大士,权迹帝京。绪胄莫详,邑居罕见。譬彼涌出,犹如空现。哀兹景像,愍此风电。将导舟梁,假我方便。形烦心寂,外荒内辩。观往测来,睹微知显。动足墟立,发言风偃。业穷难诏,因谢弗援。慧云昼歇,慈灯夜昏。”
志公卒年,墓志铭与王琦注差一年。
〔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
庄田,旧时皇室、贵族、官僚、寺观等雇人耕种或出佃的田地。田以亩计,此“三百六十”后无量词“亩”,疑指为“庄田三百六十处”。徙后志公墓在灵谷寺,“庄田三百六十”其数,约与年日数等,供奉志公香火,当然也要顾及寺中和尚,故下句曰“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若“三百六十”庄田为“亩”,一日一亩,数千和尚“日食一庄田”,能饱肚皮?因此,一处庄田非只一亩。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
俗以阴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壬午,明崇祯十五年(1542),是年张岱四十六岁。
“太常”,职祭祀礼乐之太常寺省称。朱兆宣,山阴白洋人。朱恒岳燮元四子曰“兆宣”。《绍兴白洋朱氏宗谱?明少师恒岳公传》:“季曰兆宣,官生,户部主事、通议大夫、顺天府尹。”张岱与白洋朱氏,排起来多少有点姻关系,通过在南京“簿太常”的白洋人朱兆宣,壬午七月十五孝陵祭高皇帝,因此得以往观。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妃,是成祖生母〕
在飨殿“近阁下”,妃能有“一座”,应始于永乐朝。洪武几多妃子,如不是成祖朕意,她能占得?“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既然“事甚密”,置座妃于飨殿“近阁下”,说明成祖知道妃是其“生母”的,或许在当时,在一定范围内,这并不是一个秘密,否则,大臣疏问,众多后妃为何妃独尊?成祖将何以答?
“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是对“成祖出高皇后”的揭露。“成祖出高皇后”,是嗣出正统皇权观念的需要,是御用的一种鼓吹手法,其形成时间,应与将妃置座飨殿“近阁下”相前后。“成祖出高皇后”,也影响到了《明史》的撰写,《明史?本纪第五》卷五载“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硃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
状祭器祭品简陋。簋,圆口,圈足,或有耳并带盖,也有方形,古代食用器具,贵族用一般质为青铜。簋、壶,樽以木,做工不精而显“粗朴”。“黍数粒”,何其少也;“东瓜汤”,即冬瓜汤。冬瓜,菜中贱物。以冬瓜为汤,且“一瓯”,瓯,小盆,真“极简陋”。
〔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
“主祀”及“陪祀”者“魏国”,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裔孙。《明史?徐达传》卷一百二十五载:“诏振旅还京师,帝迎劳于龙江。乃下诏大封功臣,授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又载:“自承宗至弘基,六世皆守备南京,领军府事。”张岱壬午(崇祯十五年)中元祭期往观,是日主祀之魏国,当是徐弘基。
〔今果有甲申之变〕
甲申,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克北京,崇祯自缢,明亡。是年张岱四十八岁。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孝陵,高皇帝朱元璋墓。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太祖崩,葬于孝陵,始受祭祀,由此而“二百八十二年”,至“今岁清明”,是康熙十八年(1679)清明,朝代更替,遂“不得一盂麦饭”祭。是年张岱八十三岁。
【校勘】
〔戊寅,岱寓鹫峰寺〕
戊寅,明崇祯十一年(1638),是年张岱四十二岁。自此句起至文末,乾隆甲寅本无,据《砚云甲编》本补。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我尤其沉迷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却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春日里初绽的花朵,还是夏夜里悄然爬上窗棂的月光,亦或是秋风中萧瑟的落叶,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作者一同感受着喜怒哀乐,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的人物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在今日看来,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那种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永恒不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它不是绝望的哀叹,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这种情感的穿透力,让我几度潸然泪下,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即使身处乱世,即使命运多舛,人类内心深处对爱与美的追求,永远不会熄灭。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曾试图寻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解读,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到最纯粹的阅读体验,让文字直接触动我的内心。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些沉睡的情感和思考。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有时,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句子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体会其深意。有时,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和反思。这本书没有说教式的论断,也没有枯燥的理论,它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能引发我内心最深刻的共鸣。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泊宁静的意境,它让我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它教会我,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也要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让人觉得很有分量,像是捧着一件珍贵的古董。翻开第一页,那淡淡的油墨香就扑鼻而来,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由来已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文字。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经典文学的渴求。封面设计非常用心,没有过多的花哨,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内页的排版我也很欣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读起来不费眼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书籍,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给我片刻的宁静与思考。我喜欢在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捧着它,细细品味那些曾经的风华。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会轻易泛黄,相信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内到外都感到愉悦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迷人了,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仿佛是从古老卷轴中飘散出来的墨香。我以前对文言文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文字却出奇地流畅优美,即使有些词句不甚理解,也能从整体的语境中感受到那份意境。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千锤百炼。他的描写细致入微,却又不失洒脱,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景物的描写,那些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让我叹为观止。而且,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那些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常常会被其中一些精辟的句子所打动,甚至忍不住抄写下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对我来说,远不止于纸张和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体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喜欢书中那种怀旧的氛围,它让我对过去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有时,我会想象着作者当年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他们身处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心境。这种想象,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这本书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将文化融入其中。我从中看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价值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枯燥的知识灌输来得更加深刻。我经常会把书中的一些场景和人物,与我现在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汲取灵感,调整自己的心态。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感到,自己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