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纳兰词 | 作者 | 纳兰性德,张慧芸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650480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纳兰词》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友谊、风景等方面,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史怀古,都伤感隽秀、含思蕴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 |
| 作者简介 | |
| 张慧芸,原名张媛,女,汉族。从事国学类图书编辑工作,先后参编了《论语的智慧》《中华经典智慧》等图书。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手头这本关于中西建筑美学对比的译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它挑战了我们对“宏伟”和“和谐”的传统认知。作者以西方古典建筑的理性主义为参照系,着重剖析了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流动性”和“渗透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庭院”的章节,作者指出,西方的建筑追求明确的边界感和封闭的体量,而中国的庭院系统则更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是为了服务于景,景又是为了烘托人的活动而设计的,形成一种人、景、建筑三位一体的动态关系。书中配有的插图和平面图分析得极为透彻,即便是没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空间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现代建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和功能性的同时,牺牲了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观点犀利,论证有力,绝对能激发读者对身边环境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生活方式的随笔集,真是让人心神向往。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能带着你穿越回那个士大夫阶层精致而又充满雅趣的时代。他没有大谈特谈什么政治经济,而是聚焦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宋人如何品茶、如何焚香、如何收藏古籍,甚至是如何在炎炎夏日里寻求一丝清凉。读到描写文人雅集的情景,那份“曲水流觞,吟诗作对”的场景感,让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和墨香。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雅事时,总能巧妙地融入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比如,他会对比唐代的豪放与宋代的内敛,分析这种审美转向背后的文化心理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宋瓷之美”的章节印象深刻,那种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釉色和造型,简直就是宋人“拙朴”精神的物化体现。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放松,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故人围炉夜话,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
评分这本《红楼梦》的批注本简直是宝藏,尤其是对判词的解读,简直是把曹雪芹老先生的笔法扒了个底朝天。我以前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地方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诗词和谶语,总觉得意有所指却抓不住头绪。但这本注释的版本,真是把所有的钩子都给你挑出来了,让你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去。比如对“好了歌”的阐发,不再是简单的感叹世事无常,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深入到哲学层面,让我对“万境归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典故之广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它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深层次的剖析,不再是简单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而是探讨了两种不同生存哲学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妥协。读完这一部分,合上书本,仿佛能听到潇湘馆的竹叶沙沙声,感受到大观园里那份逝去的繁华与哀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雅致,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记录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文集,内容涉猎极广,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到后来对传统文化“温故而知新”的回归,时间跨度大,思想的碰撞尤为激烈。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编年史式的叙述,而是通过几位代表性人物的书信、日记和短篇论述,让读者直接面对他们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困惑与挣扎。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的本土化挑战。作者通过对不同学者在引入西方思想时所做出的取舍分析,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如何艰难地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如同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辩论。语言风格上,这些原始材料本身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力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也倍感沉重,深思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究竟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清代戏曲理论的专著,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会过于枯燥和学术化,但没想到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又充满洞察力。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探讨“声腔”与“身段”在昆曲审美体系中的辩证关系上。作者非常擅长从具体的剧目片段入手,将理论融入实践分析。比如,他会用一段详细的文字来解构某位名伶在演绎某个特定角色高潮部分的唱腔处理,如何通过气息的控制和腔调的转折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翻涌。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一个原本只停留在“欣赏”层面的戏曲爱好者,开始真正理解“艺术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个复杂过程。书中对“意境”的探讨也颇有新意,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与舞台调度、灯光运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叙述上又保持了一种对艺术的热爱,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受教益,又倍受鼓舞,是研究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