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华国学文库)
定价:28.00元
作者:【明】张岱 撰,马兴荣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5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明亡以后避居山中,隐居著述终老。作为晚明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的散文写作极为出众,其语言清新,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所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夜航船》等。
马兴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词学》主编。著有《词学综论》、《龙洲词校笺》、《晚清六大家词选》、《马兴荣词学论稿》等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文化有特殊偏爱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唤醒视觉想象力的文字。好的山水散文,其魅力就在于能够“以笔为镜”,将读者引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那些关于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的描摹,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的记录,便会显得苍白无力。真正伟大的文字,是能够调动读者的五感,让你仿佛能闻到雨后青石板上的湿气,听到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这种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力,是衡量一篇古典文字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我追求的并非是简单的“风景介绍”,而是那种融入了个人情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描绘,让山水也带上了岁月的印记和哲学的思辨,这种融合,才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精髓所在。
评分初翻开这本线装古籍的影印本,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纸张泛黄的纹理,字里行间蕴含着旧时文人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象明代士子伏案疾书的场景。虽然这本书本身是关于张岱的游记与回忆录,但仅仅是触摸到这份实体,那种对于古典美学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我常常在想,那些记录下的西湖烟雨、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人场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是如何支撑着张岱的心灵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历史的遗物,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绵延不绝。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进行一场跨越数百年的私密对话,谈论的或许是风花雪月,或许是家国兴亡,但最终都沉淀为一种对“逝去之美”的深切怀念。这种对实体书的执着,恰恰体现了阅读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的感官享受,是冰冷的屏幕永远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对古籍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叙事技巧的痴迷。在我看来,优秀的古典散文,其结构往往比现代小说更为精妙,它不需要复杂的起承转合,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千人千面的意境。这本关于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的记录,其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含而不露”。它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个人抒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白描、对日常琐事的记录,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对往昔繁华的留恋,巧妙地编织进去。读这样的文字,需要耐心去捕捉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情感暗流。它考验着读者的心性,也磨砺着读者的审美。我尤其欣赏那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结合的笔法,那种在繁华落尽后,对“干净的记忆”的执着守护,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这种叙事的高级感,远超乎一般消遣类阅读所能提供的满足。
评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阅读古典文学,更像是一种对抗“速食文化”的仪式。它要求我们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用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的韵味。我发现,每次沉浸于这样的经典文本中,我的精神状态都会得到一种奇特的净化。那些关于人生无常、繁华易逝的深刻体悟,在经受了历史的反复淘洗后,反而给人以面对当下的平静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激昂的口号,而是来自一种深沉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阅读不是为了获取新知,而是为了重温那些永恒的人类情感和生存哲学,它提供了一个安全退隐的角落,让人得以在喧嚣之外,与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与和解。
评分谈及阅读体验,排版和注释的质量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应当是传统美学与现代学术的完美结合。如果注释过于繁琐,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如果注释不足,则会让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望而却步。我欣赏那些经过精心校勘和细致点注的版本,它们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既能保证原著的精神不被曲解,又能为现代读者搭建起通往古代语境的桥梁。好的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它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文献功底,更要有对作者原意的精准把握和人文关怀。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体现了对“经典”二字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乐趣,又有所收获,避免了在晦涩难懂的词句前束手无策的窘境。每一次查阅注释,都如同发现了一扇新的侧门,通往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