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 | 作者 | 王振良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804553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王振良 笔名杜鱼,网名饱蠹鱼。祖籍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先后就读怀德镇第二中学、公主岭市**中学和南开大学。现为今晚报社**编辑。*有《稗谈书影录》《荏苒芳华:洋楼背后的故事》等,编有《天津记忆》《问津》等内部资料。大型天津历史文化丛书“问津文库”主编。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
| 目录 | |
| 序言:综汇群芳开盛业/张元卿编例故籍翻新 一生悲苦话王樾* ——《双清书屋吟草》整理说明 八里台的当年风雅* ——《城南诗社集》整理前言 文情雅趣展重阳* ——《城南诗社集》编后记 “奇赏共欣”钟韵长* ——《蟑香馆诗钟》整理前言 啮余残纸剩蟫香* ——《蟫香馆别记》整理前言 说“良心话”的人* ——《(中华画报)白羽佚文》前言 李琴湘之骈词偶语* ——《择庐楹联录》整理说明 “两个家族”的纸上印记* ——《延古堂李氏族谱》编后记 珍视民间史料的发掘 ——《一九四九年一月之天津——解读徐天瑞日记》编后记 嗣响流芳在津门* ——《七二钟声》编后记 “不以诗鸣”的郭霭春* ——《残吟剩草笺补》编后记 打开历史真实大门的管钥 ——《战争与天津史料编年》编后记耆老鸿踪 纷纭众口话严公* ——“严范孙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号”编后记 说不尽的王氏家族 ——《王仁安与王君直》前言 作为文艺家的李金藻* ——《金声琴韵录》编后记 文字的生命力* ——《刘云若逝世甲子纪念集》编后闲弹……师友随谈析津旧迹闲言碎语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收录文稿约90篇,均为作者王振良为师友*述所写的序言或跋语。全书分为故籍翻新、耆老鸿踪、师友随谈、析津旧迹、闲言碎语五个部分。首有*名学者张元卿所写的序言。全书文章大多短小,但却融入了作者对天津文化的多方面深入思考,内容涉及到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实践经验等方方面面,对进一步开展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对“杂述与琐思”这个副标题有些担忧,生怕内容会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虽然名为“杂述”,但其内在却有着一种奇妙的逻辑和内在的联系。作者在看似不经意间,将津沽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各方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 R.A.C.E. 化的文化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全盘接受前人的观点,而是能够提出自己的质疑,并结合新的史料和视角,进行深入的辨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书中涉及的许多课题,比如关于津沽地区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的演变,都触及了许多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陷入沉思,然后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津沽文化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和人文关怀。他笔下的津沽,仿佛是一个有生命、有温度的有机体,充满了故事和传奇。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他能够从平凡的叙述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让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比如,他在探讨某个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工艺流程,更是深入挖掘了这项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时代烙印。这种将历史细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我常常在午后,泡上一杯热茶,静静地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津沽街头,感受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作者的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同去感受、去体验津沽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津沽地区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也曾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然而,当我偶然翻到这本《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时,眼前仿佛豁然开朗。作者以一种极为散淡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将津沽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无数记忆碎片,如同珍珠般一颗颗串联起来。读罢,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冰冷陈腐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生动、充满人情味儿的津沽图景。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人物,那些早已消失在时光长河里的市井风情,那些在古老巷陌中回荡的乡音,仿佛都在作者的笔下复活。我尤其被作者对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节庆的细致描摹所打动。这些看似细微末节的文化符号,却恰恰是构成津沽独特气质的基石。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构建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碎片”入手,层层剥茧,最终指向了津沽文化的精髓。这种“零敲碎打”的研究方法,反而让我更容易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思绪,一同在津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让我在阅读中得以重新认识津沽,也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研究。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些非常细微的“碎片”入手,展现了津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作者在探讨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各种史料,并且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接地气”的风格。他并不回避那些复杂的问题,而是能够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比如,在探讨津沽地区的市井生活时,他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这种将宏观的历史与微观的个体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津沽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它让我看到了津沽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生活,如何传承,如何创造。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记忆”的独特处理方式。他并没有将记忆视为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津沽的记忆不仅仅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更是散落在民间传说、口头叙述、生活习俗中的点点滴滴。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并将其重新组织和解读,最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津沽形象。我尤其被作者对一些已经消失的文化现象的追溯所吸引。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而是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文化现象消失的原因,以及它们对当下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深度。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对比。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津沽文化的知识,更在于它引导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如何在时光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传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