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论语全解-[春秋] 孔子,文若愚 中国华侨出版社 9787511340559

BF-论语全解-[春秋] 孔子,文若愚 中国华侨出版社 97875113405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文若愚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孔子
  • 儒家经典
  • 国学
  • 文化
  • 春秋
  • 文若愚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经典注译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40559
商品编码:2976505138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论语全解 作者 孔子,文若愚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9787511340559 出版日期 2013-09-01
字数 页码 544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全解》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多元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日:“吾不与①祭,如不祭。”
  【题解】
  孔子在本章中阐述道,在祭祀祖先或者鬼神的时候,应像面对祖先鬼神一样恭敬,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着虔诚的情感。
  【注释】
  ①与(yd):参加、参与。
  【译文】
  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应当视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在祭祀神明的时候,应当视神明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倘若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祭祀一样。”
  【精读论语】
  心怀敬诚,真心投入
  在本章中,孔子鲜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祭祀的态度,应当心怀虔诚地去祭祀,要投入真感情。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应该真心诚意,那么他们的神灵就是存在的。
  这句话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外一句话,即心诚则灵。孔子还强调,对于祭祀活动,自己要亲自参加,如此才能显现出诚心,倘若不能亲自参加的话,就不能表达出孝敬之情,心中留下缺憾,那和没有祭祀是时一样的。除了强调祭祀的重要,孔子的这个说法还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真心诚意,唯有真心投入,才会有所回报。
  事实上,不论是祭祀,还是从事其他任何事情,心怀恭敬、真心投入都是一种没美德,并且也是取得成功的高效之举。实际上,古人对此十分重视,不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强调敬诚与投入的重要性,并且有不少人身体力行。比如皇帝这个职业,应该心怀敬诚之心,可是又容易让人产生放纵懈怠之情。汉文帝以偏远地方不受宠的代王身份入据大统,因为没有势力拥戴,因此对皇帝这个职业的性质了解为清醒。所以在做皇帝以后,对管理国家、处理政务、对待臣下、善待民众等方面,都怀有深深的敬诚之心。
  当今,全力投入、忠于职守同样是成功基本法则。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哪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热爱并投入自己事业的人呢?那些受领导重用提拔的人,同样多为爱岗敬业,为企业或组织的发展竭尽忠诚和智慧的敬诚者。
  【原文】
  3.13 王孙贾①问日:“…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题解】
  在古时,人们认为奥神的地位要比灶神高。王孙贾本是卫国的权臣,在本章中,他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将其身边有权势的臣子比作灶神,其言下之意是想劝解孔子,奉承卫灵公不如奉承自己。孔子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人做事不能违背道理,只要顺道而行,根本就不用去谄媚于人。否则,极易得罪于上天,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传他本是周朝王室贵戚,只因得罪过周王,只能从仕于卫国。在本章中,他用的是比喻,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②奥:屋内西南角的神,此处历来被人视作尊位。③灶:灶神。王孙贾在本章中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并以灶神自喻,暗示孔子逢迎自己要比巴结卫灵公及南子获得的好处多。
  【译文】
  王孙贾向孔子问道:“…与其奉承奥神,还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倘若得罪了上天,无论你到哪里祷告求情都没有用。”
  ……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关于道德、政治、教育、人生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论语》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哲学、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本书籍信息: 书名: BF-论语全解 作者: [春秋] 孔子,文若愚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9787511340559 书籍简介: 《论语》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承载着千载以来智者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指引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人。《论语》全书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片段组成,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秩序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个体修养的孜孜以求。 核心思想的深度解析: 《论语》的核心思想围绕着“仁”展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它包含了爱人、忠恕、孝悌、信等多种道德品质。“仁”的实现,在于“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做到“仁”,是衡量其品德高下的重要标准。这种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强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善良、宽厚、真诚的心。 除了“仁”,《论语》还深入探讨了“礼”。“礼”在孔子看来,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也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不仅仅是指各种仪式和规矩,更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敬意和对他人的尊重。“礼”的根本在于“敬”,敬鬼神、敬长辈、敬天地万物。通过遵守“礼”,人们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礼”的精髓在于“度”,即适中、恰当,不过分也不不及。 “智”在《论语》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并非提倡无止境的学问追求,而是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品德,更好地服务社会。孔子提倡的“智”,是能够明辨是非,通达事理,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建立在对“仁”和“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义”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公正、正当、适宜。《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坚持“义”,是其是否为“君子”的关键。“义”是一种道德原则,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德。 “信”则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的基石。“信”意味着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缺乏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将难以立足。这种对诚信的强调,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论语》的实践性与教育观: 《论语》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力行来践行这些思想。《论语》记录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展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对话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品德。例如,孔子在面对君臣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时,都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在教育方面,《论语》更是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阶级和身份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提倡“学思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论语》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尽管《论语》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思想精华对当下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升个人品德: 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仁”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信”的要求使我们重视诚实守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礼”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社会规则,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它提醒我们要有分寸,有度量,避免过激的行为。 促进和谐共处: “恕”是“仁”的重要体现,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换位思考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减少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传承中华文化: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研读《论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 反思人生价值: 《论语》中关于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的探讨,能够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价值。孔子关于“知命”、“乐道”的思想,给予我们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方法与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理念,至今仍是宝贵的学习方法论。它提醒我们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不断探索知识的真谛。 《论语》的语言风格与艺术魅力: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孔子及其弟子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最深刻的思想。这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的艺术特色,使得《论语》易于理解,却又值得反复品味。许多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深入人心。 总结: 《论语》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国理政,如何认识世界。研读《论语》,不仅是对古代圣贤思想的传承,更是对自身品德、智慧和精神的提升。《论语》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给予我们跨越时代的心灵启迪和人生指引。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认识自己;它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典范,是一种既有学术功底又兼具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它的解读文字,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如同与智者对谈的口吻,娓娓道来。每一个解释都力求精准,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在处理一些涉及古代礼仪或特定历史情境的词汇时,作者的阐述既有文献支撑,又贴近现代人的理解习惯,读起来毫无滞涩感。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仿佛孔夫子的教诲不再是遥远的古代箴言,而是可以立刻应用于当下生活的智慧指南。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文笔,读后令人心神宁静。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全解”二字的分量,往往意味着浩如烟海的注释和繁复的考据。然而,这本书在考据与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注释翔实而不累赘,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历史或文献支持,但绝不会因为过多的旁征博引而打断阅读的节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对现代读者的常见困惑有着精准的预判。对于那些在古今观念冲突处产生的疑问,书中总能提供富有洞察力的解答,将两千年间的文化断层巧妙地连接起来。这种“适度介入”的解读策略,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原典的纯粹,又能获得必要的时代性支撑,处理得进退有度,功力深厚。

评分

初翻阅目录和章节安排时,我就对编者的匠心独运感到惊叹。它并非简单地将《论语》原文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阅读体系。从基础的释义,到深入的章句赏析,再到对孔子思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延展讨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特别是它对一些经典篇目所做的背景补充和思想脉络梳理,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我过去阅读时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经过这样的结构性梳理后,豁然开朗。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儒家经典的门槛,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仿佛搭建了一座阶梯,引导读者从表层的文字理解,一步步迈向对孔子思想精髓的深度探究,让人感觉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类经典,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读完后只留下些许名词概念。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哲思转化为可感知、可体会的生命智慧。它不仅仅是在解释“子曰什么”,更是在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在阅读过程中,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的阐发,常常能引发我对我自身行为准则的深刻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会让人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浸在对“君子之道”的体悟之中。这种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导向,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重塑,让人感受到古代先贤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对当下个体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十足。封面采用了一种雅致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格外庄重又不失古典韵味。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沉淀了岁月的厚重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米白色,不反光,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字体排版清晰、疏朗有致,注释和原文的区分做得很好,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眼睛不容易疲劳。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比较人性化,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视野开阔。尤其是边框的设计,简洁却不单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敛而高雅的审美情趣。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毕竟,一本好书的呈现方式,往往能侧面反映出内容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