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研究(第五卷)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4-01
ISBN:97873010371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吐火羅神祇考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中国佛教“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王阳明致良知中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结合
《左传》与孔子
儒家不主张君主
中国古代的诗歌发生论
《文选》版本叙录
《玉臺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欧阳修求诗本義之方法探微
《礼记集说》版本考
论乾嘉考據学派别之划分及相关诸问题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及官、吏制衡机制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
青齐豪族在南北朝的变迁
淮南之役与陈代南人政治之重组
墨山国之路
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
《无圈点老檔》乾隆朝辦理钞本始末
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法律化浅释
中国烟火文化史料的钩沉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1996年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系列学术著作的续作抱着一种谨慎的期待,毕竟第五卷要超越前四卷的成就,难度不小。但这次的《国学研究》完全超出了我的预估。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文献考订上的精细程度。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先秦礼乐制度变迁的论文,作者不仅对《周礼》《仪礼》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还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佐证,对于其中一处关于祭祀仪式的模糊记载,他提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修正方案,其推理过程如同侦探小说般环环相扣,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体现了一部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的底色。而且,全书的行文流畅度也控制得很好,虽然主题深奥,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即便是一些晦涩的古文概念,也能用现代学术语言精准地阐释出来,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毛病。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墨家小学的传播路径”那一章,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修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学术界某种“碎片化”趋势的有力反击。它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扎实、系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治学精神。我特别关注到其对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研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做功过评价,而是极其审慎地梳理了其一生中不同阶段思想的微妙演变,这需要研究者耗费数年心血,在海量的档案和奏折中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转折点。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在浮躁的当下尤为可贵。阅读体验上,虽然学术密度极高,但翻译的注释体系做得相当完善,关键术语的解释清晰到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特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论证节奏。总而言之,这第五卷不仅是一份优秀的学术成果,更像是一部治学的范本,它让人重新找回了对系统性、深入性研究的尊重和热爱。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说像我这样,只是业余爱好者的读者来说,阅读学术专著往往会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但《国学研究(第五卷)》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平衡体验。它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也照顾到了知识普及的层面。尤其欣赏其中对“敦煌吐鲁番文书”所反映的中古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部分。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晦涩的梵文或古藏文的翻译细节,而是侧重于解析这些一手材料如何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恐惧与希望。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它让我感觉到,那些遥远的朝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真实世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新的学术观点,更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古代经典与现代人情感共鸣的桥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评价一本书的“体例”或“编排”,但第五卷的整体布局实在值得称道。它不像过去的一些文集那样零散堆砌,而是巧妙地将不同领域(如哲学、文学、史学)的研究内容,通过一个隐性的主题——比如“变局中的坚守与创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张力。特别是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清代学术史的论述,它们没有将乾嘉朴学的兴起视为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知识体系变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跨学科、跨区域的视野,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记得有一段文字描写了某一派学者在面对西方思潮涌入时的复杂心境,那种文化上的焦虑感和使命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几乎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看“国学”的全新坐标系,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部《国学研究(第五卷)》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老学究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篇关于魏晋玄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深度剖析,作者的论证严谨,旁征博引,特别是对“竹林七贤”思想的现代性解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个体精神困境与时代张力,这种将历史语境与当代视角巧妙结合的笔法,实在高明。书中的另一章节,聚焦于宋代理学中“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原以为会是枯燥的哲学思辨,没想到作者竟能将其与当时的科技发展、社会治理模式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手边的几本旧籍,核对引文的出处,那种沉浸在知识海洋里,与古人对话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娱乐都无法比拟的。第五卷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古朴而不失典雅,很符合国学典籍的气质,看得出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这本书,无疑是今年学术界的一份厚礼,值得所有对中国思想史有兴趣的同仁们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