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名方 | 作者 | 李永来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 ISBN | 9787801068439 | 出版日期 | 2008-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盒装 |
| 内容简介 | |
| 所谓名方,即为名医所创,卓有良效,经久不衰,被大多数医家所认同,经岁月磨砺而成的药方。中华名方,从古至今临床广为应用,是中药医学这个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奠定方书基础以来,历代均有发展,方书著作与日俱增,迄今为止,方书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但欲求融古今众多效方于一体之佳作,则又如凤毛麟角。为了进一步弘扬祖国中医药学,更好地利用这些名方,提高临床疗效,造福广大患者,我们汲取了专长的中老年中医学家的宝贵经验,荟萃了数百名中医专家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共同组织编撰了这套《中华名方》,以飨读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我们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此外,在本书所收录的名方中,尤其是古方,方剂成分中涉及虎骨、犀角等药材,此乃国家明令禁止的保护动物部分,现临床或已不用,或用其他药物替代,如用水牛角替代犀牛角等,大凡此类药方如有未作删除处理者,旨在保留药方的历史原貌,用药者当明辨。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册 章 清热方 第二章 解表方 第三章 补益方 第二册 第四章 和解方 第五章 温里祛寒方 第六章 治风方 第七章 润燥方 第八章 泻下方 第九章 消导方 第十章 理血方 第十一章 止血方 第十二章 开窍方 第三册 第十三章 理气方 第十四章 祛湿利水方 第十五章 安神方 第十六章 止咳平喘方 第十七章 祛痰方 第十八章 固涩剂 第四册 第十九章 外伤及疮疡方 第二十章 五官及口腔病方 第二十一章 皮肤病方 第二十二章 妇人病方 第二十三章 肿瘤病方 第二十四章 治疟方 第二十五章 驱虫方 第二十六章 涌吐方 第二十七章 急腹症方 第二十八章 急救方 第二十九章 预防方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关于中华传统医药的线装书,光是捧在手里,那种油墨的香气和古朴的纸张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神宁静。我一直对传统医学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它不是速成的玄学,而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那种老派的字体和排版,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百年前医者悬壶济世的场景。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他们观察四季更迭对人体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将疾病视为孤立的个体。那些药方和验案的记录,细致入微,绝非现代快餐文化能比拟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感受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身体的平衡。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的中医文化之旅。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尽可能地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宏大的理论体系。我发现书中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远超治疗,这才是大医之道啊。例如,书中关于“养生顺应四时”的论述,细致到了日常起居、饮食调味的方方面面,提醒我们健康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比被动地等待病痛上门再寻求治疗要高明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对身体的感受也变得更加敏锐,学会了倾听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这本书,是知识,更是生活态度的引导者。
评分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辨证论治”的阐释,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不是告诉你“感冒了就吃A药”,而是告诉你“什么样体质的人,在什么样气候下,出现的感冒症状,需要用什么思路去调整”。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思路,正是传统医学的魅力所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罕见病症的记载和处理思路,那些记录的详细程度,让我惊叹于古人临床经验的丰富和细致。这些内容如果不是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而且,书中对草药的性味归经的描述,不仅仅是冷热寒凉的划分,还结合了产地、炮制方法对药性的影响,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匠人精神。
评分拿到书后,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吸引住了。装帧的质感,无论是纸张的纤维感还是油墨的附着力,都透露着一股不急不躁的气定神闲。与现在流行的那种高光泽、色彩鲜艳的书籍相比,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被珍藏和反复摩挲。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持,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信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来打磨。内容上,我对书中对经典古籍的引用和解读非常满意。作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言论,而是结合现代的一些观察,对古代医案进行了重新审视和阐发,这使得古老的知识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便于我们当代人理解和应用。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太多包装精美却内容空洞的养生书籍了。但这本书的实在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没有那些夸张的宣传语,全是用实打实的案例和理论支撑起来的。我特别欣赏它对病机分析的深入剖析,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追溯病因的根源。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一类慢性病的处理方式,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这在很多现代医学文献中往往被忽略。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内在的逻辑框架。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或家人的情况进行思考,这种带着实践导向的学习体验,远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