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十八国游记
定价:35.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8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910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八届万国刑律监狱改良会。清应邀组团参加会议,大理院奏派金绍城为专员之一赴会。会议结束后,金绍城一行对美、英、德、法、意、丹麦、日等美欧亚等十八个国家进行了历时十个月的访问,重点考察了上述国家的审判厅、监狱、看守所和教养院等,内容涉及历史、机构、制度、经费和人员等,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手资料,整理成金绍城*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金绍城十八国游记(精)/走向世界丛书》。虽然这些游历见闻的日记有的比较肤浅,有的戴着深度的有镜看问题,但多少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有关西方文明和域外知识的**手资料。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金绍城*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金绍城十八国 游记(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司法改良先行者的西游记(鄢琨) 金绍城十八国游记金绍城十八国游记索引与简释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人民”和“国家”关系的探讨。在描述到某些新兴的民主实践时,作者们显然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学习的渴望去记录的。他们关注到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以及政府如何回应这些来自底层的声音。这种对“民本”思想的关注,在当时的主流叙事中是相当前卫的。他们详尽记录了海外华人社区的生活状态,并将之与当地主流社会的整合情况进行对比,这种自我观照的视角,充满了对自身民族未来走向的忧思。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国家特点进行了模块化的梳理,方便了后来者的学习和参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了行动力、思想深度和强烈时代烙印的巨著,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范畴,上升到了一代精英群体对如何“救亡图存”的集体叩问的高度。读完后,那种被沉甸甸的责任感所充盈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与现代思潮交织的奇特美感。叙述方式流畅而富于逻辑性,即使是翻译或转述的西方概念,也被作者用极具文采的中文重新包装,使其更易于当时受过传统教育的读者接受。比如,他们描述火车时的那种“轰鸣疾驰,如猛兽过境”的比喻,既展现了对新技术力量的震撼,又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比拟。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有着超越表面的描摹。它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服饰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阶级关系、财富分配的底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准的词汇或一个巧妙的对比而停下来反复琢磨。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字的优美,更是因为作者们似乎在努力地为许多西方新事物寻找最贴切的中文对应词,他们的文字工作本身,就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语言建构过程。这本书读起来,犹如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闻香醇,细品之下,方知回味无穷,满是历史的沉淀。
评分如果说一般的游记侧重于“看了什么”,那么《十八国游记》则更专注于“思考了什么”。这种思考是多维度的,既有宏大的政治哲学层面的对比,也有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视角的冲击与融合。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宗教场所时的态度——那种近乎于敬畏却又保持着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微妙平衡。他们并未被西方的宏大叙事完全吞没,而是在记录中不断地进行着内在的价值判断和筛选。比如,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他们详细记录了冗长的辩论程序,并将其与国内的决策效率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在探讨制度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必然性。这种成熟的观察方法,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非常稳重,没有丝毫轻浮的游记腔调。它更像是一份份精心整理的“国情报告”,每一页都承载着对未来中国命运的沉重期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想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吸收和消化西方文明,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文本。
评分这本厚重的《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中的《十八国游记》,与其说是一本旅行见闻录,不如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实录。当我合上书页,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些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知识分子们带着怎样的惊奇、审视与反思,去丈量一个他们此前只在模糊传说中听闻的世界。书中对欧洲各国宫廷礼仪、工业革命的宏伟景象、以及不同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们并非走马观花,他们似乎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试图将西方世界的“硬核”知识——无论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严谨的法律条文,还是大众教育的雏形——系统地梳理并带回故土。那种笔触中流露出的求知若渴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复杂情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对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描绘,既有对西方光鲜表象的赞叹,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忧虑,这种辩证的视角,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深刻。它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人试图通过学习他者来寻求自身变革的艰难而光荣的探索历程。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旧世界”的烟火气和油墨香,尽管我读的是电子版,但文字本身散发出的时代气息却丝毫不减。作者们在异国他乡的观察角度极其刁钻,他们似乎对一切都抱有一种既好奇又带着审慎距离的“他者”视角。比如书中描述巴黎的街景,那份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初步震撼,那种对电灯、火车、以及报纸铺天盖地的繁荣的惊叹,写得极为生动,仿佛能让人闻到煤烟和香水的混合气味。然而,这种赞叹并非盲目,紧接着往往是对“西方人为何能如此”的深层剖析。他们会详细记录学校的课程设置、议会的辩论流程,甚至是对当地人如何处理垃圾、如何组织家庭生活的琐碎观察。这种对“制度”和“细节”的痴迷,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急切希望找到国家落后根源的焦虑。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描写那些政治风波时的克制与冷静,他们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事实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读完,我感觉自己仿佛也上了一趟耗资巨大的考察之旅,收获的远超旅行本身,是关于如何理解“现代性”的一堂深刻的入门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