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 第十五卷
定价:69.00元
作者:郝春文 游自勇 王兰平 侯爱梅 董大学 聂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20110785
字数:394000
页码:57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五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郝春文,男,1955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员,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历史研究所所在。上海市重点学科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学科负责人,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五代史研究方向硕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组长、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敦煌吐鲁番研究》年刊编委兼编辑部主任等社会职务多种。游自勇,男,出生于1978年,福建莆田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9月~2000年6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2000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7月~2008年6月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国中古时期的信仰、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王兰平,宁波工程学院党委办公室。侯爱梅,女,出生于1977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人。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讲师。1995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2013年7月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04年7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中任教。2013年7月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研究方向包括宋元文献等。董大学,200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聂志军,著有《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十一卷)》等。郝春文,男,1955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员,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历史研究所所在。上海市重点学科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学科负责人,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五代史研究方向硕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组长、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敦煌吐鲁番研究》年刊编委兼编辑部主任等社会职务多种。侯爱梅,女,出生于1977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人。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讲师。1995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2013年7月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04年7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中任教。2013年7月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研究方向包括宋元文献等。董大学,200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聂志军,著有《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十一卷)》等。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真是让人惊叹!我一直对敦煌文献很感兴趣,但苦于专业性太强,很多古籍实在难以读懂。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时,简直像是找到了救星!郝春文、游自勇、王兰平、侯爱梅、董大学、聂志等几位学者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敦煌学界的顶尖力量,他们的联手研究,质量自然有保证。我特别喜欢这种“释录”的形式,它不仅仅是把文献原样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通往敦煌世界的大门。每一篇释录都像一次深入的考古挖掘,将尘封千年的历史细节一点点挖掘出来,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文化习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何况,这套书选取的还是“英藏”的文献,这意味着它包含了许多国内难以接触到的珍贵资料,弥足珍贵。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敦煌学感兴趣的朋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太棒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对历史文献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知识。偶然间看到这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它的外观设计就吸引了我。书脊的烫金字体,古朴典雅的封面,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即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经过清晰的复制和排版,也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文献的释读部分,几位学者的解读都非常到位,他们不仅仅是翻译,更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献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这让我这个外行也能慢慢理解这些古老的文字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所有学术精髓,但仅仅是阅读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献,我就感到非常有趣。例如,一些关于民俗的记录,让我对唐朝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生动的时代。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法律史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敦煌文献是理解唐宋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窗口。这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之前,要接触到这些英藏的敦煌文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而且原件的资料往往不易辨识。现在,有了这套由几位权威学者倾力打造的释录本,我们可以在家就能便捷地阅读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法律文献。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法律条文、契约文书、司法文书的释读,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们不仅对文献进行文字上的释读,还结合了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对文献所反映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们理解当时法律的执行情况、司法实践以及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唐宋时期法律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评分这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简直是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幕后细节和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郝春文、游自勇、王兰平、侯爱梅、董大学、聂志等学者们,凭借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解读了大量鲜活的社会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可能涉及当时的赋役制度、土地流转、商业活动、家庭关系、社会习俗等等,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最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这些文献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通过阅读,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陌生的历史名词,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这些名词背后所代表的实际运作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和选择所构成,而这些文献正是了解这些“普通”的关键。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唐代的社会经济,对当时的一些基层管理和民间经济活动非常好奇。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得知了这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中收录的文献资料所吸引。这套书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收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详尽的释读和考证,这对于我理解那些充满古老文字和复杂词汇的文献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力求还原文献最真实的面貌。通过这些文献,我得以窥见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地权分配到商业贸易,从赋税征收到的民间契约,都展现出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画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研究落实到了具体的文献细节之中,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