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
定價: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傳鳴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關於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的一本學術專著,介紹瞭圖像和視頻信息的冗餘特性、基本編碼方法以及圖像和視頻可分級編碼的含義和分類情況,對DCT和小波變換的基本理論以及圖像和視頻的編碼技術、圖像和視頻的可分級編碼技術進行瞭論述,對圖像和視頻可分級編碼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
本書可供計算機應用、通信與電子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高校教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學習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王相海,遼寜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特聘教授,遼寜省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帶頭人,蘇州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分彆於1995年、1999年獲得吉林大學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齣站。中國計算機學
文摘
序言
這部著作的書名吸引瞭我,本以為能在這本《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中找到關於數字圖像處理和視頻壓縮領域前沿技術,特彆是針對不同質量需求下數據傳輸和存儲的精細化編碼策略的深入探討。然而,閱讀之後發現,書中的內容似乎將重點完全放在瞭理論的構建和數學模型的推導上,對於實際應用層麵的編碼算法細節,比如具體的變換域處理、量化技術,或是主流的視頻編碼標準(如H.266/VVC或AV1)中與“可分級”特性相關的實現機製,闡述得相當籠闊和抽象。它更像是一本高級數學在信息論框架下如何映射到信息錶示的哲學思辨錄,而不是一本麵嚮工程師或深度學習愛好者的工具書。書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於建立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這無疑展示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但對於急需瞭解如何利用分級編碼技術優化網絡帶寬或存儲成本的讀者來說,書中提供的操作性指導少之又少,讓人感覺像是在高空俯瞰一座城市,細節模糊不清,缺乏可以觸摸和驗證的實物。期望中那種結閤最新的機器學習方法來動態調整編碼層級的創新思路,也未能在此書中找到令人振奮的突破口。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關於圖像和視頻編碼的專著,我的主要興趣點在於其“可分級”的內涵。我正緻力於一個物聯網項目,需要將采集到的海量傳感器圖像數據,在帶寬有限的環境下,優先保證關鍵區域(如故障指示燈)的清晰度,而對背景做低保真傳輸。我期待看到的是基於內容或基於視覺顯著性的分級策略,甚至是針對多視角視頻流中不同視點重要性的權重分配機製。然而,全書更像是在探討一種普適的、與具體視覺內容無關的、純粹的比特流優先級劃分模型。它用一種近乎數學哲學的方式定義瞭什麼是“重要”的比特,但對於如何通過高效的算法實現這種重要性的編碼和傳輸,探討得遠遠不夠深入。閱讀體驗上,文字密度極高,句子結構復雜,需要反復推敲纔能捕捉其核心含義,這種深奧感讓人不禁懷疑,作者是否為瞭追求理論上的完備性,而犧牲瞭對工程實現友好性的考量。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高深的學術宣言,而非解決實際問題的藍圖。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是希望能深入瞭解現代視頻編碼體係(如HEVC或更新的VVC)中層級結構(如SNR層、時間層或空間層)是如何被精確建模和控製的。我希望書中能詳細剖析碼率控製算法如何動態地適應網絡條件,同時保持分層結構的最優性。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編碼技術的曆史長河中選擇瞭一個非常早期的、偏嚮於信息論基礎的切入點。它對“分級”的理解,似乎停留在一個相對宏觀和抽象的層麵上,主要圍繞信息的冗餘度和可剝離性展開,對於現代多媒體係統對實時性、糾錯能力和用戶體驗的綜閤考量,涉及甚少。書中的推導和論證,雖然邏輯自洽,但其結論與當前主流的、已經應用於消費電子和流媒體服務中的實際編碼器設計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讀完後,我沒有獲得任何可以立即應用到我的實時編碼項目中的新思路或技術點,感覺收獲的知識密度與所需的理解難度不成正比,更像是對基礎原理的冗長復述,缺乏對“圖像及視頻”這一載體特性在編碼中具體體現的關注。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術語使用,透露齣一種濃厚的學院派氣息,每一個概念的引入都伴隨著嚴謹的數學證明。我原本寄望於它能提供一個關於“可分級”編碼的全麵技術棧,從預處理、變換、量化到最終的熵編碼,每一個環節如何為“分級”服務。但是,書中對這些具體流程的描述,與其說是技術手冊,不如說是理論證明的摘要。例如,在討論如何保證低碼率層級的視覺質量時,期望看到的是關於特定濾波器設計或殘差編碼優化的討論,但書中給齣的迴應是基於信息論中的某個不等式證明瞭某個漸進最優的界限。這種評價體係讓我感到非常睏惑,因為它似乎假設讀者已經完全掌握瞭所有相關的數字信號處理基礎,並且對信息論的最新進展瞭如指掌。對於我這種更傾嚮於通過對比不同編碼方案的性能麯綫來理解其優劣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的抽象性使其閱讀體驗變得極其枯燥,難以建立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有效橋梁,它更像是作者為自己構建的一個完美的數學世界,而非麵嚮大眾的實用技術書籍。
評分我是在一個技術交流論壇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大傢都在討論如何處理超高分辨率視頻流的自適應比特率問題,當時覺得《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這個標題正中下懷。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設計一個編碼器,使得在網絡擁堵時,接收端可以無損地丟棄低優先級的比特流,同時保持核心視覺信息的完整性。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古典,它更側重於信息的熵、信源編碼的極限,以及信息論中“信息價值”的數學定義。章節之間的邏輯推進雖然嚴密,卻顯得有些沉悶。仿佛作者認為,隻要理論基礎打牢瞭,任何實際的編碼器設計都是自然而然的推論。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取嚮,使得我屢次翻閱,試圖從中提取齣哪怕一個具體的實例來佐證那些復雜的公式,但往往隻收獲更深一層的抽象概念,這對於急於解決實際編碼效率問題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它更適閤在大學研究院的某個特定角落裏,作為信息論選修課的參考資料,而不是作為工業界解決“如何分級編碼”問題的實用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