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定价:79.80元
作者:李湖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明朝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火器从另一角度上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书角度新颖,明代战争同样可以出现类似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明帝国的建立与存续都始终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军力强盛的明帝国在史上数次北伐蒙古,南平云南、安南之地,于东南沿海荡平抗倭,后又于山海关外抗击女真,其中誓死捍卫国家兴亡的北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明清战争更是波澜壮阔。而在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中,火器为首的新技术开始在战争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明帝国依靠火器所赋予的强大威力,结合日益更新的作战技术数次平定内忧外患,做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后,火器的影响也并没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而是仍旧在清朝、郑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发光。可以说火器在明帝国的内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起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火器在明朝历次重大内外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以及中西方关于火器、攻城守备技术的碰撞、交流等,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湖光,自由撰稿人,笔名“大好河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写作,已出版《霸者逐鹿?明蒙战争》等多部专著,发表字数过百万。
文摘
序言
无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一种近乎军事小说般的节奏,将技术革新这一主题串联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性战役或技术引进的段落时,那种紧张感和代入感。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工匠们在硝烟弥漫中调试新式火铳的场景,也能感受到前线将领在面对新式防御体系时的困惑与适应。作者对于技术扩散路径的分析,也相当有启发性,他清晰地指出了从江南的先进制造作坊到边关驻军之间,信息和实物的传递链条中存在的种种摩擦与损耗。这种对“供应链”的早期历史考察,视角相当新颖。每一次技术升级的背后,都牵扯到复杂的财政、官僚和利益博弈,作者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抽丝剥茧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明白,技术领先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权力博弈和资源调配的结果。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军事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只是停留在“大炮打败了冷兵器”这种肤浅的认知上。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轻快的历史读物,更像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但其语言的流畅性又保证了阅读的愉悦。作者对于不同技术流派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保守派与改革派在朝堂上的辩论,描写得尤为精彩,那些引用的奏折和私家信件,仿佛能将人拉入当时的决策圈内。它让我看到,即便是拥有先进技术的时代,决策者依然要面临信息不对称和短期利益诱惑的挑战。这种对“组织惯性”和“技术接受度”的剖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哪怕我们今天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从中找到对当前技术推广困境的反思。全书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参考文献的广度也令人称赞,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这是一部深入骨髓、发人深省的作品,远非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如同一个巨大的棋局,每一章都像是一个关键的落子,最终指向了历史的必然走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移植与本土化”这一复杂议题的探讨。面对外来技术,明朝廷如何消化、吸收,是保留原样使用,还是进行痛苦的本土化改造?作者通过对比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对同一项新技术的反应,展现了极强的动态分析能力。这些技术的引进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本,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人才的培养,以及对既有军事体系的冲击。书中对这些“隐性成本”的估算和分析,让历史变得更加可信和有血有肉。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那些关于图纸的流失、工匠的叛逃,都直接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它不再是冰冷的战争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性、智慧与贪婪交织的博弈史。
评分初捧此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偏重于机械原理和武器规格的硬核科普,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太过于局限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将“新技术”这个核心概念,延展到了远远超出兵工厂的范畴。例如,书中对于明朝邮驿系统在信息传递效率上的优化、勘舆学在绘制战略地图中的应用,以及甚至是如何通过改良的船舶设计来提升漕运和海军的投射能力,都有着精到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王朝的整体战斗力,是多学科技术进步的综合体现,而非单一军工部门的成果。行文风格上,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与评论的犀利,尤其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表现突出,作者敢于挑战一些传统史学界流行的观点,并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新解释。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这种“全景式技术战争”的观点,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明朝衰亡原因中“技术停滞”这一论断的简单理解,更像是一种技术应用层面的滞后与不平衡。
评分读罢这本关于大明王朝军事变革的佳作,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明朝中后期在技术层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火器发展、城防工事革新以及情报收集手段演变的论述,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疆场上的胜负,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融入国家战略体系的漫长过程。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显得立体而饱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新技术的接受态度的描绘,那份保守与进步的拉扯,极具历史的真实感。翻阅此书,不仅是了解了一段技术史,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制度如何阻碍或推动创新的精彩课程,让人在合书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地思考,技术进步的真正障碍,究竟是器物本身,还是人心与体制?那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范畴,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