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宋笔记第七编9
定价:76.00元
作者:朱易安、复璇琮、周常林、戴建国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347874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笔划小误显系误刻、误抄者,俓改之,不出校。其他错讹,据版本或他书校正,并附简明校勘记。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内容提要
《全宋筆記第七編九》所選的是王應麟撰《困學紀聞》,《困學紀聞》内容廣博,‘九經旨趣,歷代史傳之事要,制度名物之原委,以至宗工巨儒之詩文議論’(牟應龍序),凡屬學人當知當明的方方面面,均有所發明,有所創見。其文辭簡約而道理融通,探奥窮源而真知洞見,成爲研討文史者必讀之書。
王應麟治學不主一説,不名一家,於漢、唐取其事覈,於兩宋取其理勝,採衆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其著述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又因其博學洽聞,當時所讀之書,今多有失傳者;當時所稱述之人,今無其他文字留存,故頗具文獻史料價值。歷代治學者多得其學術沾溉滋養。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所震撼。它收录的那些小故事、奇闻异事,远比想象中要生动得多。与其说这是一本严肃的史料汇编,不如说它是一扇窥探宋人日常生活的隐秘之窗。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市井百态的记述,比如市井小贩的叫卖声、茶馆里的高谈阔论,甚至连当时的物价波动和风俗习惯,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作者的选材功力可见一斑,既有庙堂之上的清谈,更有街头巷尾的琐碎,这种平衡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当然,阅读过程中也少不了做大量的批注和查阅背景资料,因为有些典故和人物在今天的语境下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正是在这种“探寻”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知识的拓展和认知的重塑,这才是阅读的终极目的吧。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又不失典雅的气韵,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挑选得极为考究,触感细腻,墨色在上面晕染开来,清晰又不失风骨,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内容本身,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相当精炼,它没有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闲谈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宋代笔记的宏大世界。特别是它对不同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做了巧妙的梳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阅读状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是在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被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所吸引,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整理资料,更像是在与几百年前的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号大小适中,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收藏价值到阅读体验,它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的精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相当高,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吃力。那些古奥的词汇和独特的句式结构,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解码”。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那种古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某些涉及玄学、谶纬或地方方言的段落,理解起来更是需要反复琢磨。但这正体现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它忠实地保留了原著的风貌,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过度“今译”或“润色”,保持了文献的原始面貌。这种坚守,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座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我建议初次接触的读者最好能够配合一本详细的注释本或是在有经验的引导下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的障碍,真正体会到宋人思想的精微之处。每一次的攻克,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虽然出色,但对我而言,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构建起来的那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相互独立的片段,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宋代各个领域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比如,读到关于某个官员的轶事,紧接着就能在后面的篇章中找到与他相关的政治评论或诗文片段,这种交叉参照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它让我明白,在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是多么的立体和多维,他们的兴趣爱好、政治抱负、乃至私人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辉煌的时代。这本书的编者显然对宋代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不仅仅是“收集者”,更是“架构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的知识迷宫,令人流连忘返。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宋史研究者,但也能感受到其背后庞大的资料支撑。每一条笔记的引用和注释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存疑史料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断言对错,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多方考量的态度,列举了不同的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这表明作者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研究精神,没有将自己的片面理解强加于读者身上。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探求,使得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相比于那些观点先行、资料为辅的著作,这本书的价值就显得更为厚重和持久,它更像是一份扎实可靠的“工具书”,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