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精)(全五册)
定价:358.00元
作者:屈大均 陈永正等 校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25828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屈大均的诗歌,在当时即颇负盛名,清人毛奇龄称其“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颢气。超然独行,当世罕俦”。(《道援堂集》序一)王煐又云:“翁山之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岭南三大家诗选序》)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禛等名家都对屈诗给以很高的评价。大均曾自负地说:“余以《易》为诗,颠倒日月,鼓舞风雷,奔五岳而走四渎,使天下万物皆听命于吾笔端。神化其情,鬼变其状,神出于无声,鬼入于无臭,以与造化者游于不测,其才化,学亦与之俱化。”(《六莹堂诗集序》)他的诗纵横恣肆,笔力矫健、气韵沈雄,寄托深远。其诗各体俱佳,尤长于五言,五律较为特出,如《鲁连台》一诗:“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澥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这首诗作于1658年,时值作者离开广东北游,行至山东茌平县,登鲁连台旧址,不禁对鲁仲连建立的勋业产生深深的敬慕之情。此诗雄健豪迈,气势纵横,内容和形式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因而广为传诵。大均的诗歌,风格多样。其清幽雅澹的五律,尤得唐人神髓。如《摄山秋夕》诗:“秋林无静树,落叶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影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屈大均号骚馀,以屈原自比,诗歌亦主张学习屈原,一则楚骚上承风雅,二则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一点与大均也非常契合。他许多诗篇都采用《楚辞》中比兴讽谕的手法,如《有所思》、《美女篇有赠》等。大均还认为《十九首》可以与《诗经》媲美,是古诗的本源,要认真学习。他还说要提高诗的艺术技巧,要像杜甫教导儿子一样“熟读《文选》理”,就是要领会《文选》中的精髓,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叫人学习六朝的创作方法,而不要将其别为“伪体”以投向时尚,学习《文选》,效法六朝的目的是加强技巧的修养。他还主张学习杜甫,以杜甫为榜样。强调学习杜甫是因为杜甫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揭露黑暗方面更为深刻,作者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确实是继承了杜甫的精神。屈大均还对李白备极推崇,他的诗歌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又紧紧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描写现实,反映现实,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铸在一起,自成面目。是学李白比较成功的典范。他的诗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不仅在岭南堪称翘楚,放眼全国,亦堪称名家。
内容提要
《屈大均诗词编年校笺》为屈大均现存诗词作品(诗六千七百余首,词三百余首)的编年合集,以康熙丁丑凌凤翔刻本为底本,通校以陈阿平十五卷本及屈明洪十七卷本,并参校国学扶轮社本及《道援堂诗集》。本书的诗词编年部分,均于每题诗词之末作笺。笺的内容主要是:一、指出该题作品的写作时间;二、简述作者当时的行踪;三、笺释题中或作品中有关的地名;四、笺释题中所涉及的人物;五、间或点出作品的要旨。不编年部分,则仅对有关地点、人物、要旨略作笺释。书末附屈大均年谱简编和诸家友朋投赠诗文目录、诸家品题评论辑录,为研究屈大均提供了完备的资料。
目录
前言
卷一 居粤初什
浮丘谣
秋夜恭怀先业师赠兵部尚书岩野陈先生并寄世兄恭尹
送方瞳子
菜人哀
七夕家舍人兄奉命归娶赋赠
猛虎行
读先祖沧洲处士诗集
清明展先府君墓 四首
过清远诸滩
自英德至浛洸道中作
舟上连州 七首
过十八滩
赣州 二首
过彭蠡
彭泽舟中
春日洪州西山作
怀寄湖南尹叟
登庐山作 二首
庐山道中
石门有怀
登石门怀慧远尊者
望五老峰
紫霄峰
游简寂观 陆修静故居
归宗寺
开先寺楼作
开先寺古梅
五老峰背观三叠泉 二首
三叠泉
三叠泉操
玉川门作
玉川门精舍春日
豆叶坪病起
天池
观黄岩瀑布
狮子峰
康王谷观谷帘泉
三峡涧
雨过三峡桥上作 三首
石人峰下作
雨过坐三峡桥望石人峰流水
青玉峡
虎溪冬夜
暮春香山精舍
秋日庐山作寄缪天自
山中寄周青士
罗浮
咏罗浮
罗浮曲 二首
罗浮放歌
自冲虚观入锦屏峰
黍珠庵晚眺
明月寺作
由云母峰上大小石楼
二石楼下有怀
暮自瑶石台与具公荷薪归
夜上飞云顶
罗浮对酒歌 二首
罗浮道中作 三首
梅花村作
铁桥 五首
从轩辕宅入迷居洞
宿金沙洞
题张璩子山下书舍
送铁桥道人 三首
四百三十二峰草堂歌有赠
有所思
招梁器圃 二首
送家舍人
送铁井子
赵尉台下作
波罗晓望
读史
海幢病中
过朱十夜话
……
罗浮种上人诗集序(钱谦益)
九歌草堂诗集序(朱彝尊)
翁山诗略序(周炳曾)
屈翁山诗集序(徐嘉炎)
屈翁山诗集序(王源)
道援堂诗集序(毛奇龄)
翁山诗外自序
翁山诗外序(凌凤翔)
翁山诗外序(黄廷璋)
骚屑序(王隼)
作者介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广东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自号泠君、华夫。番禺人。其父屈宜遇是位喜爱读书的民间医生,对大均教育督责甚严,“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为讲解,弗以诿之塾师也。家贫,每得金,必以购书。”(《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大均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十四岁能文,十五岁能诗,与同里诸子结为西园诗社。十六岁补南海县学生员,并得到同乡释函昰的介绍,从陈邦彦(陈恭尹之父)读书于粤秀山。十七岁时为避清军追捕而遁入空门,后还俗。工诗词,与顾亭林、朱彝尊等清初大家皆有来往。
陈永正(1941— ),字止水,号沚斋。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2015年12月7日,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文摘
序言
最近几年,学术界对明末清初文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家不再仅仅关注他们宏大的政治抱负,也开始细致品味他们日常的情感流露和艺术追求。屈大均这位大家,他的诗词里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绪和家国情怀,非常有研究价值。因此,我非常关注这套书在史料的全面性和新颖性上的表现。是仅仅收录了常见的定本,还是做了大量的版本比对,发掘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珍稀版本?优秀的整理工作,往往能在细节处体现出研究者的功力,比如对一些题跋、序跋的重新审视,或者对诗词创作背景的精准还原。如果能在这方面有突破性的成果,那对于所有研究清初文学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阅读清单时,发现很多古代诗词集在注释和校勘方面总是差强人意,要么是注解过于浅显,对不上现代读者的学术需求,要么是校勘版本之间互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因此,一套严谨、可靠的学术性整理就显得尤为珍贵。我非常看重的是那种能够深入文本肌理,挖掘出字里行间隐藏的历史信息和作者心境的梳理工作。好的校注,不仅要纠正流传中的讹误,更要能够解释清楚那些时代特有的典故和背景,将读者真正带入到那个特定的时空语境之中。这套书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到位,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毕竟,面对古代的经典,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深度的解读和审慎的考证,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不是一团乱麻。
评分购买一套重量级的古典文学整理本,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阅读习惯的鞭策。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花架子”。这意味着我期待它在检索和使用上的便利性。比如,有没有详尽的人物、地名索引?诗词的起首句索引是否完备?这些工具性的设计,直接决定了一本书在日常使用中的生命力。一套好的工具书,应该是随时可以被快速调用的,而不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找某一首诗或者某一个典故的出处。如果这套书在“工具属性”上做得足够扎实,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是我未来研究和写作的坚实后盾,其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放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赏心悦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起毛边的材料,看得出出版方在选材上是相当考究的。字体排版也是一大亮点,大小适中,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世界里,也感觉不到明显的疲劳感。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把控,简直是决定我们是否愿意入手的重要因素。而且,全五册的体量,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收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意境深远的留白和恰到好处的纹饰点缀,完全抓住了古典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套书的整体呈现,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子匠人精神。
评分坦白说,我对古籍的接触,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但兴趣的维持,最终还是要依赖于阅读的便利性和享受程度。如果一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太过晦涩难懂,或者版式设计得让人抓耳挠腮,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期待这套书在内容组织上能够有清晰的脉络,比如清晰的时间线索或者主题分类,这样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藤摸瓜地进入到这位大家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在“笺注”的部分,能做到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那些复杂的考证过程,最好能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堆砌满屏的古奥术语,让人望而却步。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理解”的那个瞬间,而好的编排,就是促成这种乐趣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