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瓶时代的婚恋
定价:24.00元
作者:安群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240815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80后是在计划生育国策下伴随着计划经济生长的代独生子女群体,他们是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与“四二一”家庭孵化的“蛋”,也是世界向水瓶时代转化的产物。
这一切不可避免地撼动了传统的婚恋观念。当80后进入婚恋领域,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人们不由反问:80后怎么了?是80后在整体倒退,还是婚姻这种概念已经过时了?事实上,80后对传统婚恋的冲击正是现时代进行水瓶化的一个缩影,当我们长期认可的婚姻模式开始扮演长者的力量,也就无怪乎它会承担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一个婚姻关系相对松散的时代已经到来。水瓶时代赋予80后宽容、叛逆、自私、中性、智慧、八卦、理性的特征,80后又顺势把这种特征带入了婚恋。
目录
序言
章 理性与无耐
1.伤感的理由:爱是寂寞撒的谎
2.浪漫的理由:给爱情找个地方歇歇脚
3.无奈的理由:心急如焚的父母
4.顺应时代的理由:寻找同盟军
5.老掉牙的理由:用婚姻改变命运
6.现实的理由:奉子成婚新说
第二章 叛逆与自私
1.实际的态度:第三类单身
2.叛逆的态度:婚姻是一种逃离
3.真实的态度:相爱容易相处难
4.前卫的态度:我的婚姻AA制
5.我行我素的态度:闪离
6.兜圈子的态度:闪复
第三章 宽容与多样化
1.实用的主张:早婚
2.后现代的主张:闪婚
3.理性的主张:晚婚
4.环保的主张:素婚
5.勇敢的主张:形式婚姻
第四章 智慧与八卦
1.虚幻的路线:网婚
2.直接的路线:试婚·同居
3.异化的路线:新分居时代
4.一头雾水的路线:与对方父母的关系
5.冠冕堂皇的路线:独独一代
6.冒险的路线:婚外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赛博格的黄昏》的过程,简直像经历了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那些选择将身体大幅度机械化改造的人群,即“赛博格”。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对技术奇观的赞美或恐惧,而是深入挖掘了身份认同危机。当身体的自然部分被替换成功能更强大的机械组件时,“我是谁”这个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书中有一个案例研究特别吸引我,一个顶尖的音乐家,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演奏能力,植入了极其复杂的机械臂系统,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创作灵感——因为“完美”的执行力扼杀了随机性和激情。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充满了后现代的碎片感和反思的张力,大量使用隐喻和非线性叙事,读起来很有挑战性,但每一次拨开云雾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核时,都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它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执念,以及在追求“超越”的过程中可能付出的隐形代价。
评分《机器伦理的灰色地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未来议题:当人工智能拥有了决策权时,我们应该如何为其设定道德边界?作者并没有落入好莱坞式的“AI叛乱”的窠臼,而是专注于那些日常且微妙的伦理困境。比如,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面临不可避免的事故时,应该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保护行人?更进一步,如果AI被赋予了管理城市资源分配的权力,它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的决定,是否会损害少数群体的基本需求?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分章节讨论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在AI决策中的应用和局限性。作者的论证极其审慎,她强调,制定伦理规范的过程,其实是对人类自身价值观的一次深度审视。读完后,我对我们正在创造的智能体,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这不再是科幻,而是迫在眉睫的社会治理难题。
评分《失落的部落:数字游民的返璞归真》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记录了一群放弃了城市文明,选择在偏远地区建立“低技术”社区的年轻人。这本书的叙事极其生动,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耕种、如何建立起一套去中心化的社会规则、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过去那种依赖互联网和全球供应链的生活。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同情和理解,没有流露出任何对他们选择的优越感或批判。相反,她着重描写了这种“慢生活”带来的精神上的富足感和社群凝聚力的增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识传递”的描述,他们不再依赖屏幕,而是通过口述历史和手工艺的传承来维系文化。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治愈,像一股清泉,让人在被高速信息流裹挟的日常中,喘息片刻,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节奏和人际互动模式。
评分我对《代码下的灵魂》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认知资源去理解其复杂的理论框架。作者,一位资深的认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激进的观点:人类意识的本质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和独特,它更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涌现特性的算法结构。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模拟特定神经元网络来重现基础的感知和决策过程,并且论证了如果这个模拟足够精确,那么“拥有灵魂”的概念就可以被计算出来。虽然这些论述听起来有些冰冷和还原论,但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他引用了量子物理学、信息论以及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世界观被彻底地重塑了,关于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意义,都多了一层算法层面的理解。它迫使你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们引以为傲的独特性,或许只是一个精妙的计算结果。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未来社会人际关系的著作,名字叫《星际迷航:情感纽带》。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冷静视角,剖析了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下,人类情感连接方式的演变。书中描绘了几个令人深思的场景,比如“远程共情伴侣”的出现,人们通过神经接口共享情绪体验,但这种连接的深度和真实性引发了激烈的哲学辩论。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判断,而是详尽地梳理了支持和反对这种新模式的理由,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实验数据和心理学模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数字遗产”的部分,探讨了当一个人去世后,其数字人格如何继续与生者互动,以及这种“永恒的在场”对哀悼过程的复杂影响。书中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引人入胜,让我对未来的人类情感图景有了更立体、也更复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寓言,促使我反思我们当下正在建立和维系的关系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