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性的问题
定价:32.00元
作者:李银河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811157451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所有的社会都认为性是重要的,要研究当代的社会生活而不研究性问题已绝不可能。整整一代历史学家将他们的关注点从政治和战争转向了男女两性的日常生活。这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生存问题的重要性下降,“快乐”问题(福柯语)重要性上升的必然结果。
《性的问题》是作者对性问题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涉及了她对性问题的几乎所有主要观点,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观察这一问题的新鲜视角。
目录
序言
章 性的规范
性的意义
西方的传统性规范
中国的传统性规范
性规范在现代的变化
第二章 违法的性
有受害者的违法
无受害者的违法
性立法思想与量刑
第三章 违规的性
婚前性活动
婚外性活动
自慰
口交、与体位
频率与快感
老年性活动
同性恋
其他异常性活动
第四章 性别角度
性的性别差异
品问题
卖淫问题
家庭暴力问题
女权主义的性政治
第五章 性的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
性身份政治
性与权力
性的多元论
酷儿理论
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银河是当代中国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妇女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性社会学。她的许多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性作用。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具影响的人物之一。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
文摘
性的意义
哲人罗素说过:罪恶因地理位置而异。巴特勒也说过:道德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人对其周围人群当下的感觉。在食人族的国家,吃人就是道德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性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性规范会因性的意义不同而不同。例如,如果某人持有性的意义就在于生殖这一观点,他就会把为了快乐的性活动视为越轨的行为,否定它,批判它,制裁它;而如果某人认为性的意义根本就在于感官的愉悦,他对同样的行为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价,他会肯定它,赞同它,认为仅仅为了快乐的是符合性规范的。
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中,对性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做法,使人很难对它作出简单的概括,下结论说某种文化、某个社会对性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在一种文化传统之内,可能对某种性活动持尊重态度,而对另一种性活动加以限制。有些研究者注意到:儒教把性作为自然的功能加以接受,没有内在的罪恶感;但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性的公开表达方面保持极为严格的沉默。伊斯兰的女性全都要戴面纱,但是这一文化并不否定女性的。
序言
我通常不太偏爱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往往流于空泛,但这部作品的象征手法却显得恰到好处,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装饰,而是有机地融入了故事的血肉之中。例如,贯穿全篇的那条被污染的河流,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像是角色们道德沉沦的具象化体现,每一次对河流的描绘,都伴随着主角们一次艰难的抉择。语言风格上,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大量使用古雅且不常见的词汇,使得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古典而沉重的气息,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报——那种仿佛在阅读一部被时间遗忘的手稿的独特体验。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强,合上书本后,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情节片段,而是弥漫在空气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关于宿命和选择的沉思。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这份耐心最终会被那种深刻的、穿透人心的洞察力所回报。
评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部小说的叙事技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者对悬念的设置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信息隐藏上,而是基于对角色动机的复杂化处理。你总是知道“什么会发生”,但你永远无法确定“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会以何种代价发生”。这种预知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创造了一种持续的、内爆式的紧张感。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即使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场景中,但其内部的逻辑自洽性是无可挑剔的,所有细节的铺垫都在后续章节中得到了合理的回收,没有留下任何松散的线头。此外,这本书在探讨社会阶层与边缘化群体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目光,它既不美化贫困,也不妖魔化特权,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权力结构如何腐蚀人心。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的佳作,因为它蕴含的层次之多,让人感觉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结构和未曾注意到的微小线索,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章节或视角)都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一个宏大的主题。不同于线性叙事,作者采用了多重视角交织推进的方式,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视角并非简单地重复信息,而是从不同的侧面烘托出一种集体的无力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背景时,作者的笔触冷峻而克制,没有过度煽情,却通过细节的堆砌,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集体压抑氛围。我尤其对其中对“记忆与遗忘”主题的探讨印象深刻,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历史被集体选择性地遗忘时,个体所承载的真实记忆是否还有意义?这种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整部作品的节奏控制得非常老道,从开篇的缓慢铺陈到中段的暗流涌动,再到最后高潮部分的爆发与收束,张弛有度,绝无拖沓之感,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场迷雾,作者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疏离感,让你很难快速进入叙事的核心。我花了好大力气才适应了这种略显晦涩的文字风格,它不像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小说那样直白,反而更像是在雕琢一首古老的、充满隐喻的诗歌。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失落的家族遗嘱展开,但重点却全然不在于遗产的争夺,而是牵扯出那些被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摹,那些潮湿的、带着霉味的古老宅邸,仿佛本身就成为了角色之一,承载着几代人的秘密与叹息。叙事结构是跳跃的,时间线不断地闪回与跳跃,初读时让人有些迷失方向,但一旦抓住了某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它迫使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这本书显然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度探究,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未被明确点破的暗示。
评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层次感。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而是一个行走在灰色地带的矛盾综合体。作者没有采用任何廉价的心理独白来解释他的动机,而是通过他与其他角色之间微妙的互动,以及他在极端压力下的细微反应,让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旁观者”角色的处理,这个人物看似边缘,却是推动剧情发展和揭示真相的关键钥匙。他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真相”的固有认知,让你不禁反思,我们所看到的,是否真的是全部的事实。这本书的对话部分也极为精彩,充满了张力,很多时候,未说出口的话比说出来的更具力量,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默契,被作者捕捉得极其到位。我很少读到一部小说能如此精妙地平衡人物的内在冲突与外部世界的压迫感,读到中段,我几乎能感受到主角胸口那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