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侨大讲堂:国学常识大讲堂
定价:48.00元
作者:徐梦然,刘凤珍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5385
字数:
页码:3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徐梦然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代表性、*实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辑成这本《国学常识大讲堂》。
《中侨大讲堂:国学常识大讲堂》分为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国学掌故、国学大师等9个篇章,涵盖了职官制度、伦理道德、文体流派、语言文字、建筑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一窥堂奥,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目录
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天下”的范围
“中国”一词的由来
匈奴的兴衰
鲜卑人的历程
强盛一时的突厥
回鹘汗国
古老的羌人
吐蕃雄霸高原
党项人的西夏
契丹王朝
云南大理国
女真
蒙古帝国
三代之治
夏王朝
商朝
西周王朝
春秋时期
战国巨变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鼎立
西晋和东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王朝
清王朝
职官制度
皇帝
储君皇太子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刺史
侨郡县
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职能
尚书仆射
侍中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学
第五篇 史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节日
第八篇 国学掌故
第九篇 国学大师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中侨大讲堂:国学常识大讲堂》:
国家与王朝
“天下”的范围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的地理范围是有变化的。
“天下”一词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等地。另外,周边未被“王化”的地区,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国家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处于中国文化圈以内的日本、朝鲜等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中国”一词的由来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他们看周围的民族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其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中原地区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偏安一隅,却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等意。
……
序言
无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也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浅显易懂”而牺牲了精确性。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里面的案例选择非常贴合大众的认知基础,很容易引发共鸣,但深入挖掘后,你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和文化信息量巨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某项技艺或艺术形式时,那种对匠人精神的讴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尊重。读完后,我有一种冲动想要去查阅更多相关的原始资料,这正是一本优秀导读类书籍的价值所在——它为你开启了一扇门,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塞给你。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梳理国学脉络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阅读体验极其舒适。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偏向某一特定领域的介绍,但它像一张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将不同领域的重要节点都串联了起来。从诗词歌赋的格律美学,到古代礼仪中的人际哲学,再到那些耳熟能详却被我们忽略的成语典故背后的历史变迁,都有涉猎,而且处理得非常得当。特别是关于古代治理思想的部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能看到古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借鉴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觉得传统智慧并非陈旧,而是历久弥新的宝藏。我甚至发现,自己日常的一些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似乎都能在书中的论述中找到源头,这让我对自我认知也加深了一层。能在一本书里获得如此多层面的启发,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古代。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经典故事的重新诠释,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注入了与现代社会对话的活力。比如,对于某个古代哲人思想的阐述,它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对话,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让人茅塞顿开。更难得的是,作者的学识和情怀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读完合上书本,心里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民族根脉的重新认识和珍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和拥抱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体操。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知识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巧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知识点跳转到另一个相关的领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书中对一些常被误解的“常识”进行了澄清,引用的论据扎实可靠,让人信服,但表述上又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特别是那些涉及古代天文历法或者哲学思辨的内容,原本以为会是阅读的难点,结果读起来却异常顺畅,仿佛作者在身边耐心为你讲解。这本书真的能有效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是那种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好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这本书的,毕竟“国学常识”这个主题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谁知道呢,它竟然成了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大的惊喜之一。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绝不拖沓,信息密度却又非常高,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传统文化塑造成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象牙塔”,而是把它拉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层面。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的讲解,竟然能和我最近经历的一些小事联系起来,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美妙。文字风格非常鲜活,一点也不死板,夹杂着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就像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讲故事,既涨了见识,又觉得轻松愉快。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寻找文化锚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