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内外兼修的减龄书-吴清秋 湖南科技出版社 9787535781253

BF-内外兼修的减龄书-吴清秋 湖南科技出版社 97875357812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清秋 著
图书标签:
  • 减龄
  • 抗衰老
  • 健康养生
  • 内外兼修
  • 吴清秋
  • 女性健康
  • 美容养颜
  • 饮食养生
  • 生活方式
  • 湖南科技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81253
商品编码:297871549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内外兼修的减龄书 作者 吴清秋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535781253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女人的容貌30岁以前靠父母,30岁以后靠自己,女人的美丽事业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用心。本书从女性关注的皮肤、身材等问题来讲述如何看起来年轻不显老的方法。从肌肤、身材、饮食、运动、心理等层面介绍实际有效操作方便的减龄法,每个方面从测试认识自己的自身问题开始入手,逐一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法,根据读者的不同状况量身定制优势方法。

   作者简介
吴清秋,健康类媒体编辑、专栏作者,涉足保健、饮食、美容、育儿等领域,近年供职于*的健康网站,擅长将专业的健康知识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传播给读者,曾发表健康类科普文章几百篇,编导制作健康类视频节目30余期,在《家庭医生》等杂志发表文章数篇。
王健淇,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硕士,健康类媒体编辑,擅长撰写食疗养生、疾病防治等传播工作,出版图书《二十四节气吃什么》,负责《料“食”如神》、《癌症的真相与误区》、《健康流言终结者》、《谈骨论筋》等网络精品栏目,在《家庭医生》、《深航机上读物》、《东海航空》等杂志发表健康科普类文章几十篇,参与编辑健康图书十余本,其中《生命救助手册》荣获第二届中华出版物奖。

   目录

章 美容减龄篇 精致呵护养出娃娃脸

正确洗脸,越洗越年轻002
对症击退黑眼圈,让你重返年轻005
让肌肤喝饱水,才能养出娃娃脸008
肌肤不生锈,预防衰老别忘了抗氧化010
决战顽固黑头,跟草莓鼻说拜拜012
养出白嫩肌肤,甩掉“黄脸婆”恶名016
狙击小细纹,快速减龄的抗皱妙方018
勤敷面膜,让你永葆青春的秘诀021
看不见毛孔的肌肤才是年轻肌肤024
轻松解决唇部四大问题,还你莹润双唇028
抵御紫外线,做好防晒等同于抗衰老032
改善肌肤松弛,重新撑起娃娃脸035
长痘痘≠年轻,要战痘038
忽视卸妆让肌肤老十岁042
12个护肤坏习惯让你快速变老045

第二章 美体减龄篇 周全护理打造窈窕身姿
想要身材减龄,从杨柳细腰开始048
颈部要保养,别让脖子泄露你的年龄051
精心呵护出纤纤玉手054
赶走不雅麒麟臂,身形更少女057
挺直肩背让你年轻20岁060
别傻等胸部下垂,美胸靠你养出来064
脱毛有讲究,盘点那些不能犯的错误067
臀部不下垂 身形看起来更年轻070
经常做运动,纤细美腿不是梦074
做精致女人,坚持护理养出细嫩双足077
正确清洁身体,呵护肌肤健康080
清除九个护肤死角,做个无死角美人082
养护三千烦恼丝,可比从前更年轻086

第三章 营养减龄篇 健康饮食吃出年轻气色
补气血吃出白里透红092
健脾胃跟黄脸婆说拜拜106
去湿热远离油头垢面117
清肠毒让你“肠”保年轻129
滋阴润燥吃出水润亮泽142

第四章 健康减龄篇 身体健康才能朝气蓬勃
血管年轻等于身体年轻154
坚持步行,廉价又有效的抗衰老方式157
跳绳,懒女人的佳减龄运动159
有氧运动强健心肺,永葆少女精神162
指甲反应健康 频繁美甲老得快165
护眼小动作,让你双眸更明亮168
女人注意养胃,身体更健康171
闲来拉拉筋,肢体柔韧才能抗衰老173
警惕脊椎疾病,别让脊柱带你远离青春176
养好关节,放缓衰老的脚步179
5种运动保养心脏,让身体年轻健康181
当个“睡美人”,青春永不老183

第五章 心灵减龄篇 正能量让你容光焕发
爱笑的女人老得慢188
每天冥想减压健脑又健身189
充满自信,会让女人更美丽192
读书,让美丽更加持久194
经常听音乐,放松身心更快乐198
赶走不良情绪,为健康美丽加分201
爱“唠叨”能让你更年轻204
家庭关系和谐的女人更年轻205


   编辑推荐
大S宣言:美不惊人死不休,内养外调,来做个闪闪发光的大美人吧!
◎39健康网健康类专栏作家为您总结和解答全民关注的减龄问题。
◎全方面从美容、美体、饮食、体态和心态等角度解决减缓衰老的速度。
◎本书内容简明、实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岁月无痕,由内而外的焕新之旅:深度解析抗衰老与身心平衡的现代实践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对“美”与“健康”的追求已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修饰,而是深入到生命系统的深层优化与平衡。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指南,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持久的抗衰老策略,它超越了单一的美容或健身范畴,着眼于心智模式、生理机能与环境适应力的整体提升。 第一部分:内源性焕发——身体的精密维护与升级 本篇幅将深入探讨细胞层面的健康基石,引导读者理解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并学会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激活这些潜能。 一、 肠道微生态:第二大脑与免疫力的核心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消化系统,尤其是肠道菌群。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营养吸收效率、炎症水平乃至情绪稳定。 菌群平衡的艺术: 详细解析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的科学原理。探讨如何通过个体化的饮食结构(如发酵食品、高纤维植物)来重塑一个多样化且强健的微生物群落。 肠漏与慢性炎症: 深入剖析“肠漏症”(Leaky Gut)如何成为全身性炎症的隐形推手,并提供具体的膳食干预方案,包括麸质、乳制品的敏感性测试与替代策略。 胃酸的复兴: 针对现代人常见的胃酸不足问题,阐述其对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的影响,并介绍安全的促酸技巧,如利用苹果醋或甜菜碱盐酸的适度使用。 二、 线粒体功能:能量工厂的效率调控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其功能衰退是衰老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力。提升线粒体的数量和效率,是实现持续活力的根本。 线粒体的“燃料”清单: 详细介绍对线粒体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如辅酶Q10(CoQ10,及其更易吸收的泛醇形式)、PQQ(吡咯并喹啉醌)和NAD+前体(如NR和NMN)。分析不同年龄段的补充策略与剂量考量。 代谢的灵活性: 介绍“代谢灵活性”的概念——身体在燃烧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之间切换的能力。通过间歇性禁食(包括16/8、隔日禁食)和低强度持续运动(LISS),训练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减少血糖波动带来的细胞压力。 酮体:备用能源的开发: 探讨内源性酮体的产生及其对神经保护、抗炎作用的益处。提供如何通过饮食调整安全地进入轻度酮症状态的方法,而非盲目追求高脂肪摄入。 三、 激素平衡与深度睡眠:修复的黄金窗口 荷尔蒙是身体的信使,其失衡是加速衰老的明确信号。深度睡眠则是身体进行细胞修复和记忆巩固的唯一时间。 压力荷尔蒙的管理: 深入剖析皮质醇的昼夜节律。介绍适应原(Adaptogens)如南非醉茄、红景天等,如何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慢性压力,避免皮质醇的长期高企对胶原蛋白的破坏。 性激素的平稳过渡: 针对更年期前后或荷尔蒙波动期,讨论天然植物雌激素(如木脂素、葛根提取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确保甲状腺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重要性。 睡眠卫生的精细化: 抛弃泛泛的“睡前关灯”建议,本书提供一套针对性强的“睡眠前区设置”方案,包括蓝光过滤技术、温度控制的最佳范围、以及建立精确的“睡眠锚点”仪式,确保快速进入深度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 第二部分:外显优化——皮肤、体态与环境适应力 这一部分关注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如何通过外部的护理和姿态的调整,展现出由内而外的健康光彩。 一、 皮肤屏障的构建与修复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其抗衰老能力取决于屏障的完整性和胶原蛋白的质量。 “脂质三明治”的构建: 详细解析皮肤屏障结构中,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黄金比例。推荐特定的外用配方,强调“少即是多”的护肤哲学,避免过度去角质带来的屏障损伤。 光老化与自由基防御: 不仅仅是防晒霜。系统介绍抗氧化剂的“组合拳”:维生素C(L-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磷酸镁等不同形态的效用)、维生素E和阿魏酸的协同作用。并介绍最新的光修复技术,如修复DNA损伤的酶类产品。 胶原蛋白的真相: 分析口服胶原蛋白肽的分子量、特定氨基酸序列(如甘氨酸、脯氨酸)对刺激内源性胶原再生的实际效果。区分I型、III型和II型胶原蛋白的应用场景。 二、 体态雕塑与关节保护 衰老常常伴随着体态的塌陷,这不仅影响外观,更限制了生命活力。 核心稳定与姿态链重塑: 关注深层核心肌群(如腹横肌、多裂肌)的激活训练,而非单纯的腹肌训练。介绍如何通过瑜伽、普拉提或功能性训练,重建“衣架”般的良好站姿和行走模式。 筋膜的柔韧性与释放: 深入讲解筋膜系统在身体连接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教授如何利用泡沫轴、按摩球等工具,针对性地释放胸椎、髋屈肌和足底筋膜的紧张,以恢复活动度,减少代偿性疼痛。 骨密度与负重训练的科学应用: 明确指出骨骼健康并非只靠钙片。重点阐述骨骼对负荷的适应性反应,推荐安全有效的渐进式负重训练方案,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预防骨质疏松。 第三部分:心智韧性与长期适应(Resilience) 真正的减龄,是心智对环境变化的弹性适应能力。这一部分侧重于神经可塑性与情绪管理的实践。 一、 神经可塑性与认知储备 大脑的可塑性并非只属于年轻人,通过特定的训练可以持续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用进废退”的实践策略: 介绍如何通过学习新技能(如外语、复杂乐器)来挑战大脑的执行功能。推荐使用双重任务训练,即在完成一个动作的同时进行心智运算。 冥想的科学进阶: 深入探讨专注力冥想(Focus Meditation)和开放觉知冥想(Open Awareness)对前额叶皮层的影响。提供具体的呼吸法训练,用以调节迷走神经张力,从“战斗或逃跑”模式切换到“休息与消化”模式。 数字排毒与心流体验: 分析过度信息输入对注意力的碎片化影响。指导读者如何设计“深度工作块”,主动追求心流状态,这是大脑自我修复和高效能运转的最佳生理环境。 二、 情绪的内观与解构 许多生理衰老迹象源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 识别情绪的生理信号: 教导读者识别焦虑、愤怒和悲伤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如肩膀僵硬、胃部收缩),并将其视为需要处理的内部“信息”,而非必须压抑的“噪音”。 感激的力量与积极神经递质: 探讨感恩日记和利他行为如何直接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强调建立强有力的社会连接,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预测长寿的最强指标之一。 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幅清晰的蓝图:减龄并非与时间抗争,而是一场与身体、环境的深度协作。通过对内部系统的精细调校和外部习惯的优化重塑,读者将发现,真正的青春,源于持续的平衡与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色彩心理学的书籍,简直打开了我对日常世界全新的感知大门。我一直以为颜色只是视觉上的美感,顶多就是衣服搭配上的选择,但这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每一个色调、饱和度、明暗度,都在无声地对我们的情绪、决策甚至生理反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书里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医院和办公室常用冷色调,那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冷静、克制的氛围,避免过度兴奋或焦虑。反过来,温暖的橘色和红色是如何刺激食欲和行动力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快餐店总是爱用这些颜色。更深入的探讨涉及到文化差异,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文明中的象征意义差异巨大,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接收信息时,是不是也被潜意识中的色彩语言所操控了。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设计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我把书房的灯光调成了柔和的暖白光,而不是刺眼的日光灯,很快就发现阅读的持久力和舒适度有了显著提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视觉符号包围的时代,学会“阅读”这些无声的语言,是提高生活质量和洞察力的必修课。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把复杂的视觉科学讲得生动有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玩一场解谜游戏。

评分

最近手头的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实在称得上是“思想的清道夫”。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先行、碎片化传播盛行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结论”,却鲜少有人教我们如何去审视这些结论的“来源”和“逻辑链条”。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教你如何剥开事物的表层,直击其背后的假设和论据的有效性。它非常注重实践性,书中充满了各种日常案例——从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党,到商业广告中的误导性陈述,再到网络辩论中的逻辑谬误,比如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等等,都做了清晰的图解和辨析。我以前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论调,自己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但说不出个所以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拿到了一套思维的“体检工具包”。我现在阅读任何论证时,都会习惯性地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这个论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作者的立场有没有隐藏的利益冲突?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让我在获取信息时更加稳健,甚至在日常决策中也变得更加果断,因为我不再被情绪化的口号所裹挟。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个人认知安全系数的必备读物,它教会你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别人喂给你的“标准答案”。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典音乐鉴赏的书,它完全改变了我对古典乐的刻板印象,让我从一个“听众”升级为了一个“聆听者”。过去我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就是高雅、严肃,听不懂也提不起兴趣,总觉得那不是我的世界。然而,这本书用非常亲民的笔法,将巴赫的复调结构、莫扎特的旋律线条,乃至贝多芬的戏剧性冲突,讲解得如同在听一场精彩的侦探故事。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聚焦于音乐背后的“人性”和“时代背景”。比如,她会告诉你,某一段乐章之所以听起来充满挣扎和爆发力,是因为作曲家当时正经历着怎样的政治动荡或个人困境。这种“对号入座”的学习方式,让原本遥远的音乐作品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入门工具包:如何选择合适的版本、如何循序渐进地去理解奏鸣曲式等复杂结构。我现在听音乐时,不再只是背景噪音,而是会主动去追踪某个声部的变化,去感受主题是如何发展和回归的。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每一次聆听都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探险,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拆除了通往古典艺术殿堂的高墙,让我们普通人也能找到欣赏的乐趣和门径。

评分

手头这本关于极简主义哲学的书,对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一场温和的“地震”。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囤积者,总觉得“留着以后可能有用的东西”才是安全感的来源。这本书没有一味地鼓吹扔东西,而是深入探讨了“拥有”背后的心理动机——恐惧、身份认同以及对未来的过度规划。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物质的堆积,往往对应着精神上的空虚和焦虑。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外部的物件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时,我们才能真正自由。书中给出的案例非常引人深思,比如一位艺术家如何通过清空工作室,反而激发出更强大的创造力,因为空间不再被过去的“作品”所占据,而是为新的可能性留白。阅读过程中,我没有立刻开始大扫除,而是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保留的这些东西,它们服务于我的现在,还是仅仅束缚着我的过去?这种反思是渐进的,不像很多鸡汤文那样急于求成。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解开对“拥有”的执念。我现在发现,清理掉一些不常用的工具和衣物后,整理和寻找东西的时间大大减少,这节省下来的精力,让我能更专注于我的兴趣爱好。这是一本关于“减法哲学”的实践指南,非常适合那些觉得生活被太多琐事压得喘不过气的人。

评分

最近翻开一本关于时间管理和自我成长的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剖析了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瞎忙”状态,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那个能真正让我们高效运转的内核。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真正的效率提升,往往来源于对“不做”的选择,而不是对“要做”的堆砌。我以前总觉得,把待办事项清单填满就是充实,结果常常是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这本书引导我开始审视那些消耗我精力却产出极低的事情,比如无休止地刷社交媒体,或者在一些不重要的小事上过度纠结。它教我的不是如何挤出更多时间,而是如何像一个精明的投资者一样,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回报率最高的领域。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心流”的描述,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玄学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了一套可以训练的技能。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那些能让我完全沉浸其中的环境,哪怕只是每天抽出半小时专注于一项复杂的任务,那种专注带来的满足感,是以前瞎忙一整天都比不上的。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了理论,更像是递给我一张地图,指引我从混乱的日常中找到那条通往内心秩序的小径。它让我开始真正理解,掌控时间,其实就是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