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
定价:32.00元
作者: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100801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普遍缺乏学理性、忽视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成年人因素等不足,试图从学理上把当今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框架中加以审视和反思,力求还原中西文化中未成年人道德境况的历史本相,揭开当代未成年人双重道德境遇的现实面纱: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一背景,解答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何以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成为一个话题和问题:提出并合理阐释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这一富有现代性意味的重要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足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洞察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作为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想模型与高诉求之内在机制和重大价值。
目录
代际伦理研究的又一创新之作(代序)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概念辨析
三、研究路径
章 历史镜鉴与现实反思
一、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
二、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
三、未成年人当代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
四、未成年人道德地位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二章 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代际视角
一、杜威儿童中心论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二、涂尔干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三、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五、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代际关系的变化及其道德表现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变迁
三、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变化的道德后果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四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
一、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代际体现
二、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
三、成年人道德价值观
四、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
五、诸道德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六、道德价值观代际构成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五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与代际整合
一、对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三种态度
二、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核心和本质
三、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何以可能
四、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及其三个向度
五、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的条件和机制
六、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和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六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及其主要表现
一、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双向路径
二、道德价值观代际交互主体性模式
三、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主要表现
结语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与成年人的道德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廖,男,1962年10月生于湖南邵阳。哲学博士,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被湖南省委、湖南省授予“湖南省社会科学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架构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脉络分明。作者似乎深知读者在面对厚重内容时的耐心限制,因此他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和章节总结来帮助读者梳理思路,确保读者始终能跟上作者的思维列车。我发现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处理得尤为精彩,它并没有简单地做结论性的概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研究方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讨论空间,这使得这本书的讨论并未因合上书页而终止,反而在我心中酝酿发酵。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初读可能吸收了七八分,但后续的每一次重温,都会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的层次,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在关键节点设置了引人入胜的“小高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复杂议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他总能将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并置,然后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张力与和解的可能性。读到某一章节时,我甚至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了好久,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些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个人经历和认知盲区。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正是我阅读非虚构类书籍所追求的极佳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句式多变,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含蓄,这种文字的韵律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出现。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极强的现实关照性上。作者似乎深谙当下的社会脉络,他没有沉溺于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建,而是紧密地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切实体会到的具体情境进行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沟通鸿沟”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贴切的例子说明了信息在不同群体间传递时可能发生的扭曲和失真。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身边一些人的互动模式,也意识到了一些过去被我忽略的潜在冲突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新的钥匙,可以去开启理解世界的新大门。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分析工具,这种实用性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工艺吸引了,那种精装本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力作。翻开扉页,前言部分作者的语气就显得非常真诚,像是在和老朋友娓娓道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抛出的那个引人深思的论断,虽然我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对这本书接下来内容的期待。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总的来说,从物理触感和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了一个高品质的初步印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文字的世界。
评分我阅读了这本书的引言和前几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细腻。他似乎对社会学、心理学乃至伦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地毯式的梳理,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作者经常使用跨学科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比如他将某种社会现象与个体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对照分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他提到的一些经典案例,虽然经过了学术性的提炼,但依旧能从中感受到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不过,我个人觉得在某些地方,作者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可以更加通俗易懂一些,毕竟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能涵盖了不同背景的人群,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偶尔会让刚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感到一丝门槛。但瑕不掩瑜,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