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中药养生堂
定价:29.80元
作者:吴圣贤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01271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篇 荷叶——调血脂 / 1
一、朱元璋与荷叶 3
二、荷叶的两大保健功效 5
三、荷叶为什么能 6
四、推荐5个荷叶方法 9
五、荷叶10问 13
六、荷叶调血脂 15
七、荷叶养生的5个注意事项 18
八、教你一招——小窍门 19
九、说字解病——肥 19
第二篇 何首乌——延年益寿抗衰老 / 21
一、何首乌传奇 23
二、何首乌的两大功效 26
三、中医对养生抗衰老的认识 2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千古医韵:探寻中华瑰宝的现代回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药材图鉴模式,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的叙事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中。作者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行文之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古人智慧的敬畏。比如,书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不再是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描绘古代医家如何观察四季更迭、风霜雨雪对人体影响的细腻笔触展现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五行生克”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不同体质的人在不同季节需要调整饮食结构。这种将宏大理论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中医的门槛,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养生精髓。书中对于那些已经失传或鲜为人知的传统养生功法也有所提及,虽然没有详细的步骤演示,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足够引人深思,激发了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健康之道。整体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与自身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远超一本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
评分我近期阅读的《古籍秘钥:解读古代养生文献的密码》这本书,风格偏向学术考据,但结构安排十分巧妙,保证了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速成秘籍”,而是带领读者回溯到源头,去理解那些经典著作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书中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养生章节的解读,采用了多版本对比和注释梳理的方式,非常严谨细致。例如,作者对“起居有常”的理解,不仅引用了古代文献的原文,还结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推测和论证,使得“常”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变得立体而丰富。对于那些对中医理论根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地图”和“指南针”,帮助我们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找到可靠的航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考据的同时,也展现了极强的批判性思维,对一些流传已久的说法提出了合理的质疑,并给出了基于文献的新解释。读完后,我对中医的理解深度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概念,而是开始探究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身心连接”的哲学指南——《静水深流:现代压力下的古老安神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贴合当代社会的需求,直面高压生活对人精神层面的巨大冲击。它将传统中医的“藏神”、“安神”理念,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匠心的调理体系。作者没有急于推荐复杂的药方,而是从呼吸、意念、以及对情绪的觉察入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冥想和导引术,来平复“心火”和“肝气郁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情志致病”的分析,它细致地剖析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拖延、易怒等情绪如何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生理健康。书中所传授的“收心法”,操作性极强,不需要任何器材,只需要专注和耐心,对于长期失眠或思绪过快的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沉稳,充满了同理心,读起来让人感到被理解和被抚慰,它教导的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保持清醒和宁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命管理学。
评分《山野行吟:一位道家游医的足迹》这本书,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由的生命气息,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跟随一位洒脱的隐士进行一次漫长的山野考察。作者完全抛弃了传统教材的刻板说教,而是用第一人称的游记形式,记录了自己追随一位隐居山林的老道士学习草药采集、辨识以及简易外治法的过程。文字描绘的场景极富画面感,无论是清晨薄雾中辨认露水沾湿的草药,还是夜晚围着篝火听老道士讲述草药的神奇传说,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体验”和“实践”,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微妙的、充满灵性的互动。书中记录了许多针对常见病症,如跌打损伤、风寒感冒等,用山中常见植物的快速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极其简便,但效果出人意料。虽然其中不乏带有民间色彩的夸张描述,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提醒现代都市人已经遗失了多少本能的生存智慧。这本书更像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深情的情书。
评分《舌尖上的智慧:从药膳到日常的味觉哲学》这本书的视角极为独特,它将美食与健康紧密地绑定在一起,简直就是一本披着养生外衣的美食散文集。作者似乎对食材的“性味归经”有着近乎偏执的研究,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对一道看似家常的“菊花粥”的描述所吸引,他不仅讲述了如何熬煮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菊花的清肝明目功效,还穿插了一段民国时期某位名士每日清晨以此为早餐的轶事。这种将食疗提升到艺术和生活品质层面的写法,非常对我的胃口。与那些只罗列食材功效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吃”和“为何这样吃”。它探讨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是如何顺应当地气候和水土而形成的独特的养生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药食同源”概念的深入剖析,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食材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某些食材在古代药典中的记载以及它们在民间流传的独特用法,比如某些香料在烹饪中不仅仅是调味,更承担着化湿、理气的微妙作用。这本书读完后,我立刻去厨房实践了几道食谱,那种既满足口腹之欲又感到身体轻盈的感觉,是任何单一食材介绍都无法比拟的深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