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代際互動: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代際維度
定價:32.00元
作者:廖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100801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針對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研究普遍缺乏學理性、忽視社會轉型的影響和成年人因素等不足,試圖從學理上把當今中國未成年人道德建設放在社會轉型時期由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所構成的代際關係框架中加以審視和反思,力求還原中西文化中未成年人道德境況的曆史本相,揭開當代未成年人雙重道德境遇的現實麵紗:依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年深刻的社會轉型這一背景,解答未成年人道德建設何以隻有在現代社會纔成為一個話題和問題:提齣並閤理闡釋道德價值觀的代際構成這一富有現代性意味的重要問題從理論和現實的雙重視角,立足於道德價值觀的代際分化和代際整閤,洞察道德價值觀的代際互動作為當代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理想模型與高訴求之內在機製和重大價值。
目錄
代際倫理研究的又一創新之作(代序)
導論
一、問題緣起
二、概念辨析
三、研究路徑
章 曆史鏡鑒與現實反思
一、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
二、中國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況
三、未成年人當代道德境遇的雙重變奏
四、未成年人道德地位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
第二章 現代道德教育理論中的代際視角
一、杜威兒童中心論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代際視角
二、塗爾乾集體主義道德教育理論及其代際視角
三、皮亞傑兒童道德認知理論及其代際視角
四、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其代際視角
五、對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啓示
第三章 社會轉型與代際關係的變化及其道德錶現
一、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的轉型
二.、社會轉型與道德價值觀的代際變遷
三、社會轉型期代際關係變化的道德後果
四、社會轉型時期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設
第四章 道德價值觀的代際構成
一、道德價值觀多元化的代際體現
二、未成年人道德價值觀
三、成年人道德價值觀
四、社會整體道德價值觀
五、諸道德價值觀的相互關係
六、道德價值觀代際構成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
第五章 道德價值觀的代際分化與代際整閤
一、對道德價值觀代際分化的三種態度
二、道德價值觀代際分化的核心和本質
三、道德價值觀代際分化何以可能
四、道德價值觀代際整閤及其三個嚮度
五、道德價值觀代際整閤的條件和機製
六、道德價值觀代際分化和整閤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
第六章 道德價值觀的代際互動及其主要錶現
一、道德價值觀代際互動的雙嚮路徑
二、道德價值觀代際交互主體性模式
三、道德價值觀代際互動的主要錶現
結語 未成年人道德建設與成年人的道德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廖,男,1962年10月生於湖南邵陽。哲學博士,現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倫理學會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傢,被湖南省委、湖南省授予“湖南省社會科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其極強的現實關照性上。作者似乎深諳當下的社會脈絡,他沒有沉溺於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構建,而是緊密地圍繞著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切實體會到的具體情境進行剖析。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溝通鴻溝”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貼切的例子說明瞭信息在不同群體間傳遞時可能發生的扭麯和失真。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身邊一些人的互動模式,也意識到瞭一些過去被我忽略的潛在衝突點。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把新的鑰匙,可以去開啓理解世界的新大門。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和分析工具,這種實用性是許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工藝吸引瞭,那種精裝本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力作。翻開扉頁,前言部分作者的語氣就顯得非常真誠,像是在和老朋友娓娓道來,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關切。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的那個引人深思的論斷,雖然我暫時還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層含義,但它像一盞燈,照亮瞭我對這本書接下來內容的期待。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號大小適中,行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像我這樣喜歡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總的來說,從物理觸感和視覺體驗來看,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瞭一個高品質的初步印象,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文字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到位,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在關鍵節點設置瞭引人入勝的“小高潮”。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復雜議題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他總能將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並置,然後不動聲色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它們之間的張力與和解的可能性。讀到某一章節時,我甚至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瞭好久,因為它觸及到瞭一些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個人經曆和認知盲區。這種“被挑戰”的感覺,正是我閱讀非虛構類書籍所追求的極佳體驗。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句式多變,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含蓄,這種文字的韻律感,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風景齣現。
評分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邏輯架構非常清晰,層層遞進,脈絡分明。作者似乎深知讀者在麵對厚重內容時的耐心限製,因此他巧妙地運用瞭小標題和章節總結來幫助讀者梳理思路,確保讀者始終能跟上作者的思維列車。我發現這本書的收尾部分處理得尤為精彩,它並沒有簡單地做結論性的概括,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未來的可能性和更廣闊的研究方嚮,留下瞭充分的想象和討論空間,這使得這本書的討論並未因閤上書頁而終止,反而在我心中醞釀發酵。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的書,初讀可能吸收瞭七八分,但後續的每一次重溫,都會發現新的細節和更深的層次,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閱讀投資。
評分我閱讀瞭這本書的引言和前幾章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和細膩。他似乎對社會學、心理學乃至倫理學的相關文獻進行瞭地毯式的梳理,每一個論點的提齣都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我注意到作者經常使用跨學科的視角來分析問題,比如他將某種社會現象與個體的心理發展階段進行對照分析,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人耳目一新。特彆是他提到的一些經典案例,雖然經過瞭學術性的提煉,但依舊能從中感受到鮮活的生活氣息,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闡述變得生動起來。不過,我個人覺得在某些地方,作者對一些專業術語的解釋可以更加通俗易懂一些,畢竟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可能涵蓋瞭不同背景的人群,過多的專業術語堆砌,偶爾會讓剛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感到一絲門檻。但瑕不掩瑜,其深厚的學術功底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