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全集 奏稿
定价:146.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正文辅以旁注:采用了书口旁注的形式,将奏稿的正文提要,奏稿中的警句格言摘抄作为旁注,以助阅读
*内容精心筛选,这些重要的奏稿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主要体现
*收录曾国藩所有的重要奏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曾国藩的仕途轨迹。
*内文排版古典雅致,简约清晰,增强阅读舒适感
内容提要
曾国藩的奏稿分为三卷,其内容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的“遵义大礼疏”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的“楚岸盐引淮川分界行销折”止,将其一生的奏折进行重新筛选编撰,将所有重要奏稿收录在内。
据现有可见的奏折,其中绝大部分和太平军有关。从奏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是如何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在籍侍郎,逐步成为清军主将,并进而平定太平天国的。除此之外,奏折叙述*多的便是剿捻和自强运动的各项建议。
目录
卷一
遵议大礼疏
应诏陈言疏
条陈日讲事宜疏
议汰兵疏
议复李纲从祀文庙疏
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备陈民间疾苦疏
平银价疏
请宽胜保处分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
附陈办团稍有头绪即乞守制折
巻二
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特参副将清德折
拿匪正法并现在帮办防堵折
保参将塔齐布千总诸殿元折
请将副将清德交刑部治罪
移驻衡州折
暂缓赴部并请筹备战船折
请截留粤向筹备炮船
筹备水陆各勇赴皖会剿俟粤省解炮到楚乃可成行折
沥陈现办情形折
衡永一带剿匪未毕折
厘正衡清=县保甲片
报东征起程日期折
请派大员办捐济响折
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
贼退出南省现驻岳州折
请恤储玫躬等折
岳州战败自请治罪折
探明前路成病宗片
报崇通:剿匪胜仗折
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
靖港败演自请治罪折
保水陆统领各员片
恭谢天恩折
卷三
水师克复岳州南省已无成踪折
调浙江龚振麟 来楚造炮片
请催广东续解洋炮片
水师迭获大胜将犯岳 更茂 船歼灭折
请领捐照折
..........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初读《曾国藩全集·奏稿》时,我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些关于官场规矩、朝堂礼仪、以及国家大事的论述,让我应接不暇。但慢慢地,我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某种“规律性”和“人情味”。曾国藩在奏报时,不仅仅是枯燥地陈述事实,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皇帝的忠诚,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个人情感。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向朝廷争取资源,如何化解内部矛盾,如何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这些都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虽然奏折的主题往往是军事或政务,但他偶尔也会提及灾情、民情,以及如何赈灾、安抚百姓。这种将国家大事与民生福祉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冷酷无情的官员形象,而是一个真正肩负起治国安邦责任的实干家。他对于如何“持重”、“求稳”,以及如何在变局中“应变”,都给出了深刻的见解。读他的奏折,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对话,他的智慧和经验,穿越时空,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评分刚开始接触《曾国藩全集·奏稿》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堆冰冷的公文,充斥着官腔和套话。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这份奏折集,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立体。曾国藩在其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硬实力”,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软实力”。他不仅仅关注如何打仗、如何治理,更关注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他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治国理念中,这一点在奏折中屡屡体现。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慎始”和“固本”的强调。无论是在军事行动的部署,还是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上,他总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流于表面。他对待政敌的态度,对待下属的恩威并施,都显得游刃有余。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奏折中,他所提出的建议,常常显得深谋远虑,并且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量。我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对于“道义”和“责任”的坚守。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人物的复杂性,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消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更加投入。我尝试去理解曾国藩身处的那个时代背景,理解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复杂局面。他的奏折,就像是一份份加密的史料,需要读者细细解读,才能剥茧抽丝,看到事件的真相和他的真实意图。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用人”之道的论述,他如何识别忠诚、能力、品德,如何发挥部下的长处,避免短板,这些都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 在某些奏折中,我看到了他对战争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后勤保障的严谨规划,以及对战术部署的深思熟虑。这不仅仅是军事家的视角,更是一个对责任有着深刻认知的人,在每一个微小环节上都力求完美。他对于如何“整顿纪律”、“严明赏罚”,以及如何“培植力量”的阐述,都充满了实操性。读他的奏折,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方法论。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评分读《曾国藩全集·奏稿》确实是一件颇具挑战也极其有益的事情。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的感受,那是一种面对历史洪流的敬畏感,仿佛手里握着的是晚清中国最核心的脉搏。起初,我被那些古朴的文字和繁复的官场术语所震撼,总觉得它们离现代生活太遥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些奏折并不仅仅是官方文件,它们是曾国藩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用血泪与智慧写就的一部波澜壮阔的个人史,更是晚清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生动记录。 我特别关注的是曾国藩在处理湘军事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对手下将领的精准洞察。他奏报中对兵员素质、军粮供应、武器弹药等细节的反复提及,无不体现了他对战争胜负的精打细算,对生命的珍视。每一次战役的得失,他都能在奏折中条分缕析,既不推诿责任,也不夸大功劳。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他面临重大挫折,比如九江失陷、安庆之围受阻时,奏折里流露出的那种沉着与坚韧,以及他不断反思、寻求解决之道的方法,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不仅仅是军事指挥,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展现了一个如何在绝境中保持清醒和勇气的领导者形象。
评分《曾国藩全集·奏稿》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是一部活生生的晚清政治史,也是一位卓越的实践家的人生修炼手册。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努力挣扎、如何求生存、如何寻求突破的真实写照。曾国藩在奏折中,对朝局的分析,对敌情的判断,对政策的建议,都显得极其精辟和深刻。他对于如何“驭人”,如何“用财”,以及如何“练兵”,都有着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他面临巨大压力和巨大挑战的时候,他依然能够保持一种理性和冷静,并且在奏折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并非一味地迎合,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且用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担当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如何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