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集(繁体字版)
定价:50元
作者:栾贵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04337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由是观之,《集》的面世,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从而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发掘和科学整理,其**研究成果也必然影响整个世界重新看待、认识和评价中华古代文明对全球文明的发展和贡献。中华文化必将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内容提要
本集得異文19870字;新輯語文15970字。又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西昇經》《顯道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等六種作為附錄,集中存錄了許多遺句,計達17000字。以上共計52840字,已達傳統所云五千言的10倍。此當為研讀探討大哲學家思想的重要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和的時代、的貢獻,不可或缺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系钱钟书先生的弟子,在钱先生指导下从事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之业近30年,此书的出版是,它将让读者和古代文化的研究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繁体字版”标签,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暗示了编纂者对文本原貌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它可能收录了大量或因简体化处理而略显失真的古典术语或特有表达。这种坚持,在追求效率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我猜想,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很可能会包括大量来自港澳台地区、海外研究中国古典学的学者,以及对传统汉字文化有深厚情感的读者。因此,内容上,我期望它能展现出极高的文本精确性,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用词的选择都应经得起古籍研究专家的推敲。如果它能提供清晰的注释和引文出处,那就更臻完美了。我设想,它可能收录了某一套至关重要的古典典籍的完整或部分数字重建工作,展示了从泥金小楷到屏幕阅读的演变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区分一部“工具书”和一本“传世之作”的关键所在,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这部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中国古典”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热情。想象一下,那些流传千年的典籍,经过现代“数字工程”的重新梳理和展现,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扫描或录入,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尘封在故纸堆里的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会涉及到对古代文献的结构化处理、数据挖掘,甚至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分析和重构古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平衡传统文献的“古韵”与现代技术的“锐利”。如果做得好,它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学、科技史的里程碑式的工具书,让每一个对古典文献有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都能更高效、更深入地探索宝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次有力推动,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一窥数字时代如何为“古典”赋能的究竟。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整理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看到“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这个系列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可能性。我总觉得,古代的许多著作,由于其载体的限制,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讹误、残缺,或者仅仅是呈现方式不够直观。这部书,我预感它在内容编排上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一套深刻的方法论。它或许会展示如何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古籍、不同版本中的碎片信息进行交叉比对、考证、最终整合为一个更接近原貌的“工程化”成果。这背后涉及的应该是复杂的文本分析、版本校勘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那些涉及古代天文、数学、医药等领域的复杂图表和公式。如果它能以一种现代人易于理解和检索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深奥的知识体系,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更具有普及和教育的意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带领我们领略古人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与巧妙,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面的阅读上。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我更看重的是阅读体验和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尽管我知道其背后必然是严肃的学术工程,但我更希望它能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提供一种“可亲近性”。我期待它在排版、字体选择上能兼顾古籍的美感与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嵌入一些互动式的元素,比如点击某个古文词汇能即时弹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解释,或者某个复杂的古代机械图能被立体化展示,那无疑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给专家看的参考书,也能成为引导年轻人进入古典世界的一扇引人入胜的“数字之窗”。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部书的意义就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而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它将用现代的语言和工具,向世界讲述最古老的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魅力,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读到“集”这个字,我心里咯噔一下,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庞大和汇集性。这绝不是一本轻薄的小册子,而更像是一套体系化的知识库的缩影。它可能不是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典籍,而是对某个领域内,经过数字工程处理后的多部重要古籍成果的集中展示。这意味着读者可以从中横向比较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论述,这在研究思想史或文献流变时极为重要。我希望这部“集”能体现出某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引导读者沿着一条清晰的路径,理解中国古典知识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进、分化、最终汇聚的。如果它能附带详尽的检索系统或交叉引用功能,那就太棒了。我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耗费大量时间在浩瀚的古籍中“大海捞针”;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桥梁,直达知识的核心。这部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古典文明全景的数字化的“鸟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