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平洋战争3:不宣而战
定价:59.80元
作者:青梅煮酒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4357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太平洋战争”系列自2015年7月在天涯社区连载后,作者连续两年获得天涯社区“煮酒论史”栏目十大作者称号,获得2016年“快客杯天涯社区18周年人物盛典文学分区网络红人”称号。作品当年即获得*新作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年度十大佳作称号,2016年获得天涯社区1999—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在军迷中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作品在搜狐公众平台连载,立即吸粉无数。
2. 本书系“太平洋战争”这一鸿篇巨制的第三部《不宣而战》。“太平洋战争”系列揭露日本由明治维新兴起到二战战败投降的全过程,展示太平洋战争的前世今生。多角度展示大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3. 本书披露许多史实,引经据典,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流畅,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荡气回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逼真,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4. “太平洋战争”共出七部:山雨欲来(已出版)、铤而走险(已出版)、不宣而战(已出版)、黑云压城、乐极生悲、苟延残喘、穷途末路。
内容提要
“太平洋战争”系列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及败亡全过程,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作者文字流畅,行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披露史实,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见解。书中描写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本书系“太平洋战争”系列第三部《不宣而战》,主要讲述日本军国主义如何偷袭珍珠港、侵占香港、攻陷威克岛、横扫马来亚等内容。
目录
章 偷袭珍珠港//001
一代枭雄山本五十六//002
乾坤一掷“计划” //015
阻力重重//028
磨刀霍霍//043
这里的海港静悄悄//051
海港魅影//067
秘密集结单冠湾//080
瞒天过海//096
路漫漫//102
神秘的第十四部分电文//117
上帝还记得美国人//131
虎!虎!虎!//139
第三波攻击?//167
第二章 美国的愤怒//181
悲喜两重天//182
难道是苦肉计?//214
尴尬地挥手//221
第三章 香港保卫战//227
弃守两难成鸡肋//228
十八天战事//241
第四章 威武不屈威克岛//255
兵不血刃下关岛//256
日军铩羽威克岛//265
虎头蛇尾的援军//292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斗//306
拉包尔成为日军的前进基地//316
第五章 风雨飘摇马来亚//323
“东方直布罗陀” //324
马来之虎//340
水陆并进//359
多么美丽的船!//374
长驱直入//408
狮城的哭泣//431
附录//460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封面的设计感所吸引,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略带沧桑感的字体,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不容忽视的往事。我一直相信,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过去的错误,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对于太平洋战争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任何试图简化或浪漫化它的尝试都是不负责任的。我更倾向于那些深入剖析战略决策失误、外交斡旋的失败,以及技术与人才差距如何最终决定战局走向的作品。真正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那些充满悖论的时刻:看似不可避免的冲突,背后是否真的没有转圜的余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局部战役,又是如何累积成最终的洪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战争决策的“人性”一面,那些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艰难取舍,远比事后的诸葛亮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理解。
评分读史如饮茶,需要细细品味其中回甘的意味。对于太平洋战争这样一场牵动无数人命运的事件,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史观是否足够开阔和公正。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理解历史上的大国冲突,有助于我们预判当下的国际关系走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深入探讨不同文明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例如,资源获取的压力如何催生出侵略性政策,以及宣传机器如何将这些政策合理化,使其在特定人群中获得支持。这种对“系统性必然”的挖掘,比对个人英雄事迹的描摹更具穿透力。我希望读完后,能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一个更立体、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理解,让那些逝去的生命和沉重的教训,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能引发我思考当下世界的复杂性。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深知任何关于“战争”的书籍都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它必须在还原历史的残酷性与提供深刻洞见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战争起源和爆发前夕外交博弈的描述。很多时候,真正的悲剧并非发生在炮火连天之时,而是在那些堆满了文书、充满了误判和傲慢的外交会谈室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其背后的经济利益纠葛、资源争夺以及对未来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绝对值得被细致地摊开来审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抽丝剥茧地揭示出决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那无疑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谁打了谁”,而是能回答“为什么会打起来”,以及“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否真的别无选择”这类更具思辨性的问题。
评分我对二战史的热衷由来已久,尤其是对太平洋战场的复杂性情有独钟。那片广阔的水域,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技术、意志力乃至意识形态的全面碰撞。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将宏大战略与微观个体经验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想象一下,在那些偏远的岛屿上,面对着未知的环境和敌情,士兵们的恐惧、坚持与牺牲,才是构成这段历史最核心的血肉。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描绘出不同阵营在心理层面上的博弈,那就太棒了。比如,双方对情报的解读、对士气的维持、对宣传战的运用等等,这些“软实力”在残酷的丛林法则面前,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错综复杂的战役时间线,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那些支撑起整个战争机器的无名英雄和被遗忘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冲突的张力,光是“太平洋战争”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复杂局势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想,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决策者和普通士兵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这场波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巨大冲突的?是出于纯粹的战略考量,还是夹杂着民族情感与个人命运的纠葛?每一次翻开这样的历史著作,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考古发掘,试图触摸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实脉络。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细节,比如后勤补给的窘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士兵如何交流与冲突,甚至是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生活的细微变化。好的历史作品,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应该是一幅鲜活、多层次的画卷,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重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少偏见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改变了世界格局的战争,或许能从中洞察出一些至今仍在影响国际关系的深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