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坦白说,阅读这类以史料为基础的古籍整理本,常常伴随着一定的挑战性,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但正因如此,它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未经过度解读的阅读体验。当我沉浸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时,我仿佛能直接与那位千年前的智者进行对话,去揣摩他下笔时的心境与考量。我特别留意那些校注者加注的旁白或引文,它们犹如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或是提供了一条通往相关史学研究的捷径。这种双重的阅读体验——既是直接面对原典,又有人为搭建的理解阶梯——使得晦涩的史料变得相对易于亲近。这种努力,无疑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评分
☆☆☆☆☆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还在于它如何将“集”与“思想史”进行有机结合。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言”,更是这些“言”如何融入并推动了当时整个思想界的流变。比如,他的法家思想如何与刘备的仁德理念相调和?他的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如何在戎马倥偬的后半生中得以体现?段熙仲和闻旭初先生的编纂,是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展示了这种内在的张力与统一?如果能有一个完善的索引或导读,将这些思想点按照主题进行归类,那么对于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收集”,而是一种深度的思想史建构工作,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评分
☆☆☆☆☆
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着实让人心头一震,仿佛手指触碰到了历史的肌理。我关注的重点自然落在那些原始文献的考订和注释上。毕竟,经过千年的流传,文字的讹误和传说的添油加醋在所难免。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校注者们在对待那些存疑的篇章时,能够秉持“存真去伪”的原则,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关键性的战略部署或哲学观点时,如果能对照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细致的辨析,那无疑会大大增加阅读的价值和可靠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我们这些试图穿越时空去理解古人真实意图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那毫厘之间的字斟句酌之中,马虎不得。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显得沉稳大气,体现了对所收录资料的尊重。
评分
☆☆☆☆☆
这本《诸葛亮集》的汇编,光是看到“三国”二字,我的思绪就瞬间被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一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蜀汉的兴衰,特别是诸葛孔明先生的智谋与抱负深感着迷。然而,真正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而是它所附带的“中思想史资料丛刊”这一标签。这让我预感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将生平事迹串联起来的传记,而是一份更宏大、更具学术深度的文本。我尤其期待看到,段熙仲先生和闻旭初先生两位校注者的心血所在,他们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诸葛亮思想体系的脉络。我希望能从中窥见,这位“卧龙”的思想是如何在乱世中萌发、成长,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思潮的。那些关于治国方略、军事哲学乃至伦理道德的论述,想必会比单纯的战例分析来得更为深刻和耐人寻味。这种将人物思想置于宏大思想史背景下审视的做法,本身就极具启发性。
评分
☆☆☆☆☆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资料丛刊”的定位去的。我设想它不仅仅收录了《出师表》这类脍炙人口的篇章,更应该涵盖了那些散见于其他史书、碑刻乃至私人著述中的零星文字。如果校注者能够将诸葛亮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侧重——从早期的隐逸之志,到中期的隆中对的谋划,再到后期的鞠躬尽瘁——进行清晰的梳理和编排,那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梳理。对我而言,阅读这些零散的资料,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复杂的历史肖像,每一个碎片都可能揭示出人物性格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蜀汉政权内部治理结构、人才选拔标准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幕”往往比前线的军事胜利更能体现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