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林清话(外二种)
定价:68.00元
作者:叶德辉著、漆永祥点校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63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古籍版本研究的经典之作】
【缪荃孙、谢国桢、张舜徽、杨树达、张政烺等推荐】
1.叶德辉是学术大家,一生致力于版本目录之学,在民国时,与傅增湘齐名,有“北傅南叶”之称。
2.《书林清话》对古籍版本所用术语予以清晰解读,*次系统地论述了雕版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
3.《书林清话》发先贤之幽德,广学林之异闻,对于历代藏书家、刻书家的掌故趣闻,多有所记。
4.《书林清话》资料翔实,引文谨慎,眉目清晰,具有经典性和工具性,是学人案头之书。
5.漆永祥先生曾以笔名“紫石”整理出版过本书,此次再版,在原稿基础上修订,精益求精。
内容提要
《书林清话(外二种)》是清末学者叶德辉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代表之作,包括叶氏所著《书林清话》十卷、《书林余话》二卷与《藏书十约》一卷。该书以札记体的形式广泛论及清代版本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既对前代版本学成就进行集大成式的归纳与总结,又钩沈发微,新见叠出,在诸多方面了传统的书目,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古代雕板书籍的各项专门知识。
此次整理以长沙叶氏观古堂本、上海澹园活字印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录入前人的校补纠谬之作,以按语的形式进行订正。
目录
导读
书林清话
叙/ 叶德辉
序/缪荃孙
卷一
总论刻书之益
古今藏书家纪板本
书之称册
书之称卷
书之称本
书之称叶
书之称部
书之称函
书有刻板之始
刻板盛于五代
唐天祐刻书之伪
刀刻原于金石
板本之名称
板片之名称
刊刻之名义
卷二
书节钞本之始
巾箱本之始
书肆之缘起
刻书有圈点之始
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
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
宋建安余氏刻书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二
宋陈起父子刻书之不同
卷三
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
宋州府县刻书
宋私宅家塾刻书
宋坊刻书之盛
卷四
金时平水刻书之盛
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
元私宅家塾刻书
元时书坊刻书之盛
元建安叶氏刊书
广勤堂刻《万宝诗山》
卷五
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
明人刻书之精品
明人私刻坊刻书
卷六
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南宋补修监本书
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
宋蜀刻《七史》
宋监重刻医书
宋刻纂图互注经子
宋刻书之牌记
宋刻本一人手书
宋刻书之宝
宋刻书字句不尽同古本
宋刻书多讹舛
宋刻书行字之疏密
宋刻书纸墨之佳
宋造纸印书之人
宋印书用椒纸
宋人钞书印书之纸
宋元刻本历朝之贵贱
卷七
元刻书之胜于宋本
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
元刻书多名手写
元时官刻书由下陈请
元时刻书之工价
明时官刻书只准翻刻不准另刻
明时书帕本之谬
明人不知刻书
明南监罚款修板之谬
明人刻书改换名目之谬
明人刻书添改脱误
明许宗鲁刻书用《说文》体字
明刻书用古体字之陋
明时刻书工价之廉
明人刻书载写书生姓名
明人装钉书之式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一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二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三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四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五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六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七
明毛晋刻《六十家词》以后继刻者
卷八
宋以来活字板
明锡山华氏活字板
明华坚之世家
明安国之世家
日本朝鲜活字板
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盛于清道咸以后
唐宋人类书刻本
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
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
丛书之刻始于宋人
似丛书非丛书似总集非总集之书
宋元明官书许士子借读
宋元明印书用公牍纸背及各项旧纸
明以来刻本之希见
卷九
内府刊钦定诸书
四库发馆校书之贴式
武英殿聚珍板之遗漏
无锡秦刻九经之精善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一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二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三
国朝刻书名手写录亦有自书者
国朝不仿宋刻经史之缺典
国朝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之优劣
经解单行本之不易得
洪亮吉论藏书有数等
干嘉人刻丛书之优劣
刻乡先哲之书
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
吴门书坊之盛衰
都门书肆之今昔
卷十
《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
坊估宋元刻之作伪
宋元刻伪本始于前明
张廷济蜀铜书范不可据
日本宋刻书不可据
近人藏书侈宋刻之陋
宋元祐禁苏黄集板
宋朱子劾唐仲友刻书公案
明王刻《史记》之逸闻
朱竹垞刻书之逸闻
明以来之钞本
古人钞书用旧纸
钞书工价之廉
女子钞书
藏书家印记之语
藏书偏好宋元刻之癖
跋
书林余话
序
卷上
卷下
跋
藏书十约
序
购置一
鉴别二
装潢三
陈列四
抄补五
传录六
校勘七
题跋八
收藏九
印记十
作者介绍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又字奂份,号直山、直心,亦署郋园,湖南长沙人。家世儒风,有藏书之嗜。除宋元旧本外,尤重对明清以来的精刻、精校、初印及钞校之本的收藏,特别是清人别集,收藏较全,独步一时。著有《郋园居文录》、《郋园北游文存》、《书林清话》、《观古堂藏书目》、《郋园读书志》等,影响较大。
漆永祥,196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学术史、清据学与朝鲜《燕行录》研究等工作。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这本《满58包邮 书林清话(外二种)》的,他强调其在考据清代中晚期文坛“圈子文化”上的独到之处。阅读体验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书中对于文人之间酬唱、宴饮、甚至相互倾轧的描绘,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时的墨香和茶烟味。作者对于一些失传的诗社或文会细节的还原,可以说是做到了“微观考古”的程度。尤其是关于某几位著名诗人晚年生活的几段描述,那种从意气风发到穷困潦倒的转变,读来让人感慨万千,深刻体会到“才华”在乱世中并不能完全护身。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在涉及满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文人态度时,论述略显保守和简略,这或许是受限于叶德辉先生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但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会略感意犹未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大量的“未经加工”的史料碎片,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吸收其精华。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有些让人出戏。那个“满58包邮”的题名,无论初衷是何种幽默或讽刺,在面对严肃的古典文献时,总觉得有些违和。抛开名字不谈,深入阅读后发现,点校者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去“抢救”这些文字。那些散落在笔记、信札之间的零碎信息,被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遗民”和“入仕”文人心态的对比部分,叶德辉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试图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下的选择困境。这种中正平和的叙事态度,是当代许多稗官野史所不具备的。不过,书中关于“外二种”的收录,篇幅分配上似乎有些失衡,其中一个附录的价值感远高于另一个,让人感觉像是一个“凑数”的任务。如果能对价值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更精简的处理,或者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或许整体的阅读流畅度会更好。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小众佳作”,不适合碎片化阅读。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书林清话(外二种)》的书名着实有些……引人注目,带着一股浓浓的电商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里头到底藏着什么“干货”。我抱着一种探究的心态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封面设计,与其说是古籍整理,不如说更像一本现代散文集的排版,这种反差感,初读之下还挺有意思。书中对于清代文人轶事的梳理,无疑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在考据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时,那种“咬文嚼字”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漆永祥先生的点校工作,从排版上就能看出其细致之处,尤其是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的规范处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不过,说实话,全书的行文节奏略显平铺直叙,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画面感或对话性的场景重构,或许能让那些“清话”显得更加鲜活。例如,在谈论某位名士的饮酒诗作时,如果能稍微描绘一下当时的月色或小楼环境,哪怕只是寥寥数笔,读者的沉浸感也会提升一个档次。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扎实的史料性阅读材料,适合对清代文坛有一定基础,并希望深入挖掘人物侧面的爱好者,但对于纯粹的文学休闲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点耐心来消化那些略显学术化的叙述。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编排的学术研究报告,只是语言风格上更偏向于传统的笔记体。点校工作处理得非常严谨,对于底本的选择和文字的校勘,体现了专业水准,使得阅读过程中的错讹感降到了最低。书中对清代一些默默无闻但实则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人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打破了仅关注“名家”的传统窠臼,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关于特定地域(比如江南某府)文人集团的生态分析,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地理和社会学视角。我个人认为,此书的结构安排上,如果能增加一个清晰的、按时间线或地域划分的索引或导览图,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会是极大的帮助。目前的叙事线索略微跳跃,容易让不熟悉清代文人谱系的读者感到迷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同好”准备的佳作,它要求读者带着探究的热情,方能领略其深藏的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克数,更是内容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叶德辉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特有的从容和审慎,对于清代中后期文人圈子的观察,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他笔下的那些“清话”,与其说是八卦,不如说是对那个特定时代文人心态的一种微观扫描。书中对几位重量级文人的互动关系的梳理,尤其精彩,往往能从小处见大,揭示出他们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或文学分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某些“一时之选”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描写,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读来令人唏嘘。然而,我认为本书在引证方面可以更开放一些,虽然点校者的工作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但在某些关键的史料交叉对比上,如果能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解读,或者至少指出原始出处,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读者会是极大的便利。现在的版本,虽然干净利落,但略显“封闭”,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展厅,却不提供导览图。对于那些对清史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但可能需要备着另一本辅助工具书在手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