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桂慎等 著
图书标签:
  • 功能农业
  • 中国农业
  • 农业政策
  • 乡村发展
  • 农业科技
  • 可持续农业
  • 农村经济
  • 农业现代化
  • 区域发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4702
商品编码:29795788267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199
字数:2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近10年来,中国功能农业发展迅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经历了从满足量的供给,到食品安全保障,再到营养强化3个发展阶段,本书旨在为我国功能农业发展和政策研究提供借鉴。本书共分8章,第1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功能农业的重点营养素及其农业载体;第2章总结了我国功能农业的发展现状;第3章分析了我国功能农业的市场容量、市场价格、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行为特点;第4章阐述了我国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情况;第5章论述了我国功能农业的相关标准及功能农产品认证;第6章剖析了我国功能农业产业链结构及竞争能力;第7章介绍了我国典型区城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案例;第8章提出了我国功能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目录
目录
1 我国功能农业的重点营养素及其农业载体 1
1.1 功能农业的提出与发展 1
1.2 我国功能农业需重点强化的营养素 2
1.2.1 我国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 2
1.2.2 需要重点强化的营养素 4
1.3 各类农产品中重点营养素的含量 4
1.3.1 硒(Se) 4
1.3.2 锌(Zn) 5
1.3.3 维生素A 6
1.3.4 维生素B1 8
1.3.5 维生素B2 8
1.3.6 叶酸 9
1.3.7 限制性氨基酸 10
1.3.8 多不饱和脂肪酸 11
1.3.9 其他有益功效成分 12
1.4 重点营养素生物强化的农业载体分析 13
1.4.1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 13
1.4.2 富含重点营养素的农产品 16
1.4.3 农业载体分析 25
2 我国功能农业的发展现状 28
2.1 我国功能性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28
2.1.1 我国功能性种植业的产品种类及规模情况 28
2.1.2 我国功能性种植业的效益分析 29
2.1.3 我国功能性种植业的品牌培育及重点发展方向 30
2.2 我国功能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 30
2.2.1 我国功能性养殖业的产品种类及规模情况 30
2.2.2 我国功能性养殖业的效益分析
2.2.3 我国功能性养殖业的品牌培育及重点发展方向 32
2.3 我国功能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32
2.3.1 我国功能农业加工业的产品种类及规模情况 32
2.3.2 我国功能农业加工业的效益分析 33
2.3.3 我国功能农业加工业的品牌培育及重点发展方向 34
2.4 我国新兴功能产业的发展情况 34
2.4.1 我国新兴功能产业的产品种类及规模情况 34
2.4.2 我国新兴功能产业的效益分析
3 我国功能农业的市场分析 40
3.1 功能农业的市场容量测算 40
3.1.1 潜在消费群体规模 40
3.1.2 市场容量的估算 41
3.2 功能农产品的价格分析 42
3.2.1 富含微量元素的功能农产品 42
3.2.2 高抗性淀粉功能农产品 43
3.3 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行为分析 44
3.3.1 重点城市.44
3.3.2 典型富硒区 50
3.3.3 结论及建议 65
4 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及莫应用情况 67
4.1 功能农业开发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水平 67
4.1.1 土壤微量元素研究 67
4.1.2 富集微量元素的育种研究 68
4.1.3 综合技术研究与实践 69
4.2 专利技术及分布情况分析 69
4.2.1 申请年限分布 70
4.2.2 申请主体分布 70
4.2.3 申请地区分布 71
4.2.4 专利产业分布 75
4.3 功能农业关键技术开发重点方向 176
4.3.1 育种强化技术 79
4.3.2 农艺强化技术 79
4.3.3 微生物强化技术 80
4.3 4养殖强化技术 80
4.3.5 精深加工技术 80
4.3.6 监测和评估技术 80
5 我国功能农业相关标准与功能农产品认证 81
5.1 我国功能农业相关标准体系
5.1.1 与硒有关的功能农业标准 82
5.1.2 与锌有关的功能农业标准 85
5.1.3 与维生素有关的功能农业标准 86
5.1.4 与限制性氨基酸有关的功能农业标准 88
5.1.5 与其他有益功效成分有关的功能农业标准 89
5.1.6 我国功能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90
5.2 功能农产品认证 91
5.2.1 认证认可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91
5.2.2 食品农产品认证 92
5.2.3 功能性食品认证 95
5.2.4 富硒产品认证及其他 98
6 功能农业产业链结构及竞争能力 100
6.1 陕西省安康市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分析 100
6.1.1 引言 100
6.1.2 富硒产业发展背景 101
6.1.3 富硒产业链结构分析 106
6.1.4 自然资摞生态位的测算与分析 107
6.1.5 产品生态位的测算与分析 110
6.1.6 技术生态位的测算与分析 112
6.1.7 富硒产品市场生态位的测算与分析 115
6.1.8 核心能力生态位的测算与分析 117
6.1.9 提升策略分析 121
6.1.10 结论及建议 127
6.2 江西省丰城市中国生态晒谷产业园分析 128
6.2.1 引言 128
6.2.2 富硒产业发展背景 129
6.2.3 富硒产业链结构分析
6.2.4 富硒企业竞争关系及差异化分析 132
6.2.5 富硒企业连接度分析 135
6.2.6 结论与建议 136
7 我国典型区域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案例 137
7.1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 137
7.1.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37
7.1.2 主导产业体系 140
7.1.3 区域品牌与发展策略 147
7.2 陕西省紫阳县 150
7.2.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50
7.2.2 主导产业体系 153
7.2.3 区域品牌与发展策略 155
7.3 湖南省桃源县.157
7.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57
7.3.2 主导产业体系 162
7.3.3 区域品牌与发展策略 169
7.4 黑龙江省海伦市 171
7.4.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71
7.4.2 主导产业体系 175
7.4.3 区域品牌与发展策略 181
8 我国功能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84
8.1 我国发展功能农业的必要性.184
8.1.1 发展功能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必然趋势 184
8.1.2 发展功能农业是消除我国居民 隐性饥饿 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184
8.1.3 发展功能农业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 184
8.1.4 发展功能农业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85
8.2 对策与建议 185
8.2.1 要高度重视和引导规范我国功能农业发展 185
8.2.2 要科学确定我国功能农业重点发展的微量营养素和其他有益功效成分 186
8.2.3 要科学确定我国各类微量营养素生物强化的农业载体 186
8.2.4 要发展 载体农业 和建立跨学科的科技创新研究体系 186
8.2.5 要制订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营养改善及健康扶贫计划 187
参考文献 188
附表 我国主要农产品中重点微量营养素的含量(100g可食部分) 193

在线试读
1 我国功能农业的重点营养素及其农业载体
  1.1 功能农业的提出与发展
  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具有特定含量的微量营养素(矿物元素、维生素)和其他有益功效成分(膳食纤维、限制性氨基酸、植物化合物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农产品,强调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和保健功效,与人体营养均衡和健康密切相关。
  2009年,以赵其国院士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编篡的《中国至却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2009)中提出“功能农业”的概念雏形,2016年在《功能农业》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农业的定义,即功能农业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或其他生物工程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赵其国和尹雪斌,2016)。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农业的第3个发展阶段,强调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主要是希望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功能农业也是一项新兴的农产品增值技术。功能农业能够提升农产品营养品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为“健康产业”。
  功能农产品,是功能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广义上指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农产品,狭义上指所含功能物质能够达到规定标准的农产品。它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个是在宏观感知上或者微观指标上有促进身体机能改善的作用,例如,血硒水平提高,免疫活性增强;另一个是能够标准化生产,生产的农副产品中某一种或者几种必需营养元素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赵其国和尹雪斌,2016)。赵其国院士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我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2020年我国功能农业占我国可食用农作物耕作面积的比例会达到1%;2030年我国功能农业的占比会上升到1悦,产值将达1万亿元;2050年我国功能农业的占比将达到50%以上,产量达5万亿元。
  1.2 我国功能农业需重点强化的营养素
  1.2.1 我国居民营养董摄入状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食物的生产、加工还不能满足我国居民的需要,困扰居民健康的主要营养问题是能量.蛋白质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以及维生素A缺乏病、克山病、佝偻病和贫血等营养缺乏病(陈学存,21003a,21003b)0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均发生变化。到2012年,我国居民的膳食能量供给充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摄人充足,而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如表1-1所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2002r-2012年中国居民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于冬梅等,2016)可知,201Q.-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人量为9079kJ、蛋白质摄人量为64.5g、脂肪摄入量为79.9g、碳水化合物摄人量为300.8g,表明我国居民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摄人量充足。其中,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仍有不足,脂肪摄人量超出营养素参考值较多;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方面,我国居民每标准人烟酸、维生素E、锅、铁、锤、铜、磷的日摄入量均超过推荐值,维生素C、镁、钾的摄人量略有不足,而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铮、晒的摄人量均未达到推荐量,存在摄人不足风险。
  表1-1 2010-2012年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营养章摄入量
  注:营养素参考值根据GB 2805-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而确定资料来源:于冬梅等,2016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可知,:2002~2012年11年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7.3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慢性病成为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012年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9.4%,为主要死因。2002-2012年,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5.2%和9.7%,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9%,高甘油三醋血症患病率为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3.9%,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4%。而脂肪供能比过高、油盐摄入过量、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等不合理膳食是导致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2014年11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ord Hea/th Organization,WHO)在意大利罗马FA。总部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发布了《营养问题罗马宣言》,指出全球超过20亿人患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表现为“隐性饥饿”,尤其缺乏维生素A、腆、铁、钵等微量营养素,强调食品供给的健康化、均衡化和多样化。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到2030年,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加大力度推进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气强调以改革创新驱动营养型农业发展。
  1.2.2 需要重点强化的营养素
  根据“对人体健康重要、膳食摄入不足和可以由农业提供”三原则,确定现阶段我国功能农业需要重点强化的营养素主要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限制性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植物化合物等其他有益功效成分,包括:①矿物质,以晒和钵为主;②维生素,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叶酸为主;③限制性氨基酸,以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为主;④多不饱和脂肪酸,以α-亚麻酸(AI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亚泊酸(/A)、花生四烯酸(AA)等为主;⑤植物化合物,以叶黄素、番茄红素、虾青素、姜黄素、大蒜素、大豆异黄酣、植物笛醇等为主。
  1.3 各类农产品中重点营养素的含量
  1.3.1 硒(Se)
  如图1-1所示,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中,鱼虾蟹贝类、茶叶、蛋类、畜禽肉类和菌藻类的晒含量较丰富,坚果种子类、乳类、谷薯类的晒含量较低,蔬菜类、水果类的晒含量更低。
  在晒含量较丰富的农产品中,鱼虾蟹贝类平均晒含量为29.14μg/100g,其中晒含量较高的为小黄花鱼55.2μ.g/100g、沙丁鱼48.95μ.g/100g、大黄花鱼42.57μg/100g;茶叶平均晒含量为19.81μ.g/I00g,其中红茶的晒含量*高,为56μ.g/100g;蛋类平均晒含量为20.69μ.g/100g,其中蛋黄中的晒含量要高于蛋白,鸡蛋黄为27.01μg/100g、鸡蛋白为6.97μg/100g;畜禽肉类产品平均晒含量为24.65μ.g/100g,其中晒含量较高的为肾脏、肝脏,猪肾111.77μg/100g、牛肾70.25μg/100g、羊肾58.90μg/100g、鸭肝57.27μg/100g、猪胆肝42.69μg/100g、鸡肝38.55μ.g/100g;菌藻类的平均晒含量为19.96μg/100g,其中砸含量较高的为干松蘑98.44μg/100g、干蘑菇39.18μg/100g;坚果种子类中平均晒含量为8.25μ.g/100g,其中腰果的晒含量达34μ.g/100g,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而乳类和谷薯类的平均晒含量分别为4.3μ.g/100g和3.92μ.g/100g;蔬菜类、水果类中的晒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18μ.g/100g和0.87μ.g/100g。
  主要农产品类别
  图1-1 我国主要农产晶的宿舍量(杨月欣等,2009)
  1-谷薯类,各蔬菜类,3-水果类,4-坚果种子类,5-茶叶,6-菌藻类,7-畜禽肉类,8-羽捷,9-蛋类,10-鱼虾蟹贝类
  1.3.2 锌(Zn)
  如图1-2 所示,我国主要农产品中锌的含量相对丰富,菌藻类、茶叶、坚果种子类的铸含量较高,畜禽肉类、谷薯类次之,蛋类、鱼虾蟹贝类、乳类则相对较低,而蔬菜类、水果类钵含量更低。
  具体来说,菌藻类平均锌含量为3.95mg/100g,其中香菇、干蘑菇、干松蘑含量较高,分别为8.57mg/100g、6.29mg/100g和6.22mg/100g,海带含量*低,为0.65mg/100g;茶叶平均铸含量为4.18mg/100g,其中,甲级龙井含量*高,为5.88mg/100g,铁观音含量*低,为2.35mg/100g;坚果种子类平均锌含量为3.14mg/100g,其中,山核桃(干)、干棒子、芝麻的含量较高,分别为6.42mg/100g、5.83mg/100g和5.17mg/100g,西瓜子仁、葵花子仁、白果含量较低,分别为0.39mg/100g、0.5mg/100g和0.69mg/100g;畜禽肉类平均铸含量为2.66mg/100g,肝脏中的铸含量较高,猪胆肝11.25mg/100g,猪肝5.78mg/100g,牛肝5.01mg/10g,而血中锌含量较低,猪血0.28mg/100g,羊血0.67mg/100g;谷薯类平均铸含量为2.33mg/100g,其中大麦和黑豆含量较高,分别为4.36mg/100g和4.18mg/100g,甘薯和马铃薯含量较低,分别为0.15mg/100g和0.37mg/100g。蛋类、鱼虾蟹贝类、乳类中的平均铸含量则相对较低,分别为1.45mg/100g和/37mg/100g和0.93mg/100g;而蔬菜类、水果类平均锌含量更低,分别仅为0.55mg/100g和0.33mg/100g。
  图1-2 我国主要农产品中锌的含量(杨月欣等,2009)
  1-谷薯类,2-蔬菜类,3-水果类,4-坚果种子类,5-茶叶,6-菌藻类,7-畜禽肉类,8-乳类,9-蛋类,10-鱼虾蟹贝类
  1.3.3 维生素A
  膳食维生素A 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是视黄醇,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和利用;另一类是胡萝卜素等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可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属于维生素A 原。由图1-3和图1-4可知,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中,动物肝脏、蛋黄、深色蔬菜、茶叶的维生素A 含量丰富,其中,动物肝脏维生素A 的含量高达20000μg/100g,远离于其他农产品。而谷薯类、水果类、坚果种子类、菌藻类、畜禽肉类(动物肝脏除外)、乳类、鱼虾蟹贝类的维生素A 含量较低,多数不超过100μg/100g。
  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 *丰富,其中牛肝、羊肝维生素A 的含量超过20000μ.g/100g,鸡肝达10414μg/100g,鹅肝、猪肝、鸭肝也都在2000μ.g/100g以上。鱼肝油是商业上维生素A 的*丰富来源,是从整鱼、鲤鱼等的肝脏中提取出的脂肪,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 鸭蛋黄、鹅蛋黄、鸡蛋黄等蛋类中维生素A 的含量也较丰富,蛋黄中的含量远高于蛋白,其中鸭蛋黄1980μg/100g、鹅蛋黄1977μg/100g、鸡蛋黄438μ.g/100g。
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一、 序言:顺应时代潮流,聚焦未来农业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农业始终是安邦定国之基石。然而,传统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等诸多挑战。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吃饱”的基本层面,健康、营养、安全、可持续的食物供给成为了新的时代命题。功能农业,这一将农业生产与人类健康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大地孕育并蓬勃发展。 本书《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中国功能农业现状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研究,揭示功能农业在中国发展的驱动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功能农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 功能农业的兴起:从“温饱”到“健康”的农业转型 功能农业,简而言之,是指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生产方式、品种选育、加工技术等,使农产品具有特定的营养保健功能,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具有调节生理功能、改善健康状况的农业。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而是将“食品安全”这一底线升级为“食品健康”的更高目标。 在中国,功能农业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亚健康、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公众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对能够“吃出健康”的农产品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传统农业面临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亟需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功能农业作为一种差异化、精细化的农业发展方向,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 3. 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现代生物技术、分子育种、精准农业、大数据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功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通过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其特定营养成分的含量;通过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农药残留,保障产品安全。 4. 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扶持: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将绿色发展、健康中国作为重要战略。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健康农业的政策出台,为功能农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 消费升级的驱动: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增强,对高品质、有特色、有健康价值的农产品消费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这为功能农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 功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探索 在中国,功能农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区域化、特色化的特点。目前,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富硒农业: 利用富硒土壤资源,生产富含硒元素的农产品。硒元素被誉为“抗癌之王”,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中国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茶叶等产品已初步形成规模。 2. 高维生素/矿物质农业: 通过品种选育、精准施肥等方式,培育和生产富含特定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或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的农产品。例如,富含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强化钙的奶制品等。 3. 低过敏源/无过敏源农业: 针对日益增长的食物过敏人群,开发生产低过敏源或无过敏源的农产品,如低麸质谷物、低乳糖奶制品等。 4. 益生菌/益生元农业: 关注肠道健康,生产含有益生菌或益生元的食品。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益生元则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 5. 天然抗氧化剂/植物化学物农业: 生产富含天然抗氧化剂(如花青素、番茄红素、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农产品。这些成分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例如,富含花青素的蓝莓、富含番茄红素的番茄等。 6. 生态友好型功能农业: 将绿色生产理念融入功能农业,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采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循环农业模式,生产既有功能性又对环境友好的农产品。 在实践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积极探索功能农业的发展模式: 区域特色功能农业带: 依托当地独特的土壤、气候、资源禀赋,打造区域性的功能农业品牌。例如,某些地区因土壤富含特定矿物质而发展富硒、富锌等特色农业;某些地区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有机茶、高原特色蔬菜等。 企业品牌化运作: 一些农业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围绕特定功能性成分或健康理念,进行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功能农产品品牌。 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 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功能农业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功效成分检测与评价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融合发展新模式: 功能农业正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集生产、观光、体验、康养于一体的新业态,拓展了功能农业的价值链。 四、 功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尽管功能农业在中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 1. 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不足: 虽然科技在功能农业发展中作用关键,但目前在功能性品种的创制、精准栽培技术、功效成分的量化检测、产品安全与有效性评价等方面,仍需加大科研投入,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 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功能农业尚缺乏一套统一、科学、权威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认定、生产过程的规范、质量检测方法等。标准的缺失不仅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也给产业监管带来困难。 3.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薄弱: 许多功能农产品在品牌知名度、市场认知度、消费者接受度方面仍有待提升。如何有效进行品牌宣传,传递产品价值,建立消费者信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提升空间有限: 功能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原料本身,更在于深加工和产品开发。目前,一些功能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附加值较低。 5.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功能农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功能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 6. 消费者认知与教育不足: 部分消费者对功能农业的概念、产品的具体功能、以及其健康价值的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疑虑和观望心理,需要加强市场教育和科普宣传。 7. 政策支持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待加强: 尽管有相关政策支持,但功能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应更加注重系统性、长期性和前瞻性,形成更为有力的政策合力。 8. 投入与回报的风险: 功能农业的研发和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入成本较高,而市场接受度和回报周期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一些企业和农户望而却步。 五、 政策建议:推动中国功能农业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挑战,本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功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加大基础研究支持: 鼓励对农作物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支持功能性品种的分子育种、精准栽培、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 搭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 2. 构建完善的标准与认证体系: 制定功能性农产品分级标准: 明确不同功能性指标的认定标准,区分不同等级的产品。 建立科学的生产过程规范: 制定从种养到加工的全过程绿色、安全、可追溯的生产标准。 建立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制: 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进行功能性认证和质量安全认证,增强消费者信任。 完善产品溯源体系: 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溯源体系,提升产品透明度。 3. 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化运作: 支持企业注册商标、培育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 打造区域性特色功能农业品牌: 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 加强市场宣传与科普教育: 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向消费者普及功能农业知识,传递产品健康价值。 支持建立专业化营销渠道: 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4. 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发展功能性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鼓励发展集生产、加工、研发、观光、康养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 优化供应链管理: 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效率和质量。 5. 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设立功能农业相关专业: 在高校开设功能农业、健康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农民和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功能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引进高端人才: 吸引国内外在功能农业、食品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专家人才。 6.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功能农业的科研研发、示范推广、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完善金融服务: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功能农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 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形式,集中发展功能农业。 完善监管体系: 加强对功能性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功能农业。 7. 深化消费者认知与教育: 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 联合媒体、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普及功能农业知识,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水平。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将功能农业产品与健康生活理念相结合,引导科学消费。 六、 结语:迈向绿色健康的美好未来 功能农业不仅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在中国这片 fertile 的土地上,功能农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本书《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深入剖析,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农业强国贡献一份智慧。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有力引导、科技的强大支撑、市场的积极驱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功能农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稳重而又充满前瞻性的感觉,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片,而是采用了一种简洁大气的排版,书名“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本身就直击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功能农业这个概念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我总觉得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很多时候是听说了“这个食品有某种健康功效”,但对于这个“功效”是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来实现的,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以及国家层面是如何引导和支持这项产业发展的,我一直缺乏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功能农业的每一个角落,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再到政策层面的梳理,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视角。特别是关于“发展”和“政策”这两个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拉满。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的堆砌,更能体现出研究者对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如果这本书能为我解答关于“功能农业到底是什么”、“它在中国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哪些”等等疑问,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对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议题一直有特别的关注,而“功能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些议题增添了新的维度。我总觉得,传统的农业更多地关注产量和基础营养,而功能农业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健康效益。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功能农业?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我最想了解的两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理解功能农业的技术支撑到底是什么?是生物技术、品种改良、还是栽培管理上的创新?同时,我也迫切想知道,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如何为功能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是否存在一些前瞻性的政策设计,能够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中国在功能农业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我期待它能够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功能农业发展路径图,并且深入剖析政策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我对这个新兴的农业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力量。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严谨的论证和详实的数据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农业领域的发展变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国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农业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能在市面上看到各种宣称有“健康益处”的农产品,陌生是因为我一直想知道,这些宣称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农业生产又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去培育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农产品的?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是如何制定政策来支持和规范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宏观到微观,详细解读中国功能农业的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主要的优势以及潜在的机遇。尤其是政策研究的部分,我非常想了解国家在推动功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指导意见、扶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落地执行,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功能农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并最终惠及大众健康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粮食生产,更是关乎民生健康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功能农业”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政策支持体系,我感觉需要一本权威的书籍。《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直指问题的核心。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功能农业的“全景图”,详细介绍它在中国是如何被定义、被理解,以及在实践中是如何落地生根的。我想了解,有哪些具体的产品或技术属于功能农业的范畴?它们又是如何通过农业生产链条,将特定的健康益处传递给消费者的?更让我关注的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来推动和规范功能农业的发展?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如何引导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如何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化,又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期待它能揭示中国功能农业在政策驱动下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功能农业”这个概念最初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新闻报道和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我一直很好奇,这些农产品到底是怎么做到“功能”的?是品种选育的功劳,还是种植过程的特殊管理,亦或是加工技术上的创新?更让我好奇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政府是如何看待和发展这个领域的?《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功能农业的核心内涵,比如它与传统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有何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中国在功能农业政策制定上的思路和方向,是否有哪些关键性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是如何支持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市场推广的。我想要知道,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中国的功能农业是如何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比如技术瓶颈、成本压力、消费者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功能农业发展蓝图,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