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

正版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老伍 著
圖書標籤:
  • 繪畫
  • 藝術
  • 寫生
  • 風景
  • 人物
  • 藝術創作
  • 繪畫技法
  • 老伍
  • 文化藝術
  • 素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易寶易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04672384
商品編碼:2979651292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
作者 老伍
定價 49.00元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 9787504672384
齣版日期 2017-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24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以老北京風物寫生畫為主體,圖文結閤展現北京之美。本書的調性定位於“懷舊”,充滿感彩,所繪場景有近一半已然變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書的文字內容以“寫生誌”概念,為每一幅作品建一個索引,詳細寫明每一寫生場景的位置,過往曆史要點,變遷情況,匯集起來,猶如一本民間風物誌,具紀錄意義。配手繪地圖標明位置。

   作者簡介
老伍(伍佩銜),1942年生於北京皇城根,愛北京、畫北京的人。60歲退休前是:重型機床裝配鉗工、廣告專業攝影師、企業形象設計師。1954年接受畫傢張平良、楊先讓兩位教授,做人作畫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繪真善美的畫”。自2005年起,重拾畫筆,曆經十餘年,遊走於京城街巷、皇傢園林,用 普通的簽字筆,堅持實地實景寫生作畫。

   目錄

Ⅰ 序一 既然是美的,總會被有心人發現

Ⅲ 序二 生命中 真誠的歲月

001 逝 | 粉坊琉璃街

003 粉坊琉璃街 |拆字滿巷

006 老街,老街坊

012 粉坊琉璃街 |三元理發攤

014 粉坊琉璃街 |“為善 樂”老門

016 潘傢鬍同 |蠻子門

020 潘傢鬍同 |“恩承鳳闕”門聯

022 賈傢鬍同 |西洋門樓

026 賈傢鬍同 |西洋門樓兒殘基

030 北大吉巷 |“子孫賢族將大”門聯

034 北大吉巷 |被拆毀的宅院

038 北大吉巷 | 7 號院門聯

041 北大吉巷 |祥雲門墩

045 北大吉巷 |一扇記述特殊年代的老如意門

046 北大吉巷 |李萬春先生故居

050 鵲問人蹤 053 鞦 | 巷

055 西四北頭條 | 國慶日

060 米市鬍同 | 二百餘年前的“便宜坊”磚樓

065 校場口鬍同 |44 號還有幾間小店鋪

066 魏染鬍同 | 京報館舊址

068 西琉璃廠 | 古文化街

073 大柵欄西街 | 觀音寺正殿重現

075 羅傢井鬍同 | 鬍同深處的“永增厚”

078 西打磨廠街 | 深鞦京城的打磨廠街

088 南文昌鬍同 | 正午時分

091 南鑼鼓巷 |“萬慶”當鋪的老店門

092 地安門外大街 | 古都報時中心

098 鈴鐺鬍同 | 鬍同鈴聲

100 老北京的根兒107 憶 | 如意鬍同 5 號

109 協和專傢彆墅前的想念

112 如意鬍同 5 號

124 獻給母親的白玉蘭

126 父親讓我學打草

128 母親教會我剪汽車

130後的黃昏

136 紫禁城雨花閣

141 兒時 愛攀爬的太廟鬆

143 逝去的公理會塔尖

148 雪中的黃米巷

152 臨時工

156 送給女兒的國子監寫生

159 鬍同裏的國學

162 藉錢

167 後記一 | 放下懷舊又如何

172 後記二 | 跟朋友們聊天


   編輯推薦
一城逝去誰追念, 是光陰可撿拾。

   文摘










   序言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 圖書簡介 一、 尋常巷陌裏的風雅頌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並非一本孤芳自賞的藝術畫冊,也非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著。它是一場穿越時光的邀約,一場與凡塵俗世的深度對話,一次用畫筆與文字尋覓生活本真與詩意的旅程。書名中的“老伍”,寓意著作者一種沉澱、從容的生活態度,也暗示著一種閱曆的厚度;“拾光”二字,則如拾取散落的時光碎片,將它們精心打磨,重新賦予溫度與光彩;而“寫生”二字,更是點明瞭作品的創作手法——源於生活,忠於當下,卻又超越日常的瑣碎。最後一個詞,“鵲問人蹤”,則帶著幾分中國古韻的婉約與哲思,仿佛在古老的屋簷下,一隻靈巧的喜鵲,好奇地探尋著人來人往的痕跡,也象徵著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細膩,捕捉並解讀著世間百態。 本書的真正核心,在於它所呈現的“人蹤”——那些在城市喧囂與鄉村寜靜中,在流轉的光影與變幻的四季裏,被我們忽略的、卻又切實存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老伍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和精湛的技藝,將這些“人蹤”定格在畫布之上,用色彩與綫條訴說著它們無聲的故事。這裏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有最質樸的情感,最真實的觸動。 二、 畫與文的交融:靜觀世事,慢煮歲月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畫”與“文”的相輔相成。每一幅寫生作品,都是一次對現實景緻的瞬間捕捉,但老伍先生的筆觸之下,流淌的絕非簡單的形似。他善於從平凡的畫麵中提煉齣不平凡的意境,無論是老街巷口斑駁的牆麵,還是市井小店裏忙碌的身影,亦或是田野間隨風搖曳的草木,在他的筆下,都煥發齣彆樣的生命力。他不是簡單地描繪,而是用畫筆“講述”著。色彩的運用,光影的調度,綫條的勾勒,都蘊含著作者對對象的情感與思考。 而隨畫附上的文字,則是對畫麵意境的延伸與深化,更是作者對生活感悟的真摯流露。這些文字,或許是寥寥數語的詩意描摹,或許是簡短而深刻的隨筆。它們不炫技,不賣弄,而是如同老友間的低語,娓娓道來。作者不會強行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讀者,而是提供一個觀察的視角,一種感悟的契機。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通過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自然的敬畏,對於人情的體悟。這種畫文結閤的方式,使得本書在閱讀體驗上,既有視覺的享受,又有思想的啓迪,更能觸動心靈深處的共鳴。 三、 筆下的“人蹤”:從市井煙火到自然低語 書中描繪的“人蹤”,是多元的、立體的。 1. 市井煙火:城市記憶的溫度 老伍先生對城市中的尋常巷陌情有獨鍾。他筆下的老街,不是那種被過度開發、變得韆篇一律的商業街,而是那些仍保留著生活氣息的、充滿故事的角落。你看那剝落的牆皮,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你看那晾曬的衣物,那是人間煙火的證明;你看那街角休憩的老人,他們眼中或許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往事。老伍先生用畫筆捕捉瞭這些瞬間,讓那些即將消失的城市記憶,在紙上得以永恒。他描繪的不僅僅是景物,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他們臉上的笑容,他們勞作的身影,他們的平凡而又堅韌。這些畫麵,會喚醒讀者內心深處關於故鄉、關於童年、關於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迴憶。 2. 田園牧歌:自然低語的迴響 除瞭城市的角落,作者同樣鍾情於田野山間的自然風光。但他筆下的自然,也不是那種刻意渲染的壯麗,而是更貼近於一種“在場感”的寫生。一株野草,一片落葉,一縷晨光,一隻棲息的鳥兒,在他的眼中,都蘊藏著天地間的靈氣。他捕捉的是自然“發聲”的瞬間,是風吹過草地的沙沙聲,是鳥兒婉轉的鳴叫,是雨水滴落的清脆。這些寫生,傳遞齣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也暗示著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疏離瞭與自然的連接,而《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重新聽見自然的低語,感受那份寜靜與和諧。 3. 人物肖像:生命的細微觀察 雖然書名側重“人蹤”,但老伍先生的寫生中,人物的描繪也占據瞭重要位置。這些人物,往往不是正襟危坐的肖像,而是他們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間神態。可能是集市上討價還價的攤主,可能是午後陽光下打盹的孩童,也可能是獨自散步的老者。他捕捉的是人物內心世界的流露,是眼神中的故事,是肢體語言的微妙變化。這些人物肖像,充滿瞭溫情與理解,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喜怒哀樂,從而更加珍視生命本身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四、 藝術價值與人文關懷:一種生活態度的呈現 《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的藝術價值,體現在作者對寫生技法的純熟運用,更體現在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與哲學思考。他拒絕浮光掠影式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用畫筆去“觸摸”並“理解”對象。他的作品,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能夠讓觀者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寜與沉思。 而本書更深層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作者對當下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是否也失去瞭某些重要的東西?老伍先生的作品,仿佛在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好,往往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樸素的時刻。他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觀察,去感受,去體會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蹤”與“拾光”。 五、 讀者體驗:一次溫潤的靈魂洗禮 購買《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的讀者,或許並非是為瞭追逐潮流,而是懷揣著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種對藝術的嚮往,一種對心靈滋養的渴望。他們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被作者的畫作觸動,被文字打動。他們或許會因此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他們或許會因此獲得一份寜靜,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慢時光”。 本書適閤所有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思考的人。它不是一本速食的讀物,而是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書。每一次翻閱,都可能帶來新的感悟。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微澀,細品方能迴甘。它是一次與老伍先生的靈魂對話,一次對生命本真的探尋,一場關於“人蹤”與“拾光”的靜美旅程。 總而言之,《老伍·拾光寫生:鵲問人蹤》是一部充滿誠意與溫度的作品。它用畫筆與文字,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生動而富有詩意的生活畫捲,帶領我們重新發現並珍視那些存在於平凡之中的珍貴時光。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倡導,一種對人生哲學的深刻注解,一種“鵲問人蹤”的悠遠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清晨彌漫在山榖裏的薄霧,若有若無,卻能滲透到你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老伍的敘述風格,是一種非常內斂而深邃的,他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去刻意雕琢,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去描繪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很多我似曾相識的情感,那些關於成長、關於離彆、關於思念的片段,被他捕捉得如此精準,如此真實。他對於細節的描繪,簡直是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一些微不足道的物件,一些轉瞬即逝的錶情,在他的筆下,都仿佛被賦予瞭靈魂,開始講述它們自己的故事。那“鵲問人蹤”的意象,更是精妙絕倫,它不僅僅是書名的一部分,更是貫穿全文的一種哲學思考,一種對過往的追問,對生命的探尋。它讓你在閱讀中,不斷地去思考,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生命,那些曾經走過的痕跡,它們去瞭哪裏?又意味著什麼?這本書,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不是讓你去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讓你主動地去感受,去思考,去與書中的世界産生共鳴。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讀的書,也是一本讀完後,會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書。

評分

剛翻完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老伍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像是穿越時空的信使,把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碎片,又重新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書中的描繪,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史詩,而是細水長流,如同窗外緩緩飄落的雪花,每一片都帶著獨屬於它的故事。他筆下的“拾光”,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迴溯,更是一種對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如今迴首凝視時的深深眷戀。那“鵲問人蹤”的意象,更是點睛之筆,仿佛是古老的精魂在低語,在詢問著,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愛過、哭過的靈魂,如今又去瞭何方?這本書的美,不在於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能勾起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讓你想起那些被遺忘的歌謠,想起那些曾經陪伴你走過人生某個階段的人,想起那些你以為早已淡忘的風景,它們卻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重新綻放齣奇異的光彩。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泥土、青草和遠方炊煙的味道,聽到風穿過竹林發齣的低語,感受到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暖。老伍的文字,是一種治愈,是一種慰藉,更是一種迴響,它讓你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去傾聽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一個被時間定格的畫捲,每一筆都飽含深情,每一色都恰到好處。老伍的敘述,不是那種直白的陳述,而是層層疊疊,如同剝洋蔥一般,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新的層次和意義。他對於細節的捕捉,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句無意中的話語,在他的筆下,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開始訴說著它們自己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裏那些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那種生動鮮活,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覺,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他筆下的四季變化,不是簡單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觸感、氣味和聲音。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下的斑駁光影,雨滴打在屋簷上的清脆聲響,鞦風捲起落葉的蕭瑟,鼕日裏寒風凜冽中透齣的生機,這些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而“鵲問人蹤”,更是為這份靜謐增添瞭一抹神秘的色彩。那隻偶爾掠過的喜鵲,成為瞭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用無聲的姿態,詢問著那些早已遠去的身影,也讓我們在閱讀中,開始審視自己走過的足跡。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漫步,一次與曆史的溫柔對話。

評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次非常個人的心靈洗禮。老伍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仿佛擁有某種特殊的感知能力,能夠捕捉到常人難以察覺的情感波動和細微之處。讀他的文字,總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但這憂傷並非令人頹廢,反而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讓你更加珍視當下。他筆下的人物,即使是背景中的模糊身影,也似乎有著屬於自己的重量和故事,讓人忍不住去想象他們的過往。書中的場景描繪,更是齣神入化,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堆砌,而是飽含著情感和溫度,讓你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裏的氣息,聽到那裏的聲音。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光影的描繪,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是黃昏時分的餘暉,在他的筆下,都充滿瞭生命力,充滿瞭故事感。“鵲問人蹤”這個意象,為整本書增添瞭一種詩意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關於存在、關於記憶、關於時間流逝的隱喻,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迴味和品味。這本書,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纔能體會齣其中的醇厚和迴甘。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被書名吸引,是那種充滿詩意和韻味的組閤,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老伍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疾不徐,卻能深深地觸動人心。他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發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閃光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書中的人物,即便隻是匆匆一瞥,也仿佛是鮮活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故事。他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沒有刻意去製造衝突,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這些人生片段娓娓道來。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故鄉、關於親情、關於友情的片段,那種細膩的情感,讓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個瞬間,濕潤瞭眼眶。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迴憶錄,但又不是單純的個人迴憶,它融入瞭更廣闊的曆史背景,融入瞭時代的變遷。那“鵲問人蹤”,總是在不經意間齣現,提醒著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多少故事,又留下瞭多少痕跡。它讓我們思考,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自己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會留下怎樣的印記。這本書,給我一種穿越感,仿佛我不僅僅是在閱讀,而是在經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