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書林清話(外二種)
定價:68.00元
作者:葉德輝著、漆永祥點校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63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古籍版本研究的經典之作】
【繆荃孫、謝國楨、張舜徽、楊樹達、張政烺等推薦】
1.葉德輝是學術大傢,一生緻力於版本目錄之學,在民國時,與傅增湘齊名,有“北傅南葉”之稱。
2.《書林清話》對古籍版本所用術語予以清晰解讀,*次係統地論述瞭雕版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
3.《書林清話》發先賢之幽德,廣學林之異聞,對於曆代藏書傢、刻書傢的掌故趣聞,多有所記。
4.《書林清話》資料翔實,引文謹慎,眉目清晰,具有經典性和工具性,是學人案頭之書。
5.漆永祥先生曾以筆名“紫石”整理齣版過本書,此次再版,在原稿基礎上修訂,精益求精。
內容提要
《書林清話(外二種)》是清末學者葉德輝在版本、目錄學方麵的代錶之作,包括葉氏所著《書林清話》十捲、《書林餘話》二捲與《藏書十約》一捲。該書以劄記體的形式廣泛論及清代版本學領域的許多問題,既對前代版本學成就進行集大成式的歸納與總結,又鈎瀋發微,新見疊齣,在諸多方麵瞭傳統的書目,為讀者提供瞭關於古代雕闆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
此次整理以長沙葉氏觀古堂本、上海澹園活字印本為底本進行點校,並錄入前人的校補糾謬之作,以按語的形式進行訂正。
目錄
導讀
書林清話
敘/ 葉德輝
序/繆荃孫
捲一
總論刻書之益
古今藏書傢紀闆本
書之稱冊
書之稱捲
書之稱本
書之稱葉
書之稱部
書之稱函
書有刻闆之始
刻闆盛於五代
唐天祐刻書之僞
刀刻原於金石
闆本之名稱
闆片之名稱
刊刻之名義
捲二
書節鈔本之始
巾箱本之始
書肆之緣起
刻書有圈點之始
刻書分宋元體字之始
翻闆有例禁始於宋人
宋建安餘氏刻書
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一
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二
宋陳起父子刻書之不同
捲三
宋司庫州軍郡府縣書院刻書
宋州府縣刻書
宋私宅傢塾刻書
宋坊刻書之盛
捲四
金時平水刻書之盛
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
元私宅傢塾刻書
元時書坊刻書之盛
元建安葉氏刊書
廣勤堂刻《萬寶詩山》
捲五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
明人刻書之精品
明人私刻坊刻書
捲六
宋監本書許人自印並定價齣售
南宋補修監本書
宋刻經注疏分閤之彆
宋蜀刻《七史》
宋監重刻醫書
宋刻纂圖互注經子
宋刻書之牌記
宋刻本一人手書
宋刻書之寶
宋刻書字句不盡同古本
宋刻書多訛舛
宋刻書行字之疏密
宋刻書紙墨之佳
宋造紙印書之人
宋印書用椒紙
宋人鈔書印書之紙
宋元刻本曆朝之貴賤
捲七
元刻書之勝於宋本
元刻書多用趙鬆雪體字
元刻書多名手寫
元時官刻書由下陳請
元時刻書之工價
明時官刻書隻準翻刻不準另刻
明時書帕本之謬
明人不知刻書
明南監罰款修闆之謬
明人刻書改換名目之謬
明人刻書添改脫誤
明許宗魯刻書用《說文》體字
明刻書用古體字之陋
明時刻書工價之廉
明人刻書載寫書生姓名
明人裝釘書之式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一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二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三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四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五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六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七
明毛晉刻《六十傢詞》以後繼刻者
捲八
宋以來活字闆
明锡山華氏活字闆
明華堅之世傢
明安國之世傢
日本朝鮮活字闆
顔色套印書始於明季盛於清道鹹以後
唐宋人類書刻本
繪圖書籍不始於宋人
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
叢書之刻始於宋人
似叢書非叢書似總集非總集之書
宋元明官書許士子藉讀
宋元明印書用公牘紙背及各項舊紙
明以來刻本之希見
捲九
內府刊欽定諸書
四庫發館校書之貼式
武英殿聚珍闆之遺漏
無锡秦刻九經之精善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一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二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三
國朝刻書名手寫錄亦有自書者
國朝不仿宋刻經史之缺典
國朝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之優劣
經解單行本之不易得
洪亮吉論藏書有數等
乾嘉人刻叢書之優劣
刻鄉先哲之書
古今刻書人地之變遷
吳門書坊之盛衰
都門書肆之今昔
捲十
《天祿琳琅》宋元刻本之僞
坊估宋元刻之作僞
宋元刻僞本始於前明
張廷濟蜀銅書範不可據
日本宋刻書不可據
近人藏書侈宋刻之陋
宋元祐禁蘇黃集闆
宋硃子劾唐仲友刻書公案
明王刻《史記》之逸聞
硃竹垞刻書之逸聞
明以來之鈔本
古人鈔書用舊紙
鈔書工價之廉
女子鈔書
藏書傢印記之語
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
跋
書林餘話
序
捲上
捲下
跋
藏書十約
序
購置一
鑒彆二
裝潢三
陳列四
抄補五
傳錄六
校勘七
題跋八
收藏九
印記十
作者介紹
葉德輝(1864—1927),字煥彬,又字奐份,號直山、直心,亦署郋園,湖南長沙人。傢世儒風,有藏書之嗜。除宋元舊本外,尤重對明清以來的精刻、精校、初印及鈔校之本的收藏,特彆是清人彆集,收藏較全,獨步一時。著有《郋園居文錄》、《郋園北遊文存》、《書林清話》、《觀古堂藏書目》、《郋園讀書誌》等,影響較大。
漆永祥,1965年生,北京大學中文係、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學術史、清據學與朝鮮《燕行錄》研究等工作。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接觸到這本《滿58包郵 書林清話(外二種)》的,他強調其在考據清代中晚期文壇“圈子文化”上的獨到之處。閱讀體驗確實證實瞭這一點。書中對於文人之間酬唱、宴飲、甚至相互傾軋的描繪,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聞到那時的墨香和茶煙味。作者對於一些失傳的詩社或文會細節的還原,可以說是做到瞭“微觀考古”的程度。尤其是關於某幾位著名詩人晚年生活的幾段描述,那種從意氣風發到窮睏潦倒的轉變,讀來讓人感慨萬韆,深刻體會到“纔華”在亂世中並不能完全護身。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在涉及滿漢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文人態度時,論述略顯保守和簡略,這或許是受限於葉德輝先生自身的時代局限性,但在今天的讀者看來,會略感意猶未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大量的“未經加工”的史料碎片,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完全吸收其精華。
評分這本《滿58包郵 書林清話(外二種)》的書名著實有些……引人注目,帶著一股濃濃的電商氣息,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裏頭到底藏著什麼“乾貨”。我抱著一種探究的心態翻開瞭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封麵設計,與其說是古籍整理,不如說更像一本現代散文集的排版,這種反差感,初讀之下還挺有意思。書中對於清代文人軼事的梳理,無疑是下瞭不少功夫的,尤其是在考據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時,那種“咬文嚼字”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漆永祥先生的點校工作,從排版上就能看齣其細緻之處,尤其是一些繁體字和異體字的規範處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不過,說實話,全書的行文節奏略顯平鋪直敘,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畫麵感或對話性的場景重構,或許能讓那些“清話”顯得更加鮮活。例如,在談論某位名士的飲酒詩作時,如果能稍微描繪一下當時的月色或小樓環境,哪怕隻是寥寥數筆,讀者的沉浸感也會提升一個檔次。總體而言,這是一部紮實的史料性閱讀材料,適閤對清代文壇有一定基礎,並希望深入挖掘人物側麵的愛好者,但對於純粹的文學休閑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來消化那些略顯學術化的敘述。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有些讓人齣戲。那個“滿58包郵”的題名,無論初衷是何種幽默或諷刺,在麵對嚴肅的古典文獻時,總覺得有些違和。拋開名字不談,深入閱讀後發現,點校者確實花瞭不少心思去“搶救”這些文字。那些散落在筆記、信劄之間的零碎信息,被有機地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脈絡。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遺民”和“入仕”文人心態的對比部分,葉德輝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采取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試圖理解他們在特定曆史節點下的選擇睏境。這種中正平和的敘事態度,是當代許多稗官野史所不具備的。不過,書中關於“外二種”的收錄,篇幅分配上似乎有些失衡,其中一個附錄的價值感遠高於另一個,讓人感覺像是一個“湊數”的任務。如果能對價值相對較弱的部分進行更精簡的處理,或者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現,或許整體的閱讀流暢度會更好。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小眾佳作”,不適閤碎片化閱讀。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當然,我指的不僅僅是紙張的剋數,更是內容本身所承載的曆史分量。葉德輝先生的文字,帶著一種老派文人的特有的從容和審慎,對於清代中後期文人圈子的觀察,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他筆下的那些“清話”,與其說是八卦,不如說是對那個特定時代文人心態的一種微觀掃描。書中對幾位重量級文人的互動關係的梳理,尤其精彩,往往能從小處見大,揭示齣他們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或文學分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某些“一時之選”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描寫,那種宿命感和無力感,讀來令人唏噓。然而,我認為本書在引證方麵可以更開放一些,雖然點校者的工作是確保文本的準確性,但在某些關鍵的史料交叉對比上,如果能增加一些注釋性的解讀,或者至少指齣原始齣處,對於希望進一步研究的讀者會是極大的便利。現在的版本,雖然乾淨利落,但略顯“封閉”,仿佛將我們帶入瞭一個精心布置的展廳,卻不提供導覽圖。對於那些對清史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但可能需要備著另一本輔助工具書在手邊。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是,這絕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份經過精心編排的學術研究報告,隻是語言風格上更偏嚮於傳統的筆記體。點校工作處理得非常嚴謹,對於底本的選擇和文字的校勘,體現瞭專業水準,使得閱讀過程中的錯訛感降到瞭最低。書中對清代一些默默無聞但實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人給予瞭應有的關注,打破瞭僅關注“名傢”的傳統窠臼,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特彆是關於特定地域(比如江南某府)文人集團的生態分析,提供瞭非常細緻的地理和社會學視角。我個人認為,此書的結構安排上,如果能增加一個清晰的、按時間綫或地域劃分的索引或導覽圖,對於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讀者會是極大的幫助。目前的敘事綫索略微跳躍,容易讓不熟悉清代文人譜係的讀者感到迷失。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為“同好”準備的佳作,它要求讀者帶著探究的熱情,方能領略其深藏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