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古法今觀——溫疫論
定價:65.00元
作者:明〕吳有性,郭麗娜
齣版社: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37781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華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全人類的健康,功不可沒。《溫疫論》是中華醫學寶庫中*耀眼的明珠之一。從古至今,它在人類預防和治療流行性疾病方麵發揮巨大的作用。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傢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為人類抗瘧作齣巨大貢獻而榮獲諾貝爾醫學奬。其實,這是世界科學對中醫的肯定,也是對《溫疫論》的肯定,因為在這本古籍中,將青蒿(茵陳)作為有效治療瘟疫的一種草藥,屠呦呦隻是擷取瞭《溫疫論》一點點神韻而已,不難想象,這本全麵、係統地論述瞭瘟病産生的原因、癥狀、治療及調養方法的古籍中,還會有多少秘密。
《溫疫論》蘊藏的秘密讓醫學研究者去挖掘,對大眾來說,能從中找到有效地預防和治愈傳染疾病的辦法就夠瞭!今天,我們將其編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讓不懂醫學的你也能讀懂這本傳世經典。內容提要
《溫疫論》是我國*部係統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巨著,不僅開創瞭瘟疫病辨證治療的新領域,而且還充分繼承瞭此前的傷寒學術成就,為此後的瘟病學說的誕生奠定瞭基礎。書中關於瘟疫病病因的認識,是*接近現代微生物緻病的學說,也是當時世界上*的理論。
作者吳又可開創的達原飲,是為瘟疫穢濁毒邪伏於膜原而設的,可用於 href='#' target='_blank'>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日一至三發者。其使用達原飲力圖直搗膜原、驅邪外齣的治療思想,一直影響後人對外感熱病的認識,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本書譯者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根據書中內容,結閤注釋,匯集大量藥草圖片,方便瞭今天的醫學研究者對外感熱病的研究,是中醫藥研究者、學習者和中醫愛好者的重要讀物。目錄
前言
上捲
01原病
02溫疫初起
03傳變不常
04急證急攻
05錶裏分傳
06熱邪散漫
07內壅不汗
08下後脈浮
09下後脈復沉
10邪氣復聚
11下後身反熱
12下後脈反數
13因證數攻
14病愈結存
15下格
16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17蓄血
18發黃
19邪在胸膈
20辨明傷寒時疫
21發斑戰汗閤論
22戰汗
23自汗
24盜汗
25狂汗
26發斑
27數下亡陰
28解後宜養陰忌投參術
29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30下後間服緩劑
31下後反痞
32下後反嘔
33奪液無汗
34補瀉兼施
35藥煩
36停藥
37虛煩似狂
38神虛譫語
39奪氣不語
40老少異治論
41妄投破氣藥論
42妄投補劑論
43妄投寒涼藥論
44大便
45小便
46前後虛實
47脈厥
48脈證不應
49體厥
50乘除
下捲
01雜氣論
02論氣盛衰
03論氣所傷不同
04蛔厥
05呃逆
06似錶非錶似裏非裏
07論食
08論飲
09損復
10標本
11行邪伏邪之彆
12應下諸證
13應補諸證
14論陰證世間罕有
15論陽證似陰
16捨病治弊
17捨病治藥
18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19肢體浮腫
20服寒劑反熱
21知一
22四損不可正治
23勞復、食復、自復
24感冒兼疫
25瘧疫兼證
26溫瘧
27疫痢兼證
28婦人時疫
29妊娠時疫
30小兒時疫
31主客交
32調理法
33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34正名
35《傷寒例》正誤
36諸傢溫疫正誤作者介紹
href='#' target='_blank'>吳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蘇(今江蘇吳縣)人。吳有性所處的時代,正是傳染病大流行的時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當吳有性59歲的時候,當時傳染病遍及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這時許多醫生找不到新的治療辦法,以緻治療效果很差。吳有性親眼目睹當時一些傳染病流行地區一巷百餘傢、無一傢;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的慘景,刻苦鑽研醫學道理,不顧自己安危,深入到傳染病流行區,進行醫療實踐,通過對當時流行的傳染病的詳細研究,結閤他自己豐富的治療經驗,並進行分析、總結,終於在祟禎15年(公元1642年)寫成瞭《 href='#' target='_blank'>溫疫論》。
郭麗娜: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在古代文學和曆史方麵有著深入的閱讀和研究,基礎知識紮實,曾精研《戰國策》《資治通鑒》《水經注》《茶經》《酒經》《洗冤錄》《考工記》《紅樓夢》《夢溪筆談》《閑情偶寄》等古代曆史、科技與文化類經典。曾在期刊發錶數十篇中文論文。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可讀性。初看介紹時,我還有些擔心會是一本枯燥的純粹的專業論述,但事實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即便是論述到最繁瑣的考據部分,也能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敘事手法來調動讀者的興趣。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腔調,而是帶著一種對前人智慧的溫情和敬意。閱讀的體驗非常舒服,仿佛在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一段塵封已久的故事。有時候,我會暫時放下手中的筆,僅僅是沉浸在那種被曆史感包裹的氛圍中。這種行文的張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學術門檻被大大降低,讓更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我一直認為,評價一本學術著作的價值,關鍵在於它能否帶來真正的“增量知識”或“新的視角”。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滿足於對既有結論的簡單復述或整理,而是大膽地引入瞭跨學科的分析工具,對一些陳舊的觀點進行瞭富有建設性的批判性審視。比如,它在分析某一曆史時期瘟疫的社會影響時,結閤瞭當時的氣候變遷數據和人口流動模型,這種結閤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極大地拓寬瞭傳統研究的邊界。這不僅僅是對曆史文獻的解讀,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學術探索。對於那些已經對該領域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進階階梯”,幫助我們從“知其然”邁嚮“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境界。它帶來的方法論上的革新,比具體結論本身可能更有價值。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傳統文化傳承的讀者,我非常看重書籍在連接古今方麵的努力。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清晰地展示瞭“古法”如何在“今觀”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它並沒有將古代的理論束之高閣,而是如同拆解精密儀器一般,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其內在的工作原理,並審慎地探討瞭在當代環境下如何藉鑒其精髓,摒棄其糟粕。這種嚴謹的“去魅”過程,使得那些被神化或被汙名化的古代思想得以迴歸其應有的學術地位。它提供瞭一種成熟的心態:既不盲目尊古,也不輕易否定,而是以一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去挖掘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智慧結晶。這本書成功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智慧與現代實踐的橋梁,其社會意義不容小覷。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古代的醫學思想體係,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極其嚴謹和宏大。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分散的曆史文獻和晦澀難懂的古籍論述,梳理得井井有條,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導師在進行一對一的探討,他總能在關鍵節點拋齣啓發性的問題,引導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去審視問題。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遠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有效得多。特彆是關於幾種核心概念的辨析部分,作者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深刻剖析瞭“為什麼會這樣演變”,讓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達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和思考的作品,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是醫學史愛好者案頭必備的案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非常用心,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封麵設計古典又不失現代感,色彩搭配和諧,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著作。尤其是那些插圖和圖錶的排版,邏輯性很強,即使是復雜的理論也能被直觀地呈現齣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也是非常友好的。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從目錄的編排到頁眉頁腳的處理,都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尊重。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和注釋上的處理方式,標注得非常詳盡,這極大地方便瞭我在深入研究特定章節時進行溯源和拓展閱讀。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載的深厚內容,是一次愉悅的收藏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