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法今观——温疫论
定价:65.00元
作者:明〕吴有性,郭丽娜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3778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华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全人类的健康,功不可没。《温疫论》是中华医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之一。从古至今,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其实,这是世界科学对中医的肯定,也是对《温疫论》的肯定,因为在这本古籍中,将青蒿(茵陈)作为有效治疗瘟疫的一种草药,屠呦呦只是撷取了《温疫论》一点点神韵而已,不难想象,这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瘟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的古籍中,还会有多少秘密。
《温疫论》蕴藏的秘密让医学研究者去挖掘,对大众来说,能从中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愈传染疾病的办法就够了!今天,我们将其编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内容提要
《温疫论》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巨著,不仅开创了瘟疫病辨证治疗的新领域,而且还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瘟病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书中关于瘟疫病病因的认识,是*接近现代微生物致病的学说,也是当时世界上*的理论。
作者吴又可开创的达原饮,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的,可用于 href='#' target='_blank'>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其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译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注释,汇集大量药草图片,方便了今天的医学研究者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读物。目录
前言
上卷
01原病
02温疫初起
03传变不常
04急证急攻
05表里分传
06热邪散漫
07内壅不汗
08下后脉浮
09下后脉复沉
10邪气复聚
11下后身反热
12下后脉反数
13因证数攻
14病愈结存
15下格
16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17蓄血
18发黄
19邪在胸膈
20辨明伤寒时疫
21发斑战汗合论
22战汗
23自汗
24盗汗
25狂汗
26发斑
27数下亡阴
28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29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30下后间服缓剂
31下后反痞
32下后反呕
33夺液无汗
34补泻兼施
35药烦
36停药
37虚烦似狂
38神虚谵语
39夺气不语
40老少异治论
41妄投破气药论
42妄投补剂论
43妄投寒凉药论
44大便
45小便
46前后虚实
47脉厥
48脉证不应
49体厥
50乘除
下卷
01杂气论
02论气盛衰
03论气所伤不同
04蛔厥
05呃逆
06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07论食
08论饮
09损复
10标本
11行邪伏邪之别
12应下诸证
13应补诸证
14论阴证世间罕有
15论阳证似阴
16舍病治弊
17舍病治药
18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19肢体浮肿
20服寒剂反热
21知一
22四损不可正治
23劳复、食复、自复
24感冒兼疫
25疟疫兼证
26温疟
27疫痢兼证
28妇人时疫
29妊娠时疫
30小儿时疫
31主客交
32调理法
33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34正名
35《伤寒例》正误
36诸家温疫正误作者介绍
href='#' target='_blank'>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 href='#' target='_blank'>温疫论》。
郭丽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方面有着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基础知识扎实,曾精研《战国策》《资治通鉴》《水经注》《茶经》《酒经》《洗冤录》《考工记》《红楼梦》《梦溪笔谈》《闲情偶寄》等古代历史、科技与文化类经典。曾在期刊发表数十篇中文论文。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真正的“增量知识”或“新的视角”。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结论的简单复述或整理,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学科的分析工具,对一些陈旧的观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性审视。比如,它在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瘟疫的社会影响时,结合了当时的气候变迁数据和人口流动模型,这种结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拓宽了传统研究的边界。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术探索。对于那些已经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进阶阶梯”,帮助我们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境界。它带来的方法论上的革新,比具体结论本身可能更有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在连接古今方面的努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古法”如何在“今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并没有将古代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如同拆解精密仪器一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其内在的工作原理,并审慎地探讨了在当代环境下如何借鉴其精髓,摒弃其糟粕。这种严谨的“去魅”过程,使得那些被神化或被污名化的古代思想得以回归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它提供了一种成熟的心态:既不盲目尊古,也不轻易否定,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去挖掘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这本书成功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的桥梁,其社会意义不容小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可读性。初看介绍时,我还有些担心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粹的专业论述,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便是论述到最繁琐的考据部分,也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叙事手法来调动读者的兴趣。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带着一种对前人智慧的温情和敬意。阅读的体验非常舒服,仿佛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有时候,我会暂时放下手中的笔,仅仅是沉浸在那种被历史感包裹的氛围中。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学术门槛被大大降低,让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古典又不失现代感,色彩搭配和谐,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排版,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复杂的理论也能被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非常友好的。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从目录的编排到页眉页脚的处理,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标注得非常详尽,这极大地方便了我在深入研究特定章节时进行溯源和拓展阅读。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深厚内容,是一次愉悦的收藏体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的医学思想体系,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严谨和宏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的历史文献和晦涩难懂的古籍论述,梳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探讨,他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审视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有效得多。特别是关于几种核心概念的辨析部分,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刻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演变”,让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绝对是医学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案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