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经典:《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 作者 | 丁艳丽 |
| 定价 | 2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3946174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18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家的宝贵遗产,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至高水平。 n本分册将这两部经典合二为一,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故事链接等板块,旨在帮助读者轻松阅读、更好地理解原著,并将其活学活用,以提高自己为人处世,运筹帷幄的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
| 目录 | |
| 《孙子兵法》 n《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中国的军事史,还是在世界的军事史上都拥有崇高的地位。《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世人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有13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n讲计篇 / n第二讲作战篇 / n第三讲谋攻篇 / n第四讲形篇 / n第五讲势篇 / n第六讲虚实篇 / n第七讲军争篇 / n第八讲九变篇 / n第九讲行军篇 / n第十讲地形篇 / n第十一讲九地篇 / n第十二讲火攻篇 / n第十三讲用间篇 / n《三十六计》 n《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被誉为“兵法、谋略之奇书”,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和应用。现如今,它的用途早已突破了纯粹的政治、军事领域,在经济、外交、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都被广泛应用。《三十六计》每六计为一套,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n讲总说 / n第二讲计:瞒天过海 / n第三讲第二计:围魏救赵 / n第四讲第三计:借刀 / n第五讲第四计:以逸待劳 / n第六讲第五计:趁火打劫 / n第七讲第六计:声东击西 / n第八讲第七计:无中生有 / n第九讲第八计:暗度陈仓 / n第十讲第九计:隔岸观火 / n第十一讲第十计:笑里藏刀 / n第十二讲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 n第十三讲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 n第十四讲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 n第十五讲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 n第十六讲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 n第十七讲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 n第十八讲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 n第十九讲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 n第二十讲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 n第二十一讲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 n第二十二讲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 n第二十三讲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 n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 n第二十五讲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 n第二十六讲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 n第二十七讲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 n第二十八讲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 n第二十九讲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 n第三十讲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 n第三十一讲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 n第三十二讲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 n第三十三讲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 n第三十四讲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 n第三十五讲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 n第三十六讲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 n第三十七讲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 n |
| 编辑推荐 | |
|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
| 文摘 | |
|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由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中国的军事史,还是在世界的军事史上都拥有崇高的地位。《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世人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有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军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下面我们将一一讲解。 n讲计篇 n【原文】 n孙子曰: n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n故经③之以五事,校④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⑥、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n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n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n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n【注释】 n①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此指军事。 n②察:观察、了解、考察,这里指考察。 n③经: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 n④校:作动词,校量、比较。 n⑤道:道理,道路。这里可引申为治国的路线或方针政策。 n⑥阴阳:我国古代概括宇宙万象万物内在基本矛盾的哲学范畴。这里指天气晴雨,天象昼夜的变化。 n⑦曲制:曲,指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曲制即军队的编制。 n⑧官道:官,指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员;官道即指对军队各级将领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与制度。 n⑨主用:主,主持,这里可解释为掌管。用,费用,这里指军队的物资费用。主用,就是指对军队后勤的管理。 n练:训练,这里指军士训练有素。 n将:这里作时间副词。 n计利以听:计,计较,这里引申为衡量。计利,就是指权衡利益。听,听从。 n势:这里指形势、情势。 n以佐其外:佐,辅佐,引申为有助于。其,指示代词,这里指实现战略或战役目标的计划。外,指外部环境或客观环境。 n诡道:诡,欺。道,这里作途径解,引申为方法、计谋。诡道,指欺的方法和计谋。 n实而备之:实,实力,这里指敌军充实雄厚。备,准备。 n【译文】 n孙子说:战争之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 n所以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作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指昼夜、晴雨等环境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军制、军法、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反之则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n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听从我的意见,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n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谓态势,即凭借有利的情况制定应变的策略。战争,是诡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n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的可能性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n…… |
| 序言 | |
| 《孙子兵法》 n《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中国的军事史,还是在世界的军事史上都拥有崇高的地位。《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世人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有13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n讲计篇 / n第二讲作战篇 / n第三讲谋攻篇 / n第四讲形篇 / n第五讲势篇 / n第六讲虚实篇 / n第七讲军争篇 / n第八讲九变篇 / n第九讲行军篇 / n第十讲地形篇 / n第十一讲九地篇 / n第十二讲火攻篇 / n第十三讲用间篇 / n《三十六计》 n《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被誉为“兵法、谋略之奇书”,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和应用。现如今,它的用途早已突破了纯粹的政治、军事领域,在经济、外交、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都被广泛应用。《三十六计》每六计为一套,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n讲总说 / n第二讲计:瞒天过海 / n第三讲第二计:围魏救赵 / n第四讲第三计:借刀 / n第五讲第四计:以逸待劳 / n第六讲第五计:趁火打劫 / n第七讲第六计:声东击西 / n第八讲第七计:无中生有 / n第九讲第八计:暗度陈仓 / n第十讲第九计:隔岸观火 / n第十一讲第十计:笑里藏刀 / n第十二讲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 n第十三讲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 n第十四讲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 n第十五讲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 n第十六讲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 n第十七讲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 n第十八讲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 n第十九讲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 n第二十讲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 n第二十一讲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 n第二十二讲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 n第二十三讲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 n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 n第二十五讲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 n第二十六讲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 n第二十七讲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 n第二十八讲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 n第二十九讲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 n第三十讲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 n第三十一讲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 n第三十二讲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 n第三十三讲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 n第三十四讲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 n第三十五讲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 n第三十六讲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 n第三十七讲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 n |
坦白讲,我收藏的书籍里有很多是“面子工程”,买来就是图个名气,但这一套我真的翻阅了很多遍,而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它的“耐读性”超乎我的想象。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段文字的理解会产生天壤之别。年轻时读,可能只看到了权谋和争斗;中年后重读,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克制、审时度势的智慧,以及对风险的预判和规避。这本书里的哲学思辨非常深刻,比如关于“虚实”的探讨,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很多看似板上钉钉的事情,其实都建立在可变的假设之上。它提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答案,而是一套完善的思考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能从容地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种深层的思维训练,比单纯的知识积累要宝贵得多,它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基本逻辑,让我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眼前的得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纸张纹理很有质感,微微泛着哑光,既显高档又不失古典韵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字体选择上明显是下了功夫的,古朴而不失清晰度,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那些插图和注解部分的排版,既有效地解释了原文的晦涩之处,又没有喧宾夺主,完美地融入了整体的视觉体验中。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标题设计上采用的留白处理,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人在快速翻阅时也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书脊牢固平整,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爱好者来说,仅仅是拥有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文化载体,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马上就找个清静的地方,沏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经典合集,内容上难免会有拼凑感,但这本书的编校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的注释系统非常严谨细致,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单释义,而是深入到了历史背景、军事哲理乃至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进行阐释。很多我过去理解得比较片面或流于表面的概念,在新的解读下豁然开朗,比如对某些战略思想的辩证性分析,就展现了非常高的学术水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一味地推崇“战则必胜”,而是更侧重于“知彼知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深层智慧,这种平衡的视角,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乃至个人决策中,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度也值得称赞,它在忠实于原文意境的同时,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让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也变得生动可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现代人接触传统智慧的门槛。
评分我之所以会向身边的朋友大力推荐这套书,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是它在“可获取性”和“深度”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市面上很多国学经典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阅读门槛高到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简化,把精髓给稀释掉了。而这套书的编者显然是抱着普及国学的热忱,他们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掉文本的原汁原味,但同时又通过现代化的注释体系,将那些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智慧有效地“翻译”了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阐释,书中多处引用了后世的实践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现代商业并购中的无形博弈。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真正做到了“启蒙”与“精研”并重的好书,它让你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千年的军事和管理智慧,是值得每一位有心人常备书架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最初接触这类书籍是抱着“死记硬背”的目的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快速成功的秘诀。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表面的招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洞察”和“全局规划”的教科书。书中那些关于地形、兵力部署的论述,在今天的项目管理和资源调配中有着惊人的类比性。比如,对于“势”的阐述,让我开始学会跳出日常琐碎的执行层面,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成功的系统和氛围。当我尝试将书中关于“奇正相生”的理念运用到我的团队协作中时,我们部门的效率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因为我们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学会了在既定的框架内不断寻求变化和出其不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进行高强度的逻辑推理和情景模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沙盘推演,非常锻炼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能力,这对于任何想在复杂环境中立足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