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论语译注(大字本) |
| 作者 | 杨伯峻注 |
| 定价 | 38.0元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07203 |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14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涵着儒家为核心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在古今诸家注疏中,尤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兼具性与可读性,被公认为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读本之一。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繁体字本中《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敬请参阅繁体字本《论语译注》。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1. 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译注,译文明白晓畅,注释准确平实,被公认为当代*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被海内外众多大学用作教材,或列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参考读物。 2.本书为大字本,在原有简体字本基础上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并以双色突出译文及注释,层次清晰,便于查找,可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各篇前配以清刊本《圣迹图》,使阅读过程更为赏心悦目。 3. 装帧精美,布纹纸封面手感上佳,适合收藏。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可以说是做到了“信、达、雅”的完美平衡,看得出来译者是下了大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白话文翻译”可以比拟。它不像有些译本,为了追求所谓的“流畅易懂”,就把原文的精髓给稀释掉了,读起来干巴巴的,味同嚼蜡。而这本译注,则是在保证准确传达孔子原意的基础上,用了一种既典雅又不失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语言进行阐释。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古代特有的概念或典故,译者不仅给出了直译,还会辅以简短精炼的背景介绍,让读者可以迅速理解其文化语境,而不是陷入“这个词现在是什么意思”的困境。更妙的是,那些注解并非生硬地插在原文旁边,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行文中,保持了阅读的连贯性。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仿佛是邀请你和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不只是“知道”了它说了什么,更能“体会”到它想表达的那种人生智慧。这种深度和温度兼具的解读,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态度一直比较散漫,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教诲离我们现代生活太远了,读起来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偏见。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论语》束之高阁,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其中的思想与我们日常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联系了起来。比如,书中对“仁”的阐释,就不是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而是细化到了待人接物中的具体情境,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家人相处,甚至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波动。这种“学以致用”的导向,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感。我甚至发现,自从开始细读这本书,自己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思维模式似乎也变得更宽广、更平和了一些,不再那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阅读经典最宝贵的回报,它像一把钥匙,帮你解锁了如何过好“当下”这一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感觉到了知识的分量。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反光纸,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尤其是那个大字排版,对于我这种需要时不时摘下老花镜才能看清小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那些密密麻麻的古文,在这样的字号下舒展开来,每一个笔画都显得清晰有力,不再需要费力去猜测哪个偏旁部首是“什么意思”。我甚至觉得,光是看着这些端正的字,就已经能感受到古人那种一丝不苟、尊重文字的态度了。而且,书脊的工艺也做得非常精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散页的现象。这绝对不是那种只注重内容的快消品,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透着一股儒雅的书卷气。每次打开它,闻到那淡淡的油墨香,心情都会立刻沉静下来,准备好进入一个与世无争的阅读状态。对于那些重视阅读体验的同好们来说,光是冲着这份制作的诚意,就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这本书的便携性,虽然因为是大字本而略有牺牲,但它在内容组织上的“模块化”设计,却极大地提升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铁上,只能抽出十几分钟阅读。如果是那种需要从头到尾连贯阅读的书,十几分钟根本无法进入状态。但这本书的结构,使得每一则论述和注释,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小单元来消化。我不用担心今天读到一半明天就忘了前文的逻辑。我可以随手翻到任何一页,阅读其中的一两段对话,然后细细品味那些注释,然后合上书,带着一个清晰的“知识点”结束这次阅读。这种“即拿即读,即读即悟”的体验,非常贴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它证明了好书不一定非得是厚重的“史诗”,也可以是能随时为你提供精神给养的“营养包”,让人在忙碌中也能保持心灵的充实和专注。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对比了手头其他几本不同的版本和研究资料,能明显看出这本译注在考据上的严谨性。它似乎对不同的学派观点都有所涉猎,在关键的争议点上,译注者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罗列出主要的几种解释,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原文的理解空间。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经典原貌的研究者或者严肃的爱好者来说,这种详实且不失客观的注释系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基石。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探寻答案”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是真正体现了经典的厚重感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可以伴随读者从初识到精研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