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9787547044803 [明] 陈继儒,夏华 等-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9787547044803 [明] 陈继儒,夏华 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陈继儒,夏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明代文学
  • 陈继儒
  • 散文集
  • 随笔
  • 文学典籍
  • 万卷楼
  • 典藏版
  • 小窗幽记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4803
商品编码:2981154706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定价:39.80元

作者: 陈继儒,夏华 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7044803

字数: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问世四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魅力,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等篇章,共十二卷,告诉人们涵养心性的方法及处世之道,表现隐逸文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的向往,文字清雅,格调超群,论事析理,深中肯綮,促人警醒,是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为了使得读者阅读方便,《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对原作进行精心加工,配以详尽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代版画,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目录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作者介绍


文摘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原文
  抱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四山月白露坠,冰柯相与,咏李白《静夜思》,便觉冷然寒风。就寝复坐,从松端看月,煮茗佐谈,竞此夜乐。
  译文
  抱膝对影,独坐窗下,秋霜之夜让人无法入眠,起来在松树、竹林下徘徊。青山环绕、白月皎洁,露水下坠,处处透出冰凉之感,吟咏李白的《静夜思》,顿觉一股冷气寒风。就寝后又端坐在上,透过松树的树梢望月,烹煮香茶为闲谈来助兴,通宵达旦,沉浸其中。
  原文
  云晴叆叆①,石楚流滋②,狂飙忽卷,珠雨淋漓。黄昏孤灯明灭,山房清旷,意自悠然。夜半松涛惊飓,蕉园鸣琅,裒坎之声,疏密问发,愁乐交集。足写幽怀。
  注释
  ①叆叆:云彩遮住太阳的模样。
  ②石楚流滋:柱子下的石槽潮湿欲滴,这是即将下雨的征兆。
  译文
  天虽然已放晴,但云彩仍然遮住太阳,石杵依旧潮湿欲滴,狂风突起,大雨淋漓。黄昏时分的孤灯忽明忽暗,山房中极为清旷,悠然惬意。夜半时分,听松涛阵阵,声音很大,雨打芭蕉之声,犹如雨滴到玉石上一般,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忧愁与快乐彼此交集,足以书写幽寂的情怀。
  原文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①,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②;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⑧。飞霰人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注释
  ①絮起风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当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子瞻之壁:赤壁。苏轼,字子瞻,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词句。
  ③原宪:孔子弟子,安贫乐道。
  译文
  四周的树林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风中起舞的柳絮般,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里翻飞,山中万壑都被铺上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有花瓣飘舞,片片犹如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加装点,散落的粉点点犹如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而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酒、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吃山芋,美美地吃个饱,随后画出一幅雪景图,寄给名僧品评。
  原文
  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征鸿回渚①,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嘹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
  注释
  ①渚:水里的小洲。
  译文
  孤帆沐浴在夕阳的余晖当中,两岸的青山交相呼应,鸿雁从远处飞回,落到水中的小洲上,争抢着栖息处和食物,在水上夜宿在云间不断呜叫,声音犹如夜晚的月亮般凄凉,秋风萧瑟,听到这种声音让人黯然伤神,于是一夜的西风,寒意顿生,有白露降临。万山深处,一泓清泉,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岩间有凿出的石磴,树木郁郁葱葱,山顶猿猴居住在洞当中,古松弯曲有致,高耸人云,仙鹤飞来就栖息于其。每当天色初晴与降霜之晨,林间寒冷,水涧肃杀,高猿长啸,啼声凄厉,狂风大作,仙鹤呜叫,凄凉的声音惊彻寒霜,听了让人感觉无比凄凉。
  ……

序言



《小窗幽记》:明代生活美学与处世智慧的精粹 《小窗幽记》,这部由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所著,并由夏华等人整理汇编的经典之作,犹如一面玲珑剔透的“小窗”,为我们徐徐展现了明代士人一种超脱尘俗、追求闲适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豁达通透的处世哲学。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而是一部集诗、文、语录、笔记、画论等多种体裁于一体的杂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 rich 的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一、 雅致生活的营造:从“闲”中品味“味” 《小窗幽记》的核心精神之一,便是对“闲”的推崇与对“味”的体悟。“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是一种摆脱名利羁绊,回归内心宁静的状态。陈继儒及其所代表的明代士人群体,在经历了社会动荡与仕途沉浮后,更加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闲”。他们在“闲”中体味人生百味,感悟天地万物。 书中对“闲”的描绘,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闲中品茶”、“闲中看花”、“闲中听雨”,还是“闲中读书”、“闲中抚琴”,都充满了诗意和情趣。这些看似寻常的活动,在《小窗幽记》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味。品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品味茶的色、香、味,体味人生的甘苦;赏花,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更是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绚烂;听雨,更是倾听自然的呢喃,感受岁月的流转。 书中对于“味”的阐述,更是入木三分。“味”在这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一种对生活深层意义的理解。陈继儒认为,真正的“味”藏于“淡”之中,藏于“静”之中,藏于“简”之中。过度的浓烈、喧嚣与繁华,反而会遮蔽事物的真面目,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享受。正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活亦是如此,过度的装饰与迎合,不如保持本真,在平淡中发现隽永的韵味。 二、 豁达处世的智慧:融“道”于“俗” 《小窗幽记》所蕴含的处世智慧,是其吸引后世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陈继儒将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精神,巧妙地融入到现实的社会交往和个人修养之中,形成了一种“融道于俗”的独特处世之道。 书中并非宣扬消极避世,而是倡导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圆融的生存方式。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波折,书中教导我们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不为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为暂时的顺逆而大喜大悲。这种豁达,源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源于对自我内心力量的自信。 “遇顺境,不骄不纵;遇逆境,不卑不亢”,这正是《小窗幽记》所倡导的处世态度。书中充满了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建议,这些建议往往以小故事、譬喻或警句的形式呈现,简洁而富有哲理。例如,对于人际交往,书中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劝诫人们不应追求表面上的热情与奉承,而应注重真诚与理解;对于名利,书中则告诫人们“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要看淡外物的得失,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 这种智慧,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了温情与人情味。它教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自尊。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他人,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 审美情趣的彰显:寄情山水,寓意于物 《小窗幽记》也是明代士人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陈继儒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将他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对美的追求,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书中对山水、花鸟、竹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自然景物,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绘,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作者寄托情感、感悟人生的载体。例如,对竹子的描绘,不仅赞美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也寄寓了文人高洁不屈的气节;对梅花的赞美,则歌颂其“凌寒独自开”的孤傲与风骨。 此外,书中对书画、古玩、茶道等艺术活动的描写,也展现了明代士人精致而雅致的生活方式。这些活动,是他们提升自我、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体现。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小窗幽记》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明代士人精致而富于情趣的内心世界。 四、 语言艺术的魅力:炼字琢句,意境深远 《小窗幽记》的语言艺术,同样令人赞叹。陈继儒善于运用精炼、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与动人的意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常常用简短的词句,勾勒出广阔的意境,用寥寥数语,道尽人生的真谛。 书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例如,将人生比作“梦一场”,将世事比作“云舒云卷”,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许多篇章,如《幽人自语》、《闲中语》等,语言风格极为独特,或隽永,或疏淡,或含蓄,都极具韵味。这些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 结语 《小窗幽记》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然能够打动人心。它不仅是一部承载着明代士人生活美学与处世智慧的经典,更是一部能够启迪现代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寻找内心宁静的宝贵财富。阅读《小窗幽记》,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小窗”,窥见了古人淡泊宁静的精神世界,也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充满智慧与雅致的生活。它提醒我们,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更应该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智慧去化解人生的难题,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小窗幽记》这样的经典,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读起来体悟是完全不同的。我现在正处于一个需要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的阶段,不再追求浮华的成就,而是更看重内心的充实与平和。因此,我期待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能找到一些对抗“中年焦虑”的良方。我希望陈继儒的文字能像一股清泉,洗去我心中积累的尘垢。我特别留意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看看古代的智者是如何接纳这种无常的。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活在当下”有一个更深刻、更具文化底蕴的理解,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书本本身的价格了。我打算找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在阳台上,慢慢地、一句一句地去咀嚼和体会其中的精髓,期待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籍的阅读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又有点胆怯的心态,生怕自己学识不够,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但这次选择《小窗幽记(典藏版)》,是希望能借由一个相对“入门友好”的文本,来逐步接近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听说陈继儒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温润含蓄的,不激烈,但后劲十足。这对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输入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慢下来”的训练。我特别想看看,在明代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像他这样一位名士是如何看待功名利禄、人际交往这些永恒主题的。那些关于修身养性的片段,应该能给我一些在现代职场中保持内心平衡的启示。希望这本书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做得到位,能有效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自信地享受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最近读完了好几本书,但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点“味道”,很多现代作品读起来总像是流水账,缺乏意境和韵味。我希望《小窗幽记》能填补这个空缺。我尤其欣赏古代文人那种在日常琐事中发现哲理的能力,他们能从一花一草、一茶一扇中,提炼出与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小窗”限定了视野,却可能因此看到了更本质的东西。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录汇编,而是能像一位老友般,在不经意间点拨你对生活的态度。比如,如何以一种更从容、更富审美趣味的方式去面对世俗的烦恼,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或逃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于那些直白的教条说教。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的紫砂壶和一盏清茶,准备沉浸在这古人的雅致生活美学中了。

评分

我购买这本典藏版,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万卷楼国学经典”这个系列的品质去的。以往购买的一些国学读物,常有排版拥挤、纸张泛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在制作上的诚意。我希望能将它长期珍藏,甚至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对“雅”的定义。在古代,“雅”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的体现。陈继儒如何构建自己的“雅集”?他的“幽”又体现在何种程度?是避世隐居的彻底超脱,还是在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距离?这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探索,是我最为好奇和向往的部分。我期待着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格物致知”在精神层面上的实践方法。

评分

拿到这本《小窗幽记(典藏版)》,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了。那种温润如玉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让人在翻开之前就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书斋之中。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陈继儒这样一位集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的文字想必是饱含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我期待着能从中汲取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超脱,毕竟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品读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本书的“典藏版”名头,也预示着它在内容选择和校勘上的用心,希望能看到一个更精准、更完整的版本,让我能更深入地领会陈继儒笔下“小窗”之外的广阔天地与内心的幽微之处。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园林、诗词、养生的小品文字,它们往往是文人精神世界最真实的流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