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元刻本列子 | 作者 | (戰國)列子,(宋)林希逸 注 | 
| 定價 | 30.00元 | 齣版社 |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 
| ISBN | 9787501360123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列子》,為戰國早期思想傢、道傢代錶人物列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唐玄宗天寶年間改題為《衝虛真經》,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又加稱為《衝虛至德真經》,是道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中國先秦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書中內容涉及哲學、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世態人情等多個方麵,既有史料價值,也是先秦散文的代錶作之一。本書刊刻十分精妙典雅,字體方整,曾收入《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今據此本影印,以饗廣大讀者。 | 
| 作者簡介 | |
| 列子,姓列,名禦寇,道傢學派的傑齣代錶人物,戰國時期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是介於與莊子之間的道傢學派重要傳承人物。林希逸(1193~1271)南宋末年理學名儒,字肅翁,一字淵翁,號竹溪,又號鬳齋。他做為艾軒學派第三代傳人,師從陳藻,理學精湛,在、列子、莊子的研究方麵,有十分的貢獻。他置身儒學,參引釋道,其所注解的《列子鬳齋口義》,在東亞文化圈影響極大。 林希逸(1193—1271),字肅翁,又字淵翁,號竹溪,又號鬳齋、獻機,福清(今屬福建)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4年)進士,纍曆颱省館閣清要之職,執掌辭翰,終官中書捨人。師從陳藻,是艾軒學派第三代傳人, 南宋末年後一位理學名儒。其學置身儒學,參引釋道,在對道傢思想的研究方麵有十分的貢獻。所著除《列子鬳齋口義》外,還有《鬳齋續集》《考工記解》《易義》《春鞦傳》《鬳齋前集》等。 | 
| 目錄 | |
| 列子序………………………………… 一 鬳齋先生列子口義後序……………… 七 捲上 天瑞……………………………一三 黃帝第二……………………………四七 周穆王第三…………………………一〇〇 仲尼第四……………………………一二四 捲下 湯問第五……………………………一五九 力命第六……………………………二〇一 楊硃第七……………………………二二八 說符第八……………………………二六二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所用底本為中國國傢圖書館藏元初刻本《列子鬳齋口義》,全書共分《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硃》《說符》等八篇,共載哲理散文、寓言、神話、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則,以寓言的形式來錶達精微的哲理,文字凝煉,議論精當。 宋代林希逸所注《列子鬳齋口義》是曆代《列子》注疏中的經典之作,書中常以佛禪之語相參,深入淺齣、直白易辨。林希逸的門生王庚認為,此書“抉微剔堅,不膠聞見,脫然如庖丁遊刃,而肯綮不留;如匠石運斤,而蟠錯俱解”。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譯注部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相當大的疑慮。畢竟這類古籍,翻譯的水平參差不齊,要麼過於生澀晦澀,要麼為瞭“通俗易懂”而丟失瞭原文的精髓。但讀下來,我發現這個譯者(或者說整理者)絕對是下瞭苦功的。他們沒有采用那種直譯到讓人費解的句子結構,而是用瞭一種非常雅緻、流暢的現代漢語來闡述那些看似玄奧的哲理。更值得稱道的是,注釋做得極其精到,不是那種堆砌典故的流水賬,而是抓住核心概念,用旁邊的例子或典故進行精準點撥。比如,當書中提到某個古代的禮儀製度時,譯注會簡要說明其曆史背景和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這對於我這種對先秦文化背景瞭解不深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每一次遇到理解上的卡殼,翻到注釋部分,總能豁然開朗。這種高質量的學術支撐,讓原本可能束之高閣的經典,變得可以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和欣賞。
評分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集中體現瞭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那種思想的自由奔放和邏輯思辨的尖銳程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最早期對於邏輯悖論的探討,那種對語言和概念邊界的不斷試探和挑戰,至今讀來仍讓人拍案叫絕。相較於同時期其他側重於政治實踐或倫理構建的學派,這本書所展現的,更像是一種純粹的、對世界本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書中人物的對話場景設計得極其精彩,往往是在最尋常的場景中,突然拋齣一個足以顛覆你既有認知的論斷。這種文學技巧的運用,使得枯燥的哲學思辨變得生動有趣,充滿瞭戲劇張力。它就像是一部古老的思想喜劇,用笑聲來包裝最嚴肅的哲學命題,讓人在輕鬆愉悅中被引領至智慧的殿堂。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深度清潔。我平時工作壓力很大,思維總是被各種瑣碎的事務纏繞,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一些更宏大、更本質的問題。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奇特,它不是那種強迫你接受觀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看似荒誕不經、實則充滿哲理的小故事,像漣漪一樣慢慢擴散開來。很多情節初讀時覺得好笑,甚至有些無厘頭,但當你閤上書,深吸一口氣,再迴味時,那種蘊含在其中的智慧會緩緩浮現。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嘗試用書裏的“辯士”的邏輯去審視那些曾經睏擾我的難題,比如關於“是”與“非”、“有”與“無”的界限。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直接灌輸知識要有效得多,它激活瞭你原本可能已經僵化的思維模式,讓你對世界的認知多瞭一個全新的、充滿彈性的維度。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受眾群體可能需要有一點耐心。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閱的“快餐讀物”。它的語言風格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即便是有很好的翻譯和注釋,初次接觸時仍需要放慢語速,甚至需要反反復復咀嚼某些句子纔能體會其妙處。我個人推薦的方法是,不要試圖一口氣讀完,而是每天隻讀一小段,然後花十分鍾時間去思考其中涉及的哲學概念。如果能配閤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效果會更佳。這本書更像是一壇老酒,需要時間去醒,去品味。那些追求速成或即時滿足感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受挫,但對於真正願意沉浸其中,與古人的智慧進行深度交流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的迴報是極其豐厚的,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現代信息轟炸的,慢節奏、高密度的精神滋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說,拿到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封麵選用的那種復古的紋理紙,摸上去有種粗糲又溫潤的感覺,顔色是深沉的墨綠,搭配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內頁的紙張選材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常見的亮白色,而是略帶米黃的色調,閱讀起來非常柔和,長時間盯著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這個版本的字體排版簡直是藝術品,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古籍那種端莊典雅的氣韻被很好地保留瞭下來,同時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原本在古籍中容易模糊不清的細節,比如一些注釋和引文,這裏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最小的硃批也看得一清二楚。這本書的開本也做得很大氣,攤開來閱讀時,那種沉浸感很強,讓人仿佛真的迴到瞭那個時代,與書中的智慧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從外到內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敬畏和匠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